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融合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2023-11-30陈海英
陈海英
[摘 要] 随着党和国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也越来越关注。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元素,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成为教育工作者教学与科研的新方向。本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创编节令儿歌为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学前教育;儿童文学;二十四节气;节令儿歌;创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今社会全球化、多元文化发展的浪潮下,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有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如何在传承文化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的背景与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的背景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软实力,更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教育的根本。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多,教师也很少关注对学生道德理念、文化素养的考核与监督。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提升自我的作用认识不足,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不够,片面注重对“显性”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对“隐性”素质的涵养,导致传统文化的储备不足,这与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二)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的意义
高职学前教育院校作为人才培育基地,不仅仅有提升人才能力的作用,更肩负着“蒙以养正,师以世范”的教育重任。学有所教,幼有所育,教师是关键。幼儿教师作为幼儿人生的启蒙者,在幼儿身心发展、习惯养成、品格塑造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教育观念和教学水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一线幼儿教师,在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涵养学生的道德,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二十四节气融入儿童文学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二十四节气融入儿童文学课程的必要性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是我国古代人民为了更好地生活和生产,根据自然现象的特征和规律总结出来的一套天文历法。在国际天文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的创造发明,二十四节气从农业、饮食、节日、习俗等多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如诗词、歌谣、谚语、民俗、传说、艺术等,對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家国情怀、专业发展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能够让学生在认识、探究、实践中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深沉的智慧与崇敬自然、尊重自然的态度,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二十四节气融入儿童文学课程的可行性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是主阵地。儿童文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一门核心课程,在传承、创新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课程优势。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儿歌是幼儿最早接触、最易接受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幼师生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所要涉及和应用的重点内容。儿歌在孩子的思维、智力的发展、视野的开阔、知识的丰富、语言的训练、道德情操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儿歌之所以为少儿所喜闻乐见,在于其短小的篇幅、朗朗上口的韵律以及盎然的童趣。一首优秀的儿歌不仅很快口耳相传,广为诵唱,而且可以代代相继,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比如:“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好记易懂,流传至今,广为传唱。正所谓: “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小儿语》序)。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世世代代流布,人民口耳相传,经久不衰,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可见,让传统节令文化走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世界,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儿歌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创编节令儿歌,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可行路径。
三、创编节令儿歌的教学策略
(一)依据授课对象,制定教学方案
本教学实施的对象是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大二学生,经过一学年的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该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绘画、音乐、舞蹈等专业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幼儿园活动设计能力;同时,通过对儿歌的教学,学生对儿歌的基本理论知识,儿歌的艺术特征、分类、表现手法、创编原则及创编技巧有一定的掌握。节令儿歌创作正是基于对学前儿童的专业认知以及儿歌知识的积累。
基于学情,制定教学方案。从教学目标出发,撰写教学计划、教案讲稿,制作教学课件,实施课堂教学,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从理论讲授到实践创作,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大学课堂到幼儿园讲台,将二十四节气全方位地渗透到儿歌教学的各个层面,从而构建出节令儿歌创编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新路径。
(二)教学节气知识,了解节令文化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问发现,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知识掌握比较少:很多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概念比较模糊,二十四节气名说不全,道不明,有的甚至把春节、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归于二十四节气;对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划分、各节气的历法气象与节气候应、节气民俗、饮食养生等各方面都不甚了解;关于节气的传说故事、谚语、歌谣文化更是只能道出一二。因此,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就很有必要了。首先,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节气知识与文化;另外,教师发布任务,让学生课外搜集整理资料,如二十四节气歌、谚语、故事等,尤其是有关家乡的节令习俗,为创编节令儿歌储备一定的知识文化素材。
(三)读赏经典作品,创编节令儿歌
儿童作家王宜振说:“一个优秀的童谣作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新童谣来,必须接受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童谣的滋养,学习、熟知和借鉴这些传统童谣,在这些童谣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创作出适应时代、适应现代儿童的新童谣来。”可见,儿歌的创编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对经典作品的学习、赏析、借鉴基础上的。诵读和赏析是学习的开始,仿写与续写是借鉴的过程,独立创编才是最终的目的。因而指导学生创编节令儿歌的教学思路是:先诵读赏析优秀节令儿歌,在诵读赏析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创作,并对作品进行评改,按照“读—赏—仿—创—评—改”的思路来进行安排。
一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赏”的前提。儿歌节奏鲜明,韵律感较强,尤其适合诵读。通过指导吟诵儿歌,体会儿歌的节奏与声韵,训练学生对声音、语调、语气、重音和停顿的把握。在诵读中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童趣,读出生活。比如老北京流行的一首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首朗朗上口的童谣所折射出来的老北京风俗民情,承载着多少年味与乡愁!
二赏。这一阶段是品味、欣赏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获得审美享受的阶段。选择优秀作品,指导学生对儿歌的题材、主题、情节、形象、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引导学生在案例赏析中积累儿歌的理论知识,为创作奠定基础。比如刘饶民创作的儿歌《春雨》: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
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梨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
这首儿歌从“春雨”立意,展现出一片万物复苏、蓬勃生长的景象。在构思上没有泛泛落笔,直抒胸臆,而是紧扣幼儿心理,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植物“种子”“梨树”“麦苗”进行描写,采用拟人、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句句押a韵,首尾呼应,使儿歌呈现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听起来,悦耳动听,像听音乐;读起来,朗朗上口,像在唱歌。如小溪般流畅,纯净而美好,正所谓: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三仿。在诵读、品味儿歌的基础上,根据各自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展开类比与联想,进行仿写,仿寫的内容应以简短为宜。比如仿照“立冬了,冬天到,北风呜呜大声叫。吃饺子,穿棉袄,注意身体别感冒。”这首节令儿歌,写一写立春、立夏或立秋。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交流,各种版本的“四立”节令儿歌作品也就在仿写中轻松产生了。
四创。节令儿歌创作是在遵循儿歌创作的基本原则下进行的,创编的作品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与文学接受能力,又要兼具节令文化特征,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
在指导创编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要设置太多限制而影响学生的创作力,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的方向可以是民俗民风、自然风物、情感价值、饮食养生、农事活动等学生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比如,冬至吃饺子,小寒喝腊八粥,清明扫墓等民风习俗,尤其是自己家乡的节令习俗;惊蛰节气中的春雷、霜降节气的白霜、大寒节气中的冬雪等自然界中的所有和节令相关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内容。
五评。采用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创编的节令儿歌进行点评。比如学生创作的儿歌:“雷公公,轰隆隆,吵醒冬眠的小懒虫。小懒虫,可开心,蹦蹦跶跶出去玩。又是唱,又是跳,大家见面齐欢笑。”互评中有学生认为 “蹦蹦跶跶出去玩”这句韵脚不一致,读起来节奏韵律感弱些,最后一字应该押ong韵比较好些,建议改成“蹦蹦跶跶出土宫”。在评论交流中,学习优点,找出不足,共同成长。
六改。改是建立在评的基础上,根据评的意见,将一些略显粗糙的儿歌修改得整齐、顺口、有童趣,力求创出佳作。
(四)结合专业特长,展示节令儿歌
对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收集和整理,开展“原创节令儿歌作品评比”“原创精品节令儿歌作品展”等活动,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将原创作品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如加入态势语、肢体动作配乐吟唱表演儿歌,拍摄、制作视频上传到公众号,为儿歌配画,制作成绘本,进行节令儿歌教学设计与活动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课堂教学活动,走进幼儿园实训基地进行实战演习。展示的过程是分享,也是激发。学生看着自己的作品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都充满了欣喜,创作的欲望更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杜跃.二十四节气[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7.
[2]赵濛,李娟.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 职业,2019(7):49-51.
[3]任禹丞. 城市文化视野下的二十四节气文化研究——以衢州市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8):107-110.
[4]苏敏,赵国平. 高职幼教专业儿歌创编与表演能力的培养模式[J]. 新课程(下),201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