APP下载

“织补”理念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活力

2023-12-01秦安琪南昌航空大学

天工 2023年19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历史文化

秦安琪 南昌航空大学

一、“织补”理念释义与策略起源

“织补”一词的字面含义是通过织的方式来补充或修复某个物品,从宏观角度可以用来指代修复弥补任何物质或非物质的东西。“织补”理念是二战后重建时,西方各国城市需规模性更新的背景下由美国建筑理论家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中首次提出的,旧的城市肌理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的技术标准与需求,通过技巧与思维两方面对城市进行肌理织补,强调历史与记忆的保留,满足城市传统继承与未来开拓的双重需求。20世纪后期,“织补”理念在西方推广开来并得到研究与应用,以解决城市肌理碎片化、片段化问题。时至今日,随着织补城市肌理概念的发展与实践,“织补”理念的运用不再局限于狭义的城市范畴,逐渐渗透到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各个层面。张杰教授曾在 “织补城市”思想引导下的旧城更新中补充“织补”的策略内容,强调“织补”理念在区域重建过程中有延续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作用,尤其适合高度碎片化、片段化的区域。[1]

二、“织补”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设计原则

(一) 突出差异性

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就将文物保护的对象扩大到地段,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将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保护对象。回顾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的历程,从最初的青涩到逐步完善与成熟,其中不乏许多保护和整治成功的案例,但同时也存在许多误区。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带来的经济效益让一些人迷失了双眼,误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仅仅是一种旅游资源,忽略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不同的城市街区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底蕴、历史发展脉络下产生的,在规划设计时应该将它自身的独特性、场所精神体现出来。单霁翔曾在《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中指出:每个历史城区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形成各自的特色,这是文化遗产中最为宝贵的部分。[2]

苏州观前街有着“苏州第一商圈”的美好名誉,它的改造手法是我国历史风貌保护最常见的一种手法,整个街道除了玄妙观这一历史遗迹,整齐划一的门面,仿古的建筑符号与普通的仿古街道并无二致,昔日的文化特色只能通过满街的服装店、饭店等其他商店去找寻,实在是规划设计的失误。而作为江南四大名镇之一的乌镇是比较有特色的江南水乡古镇,在规划设计时突出历史建筑的原有特点,如房屋上的观音兜、马头墙等,梁柱门窗上的木雕、砖雕。另外,沿河的“水阁”也被最大限度地应用,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突出了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色。北京什刹海在改造过程中突出传统的青砖红墙,注重木雕工艺、瓦当与屋檐装饰等多种工艺,其中不容忽视的是什刹海石结构和木结构。石结构采用打点勾缝、石活归安、重新剁斧和磨光等工艺,另添配台明、门墩和台阶石等,最终达到焕然一新的目的。木结构采用墩接柱根、更换椽望、增添辅柱、大木归安和拆安等工艺,成功地在建筑上突出了差异性,这些工艺使得建筑在本质上更具特色,视觉上更具吸引力,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独特的地域美。

(二)保留原真性

“原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的译名。它的英文本义是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含义。[3]1994年日本制定的《奈良文件》指出:原真性并不是指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本身,而是有关文化遗产价值来源的信息是否有效确凿。因此保留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的前提是有详尽的史料记载,如果没有也不应该通过臆想加以复原,而应该在尊重原有痕迹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使用。“原真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历史是不分长短的,破坏性的历史痕迹实际也是历史。”[4]达到历史范畴的原真性,需要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将具体的对象有选择地、微小地加以改造,而不是不加区分地一刀切复原。

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设计为保留历史原真性提供了现实应用案例,在规划上,保持着“以居住为主”的用地性质,保证50%的邻里关系不变。这与一些将原居民全部迁出,以表演性的仿古活动替代真实生活的策略大相径庭,这种设计手段削弱了商业气息,保留了真实的生活,在“织补”的同时不仅做到了修复,还使现代生活设施悄然介入。在“织补”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原真性”的原则,这也正是“织补”理念的初衷。其中从平江路的建筑立面可见“织补”的奥妙,墙面大量保留了原有的白灰墙、青砖清水墙以及包檐墙,门窗也保留了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花结窗、花漏窗、花格门和木质门等,“织补”体现在增加了现代玻璃门、嵌墙玻璃橱窗、落地玻璃以及橱窗仿古平推门等现代门窗。平江路这一历史文化街区的“织补”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于将传统物质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其二在于采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形式进行再加工,如仿古平推门等,最终在不破坏原有价值的现状条件下,提取老建筑、肌理、文化形式、民俗生活等特色,以延续与激发历史文化街区活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委会对平江路的保护规划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它证明了历史文化街区是可以永继发展的。

(三)注重阶段性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完整的运营体系,是城市内部的“微型社会”,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珍贵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街区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形成的,它的整治自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完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性整治是永久持续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既不同于推倒重来,建仿古一条街,也不应是大拆大建地整旧变新,它应是一种以逐步恢复街区历史传统风貌为目的,渐进式的整旧更新的行为。”[5]“织补”理念就很好地实现了循序渐进的改造,不急于求成,从而保证原街道的风貌。

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考虑到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过程性,具体表现为时间节点,根据街区实际状况分阶段、周期性实施。历史文化街区是人类物质文明重要的历史印记,是需要一代一代人用心保护的珍宝,因此它的改造与更新应该是一个渐进式、分阶段的过程,这样可以确保历史遗产存留,并在适当的时候引入新的装饰工艺和元素,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满足现代需求,吸引更广泛的受众。

三、“织补”理念设计策略

(一)旧模式,补入新功能

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成为共识的情况下,“商业化”的街区一直被人们所诟病,但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有机体,街区功能的更替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兼顾经济利益的同时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商业街的功能变得多元化,历史文化街区依托传统文化,结合老房子、咖啡馆、餐厅等多种多样的店铺,是新时代社交、学习、办公、享受的生活空间延伸。

位于上海黄浦区的新天地曾经是一片石库门里弄住宅区,跟随时代需求不断变化功能空间,让上海新天地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名片。经过20多年的建设,改变了单一的居住模式,赋予其新的商业模式,采用了“去表存里”的“织补”方式,保留建筑外观,内部的功能全部换新,从最初的以餐饮和酒吧文化为核心,到“城市会客厅”再到融合娱乐、美学等多种元素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上海新天地逐渐成为都市热门景点、国际交流聚会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宴请宾客及娱乐表演的优先选择。重塑这种“体验”是设计历史文化街区的关键,人们逛街也不再以购物为主要目的,体验从电商购物中无法获得的现实体验感,从这个角度分析商业街的设计要点,就会发现买卖并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唯一形式,可以从当地的特色、不同年龄人的喜好、人们的生活习惯等角度吸引消费者。

增添新功能的最终目的是延续活的文脉,是对历史文化街区旧物的合理使用和更新,让人们在一个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场所体验人间烟火,比远远观望博物馆文物似的历史街道更让人容易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参与性的活动是真正让历史文化走入生活并延承下去的最好途径,历史文化街区无疑是最佳的场所。”[6]成都远洋太古里分为东广场与漫广场,其中漫广场位于大慈寺南门外,广场是一个近似方形的空间,影壁南侧有一个浅水池,吸引了许多儿童在此嬉戏,附近商业业态主要是咖啡餐饮周围有较多绿化。浅水池嬉戏的儿童与大慈寺的游客汇聚在此,同一空间为不同的人提供着不同的功能体验。葡萄牙里斯本的贝伦区历史建筑被用作文化创意中心,展示当代艺术、音乐、表演和文化活动,这些建筑保留了传统的葡萄牙装饰工艺,包括瓷砖墙壁和石雕,同时也提供了适用于现代活动的场地。

(二)旧家园,补入新联系

新联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织补与街区基底格局的联系;二是织补与社会人群的联系,主要包括:街区原住民、街区周边居民、外地游客、商家。历史文化街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织补”理念提倡循序渐进地对街区进行改造,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街区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恢复城市整体内在联系的有机性。小规模的修复模式大大降低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大提高了织补的可操作性。北京鼓楼西大街制定了三年实施计划,采取“远近结合,以点带动,以区发展,整体提升,分步实施”的工作策略,并实施“一店一策”“修旧如旧”的策略对建筑进行修葺与保护,保留了西大街空间肌理特点,使改造后的街道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在改造之初,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并设置了鼓楼西大街整理与复兴计划体验中心,总结出三大问题,分别为街面环境整治、改善住房条件和停车难。这一举措建立了街区与民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了公众参与,共建共享。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肌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在规划时既要保证传统文脉的连续性又要规划合理的交通组织,加强与周边的联系。常州市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考虑到水乡古镇的意蕴不仅限于亭台楼阁等传统格局之中,更在于空间体验的游玩过程之中,因此街巷便是设计规划的切入点,在梳理现有空间的街巷时“织补”一条贯穿东西的完整“曲巷”,与青果巷的“直巷”相辅相成。“曲巷”的存在缩减南北进深,从而拓展了游客的游览路径,增强了他们的体验感。

(三)旧文化,补入新形态

历史文化街区遗产是城市文明发展的见证,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智慧,带给我们巨大的物质与精神享受。正如单霁翔所说:“一个城市有了文化遗产的存在,就有了历史底蕴,就有了文化含量,就有了文明的气息。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文化遗产被视为城市共有的信仰和象征,维系着城市的核心情感和价值。”[7]同时,它的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公共艺术设计与规划需依托城市文脉发展,利用地域文化元素创作公共艺术作品”[8]。历史文化赋予街区独特的魅力和个性,是街区的灵魂所在,也是吸引游客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想要盘活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一点是抓住街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并将它转化为设计语言,传承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文化遗产。

公共景观作为历史文化街区新的文化载体是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法,在对街区历史人文环境和街巷空间进行梳理后,选取可以突出文化特色、适合的景观作为触媒点。公共景观的运用不仅可以吸引人,使人们可以和公共景观产生互动,更好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丰富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为街区注入了新活力。江西抚州临川文昌里街区将中国古典戏剧故事与历史文化街区融合,它的观演景观地台设计得也非常巧妙,取“屋顶观戏”之意,采用了数千片建筑旧瓦片铺设成传统瓦屋顶的样式,错落的台阶可以容纳更多的人观看,古老的墙头看戏记忆被再次唤醒,提供了众人所期待的历史氛围,增添了游客们体验的乐趣。

公共景观的设计应用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抓住街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并将其转化为设计语言,传承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文化遗产是盘活历史文化街区的关键。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人流量,提供与环境互动的体验,制造社区感,还可以让人们深入了解和体验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魅力,加强人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认同感,并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四、结论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反映了城市的文化氛围与发展过程,是记录人类生活的活文物。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的积极思考,将“织补”理念运用到街区的保护与传承中,结合优秀的案例设计归纳出实施保护的思路,即旨在尊重与保护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前提下,用审慎的态度对历史街区进行定位与开发,为街区注入新的活力,延续其生命力。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谁远谁近?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