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比较阅读教学的经验分享

2023-11-30栾琦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9期
关键词:周南共同点秧歌

栾琦

《周南·芣苢》与《插秧歌》为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两首农事诗。两首诗有一些相似点,也各有其独特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两首诗歌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对《周南·芣苢》和《插秧歌》进行比较阅读。

一、由“劳动美”这一共同点引入两首诗歌

《周南·芣苢》是一首描写女子采摘芣苢的诗歌。在诗歌中,这些女子怀着快乐的心情劳作,不难让读者感受到劳动的欢乐与美好。

《插秧歌》则是一首描写一家四口合力插秧的诗歌。一家四口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展现了劳动的紧张与忙碌。

教师可以以“劳动美”为主题,导入两首诗歌,为组织学生在比较中阅读两首诗作准备。

导入示例:

世间有诸般美,惟有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美最有价值,也最富有魅力。本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周南·芣苢》和《插秧歌》,去感受劳动之美!

二、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的共同点

在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共同点。这一任务相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独自思考。两首诗歌的相同点可不少,比如从题材上看,两首诗写的都是农事;从情感上看,两首诗都包含了对劳动的赞美;从写法上看,两首诗都使用了白描的表现方法,也都有动作描写,且都有“赋”(铺陈直叙)的内容。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加以引导:

从诗歌的形式、内容等方面看,《周南·芣苢》与《插秧歌》有哪些相同点呢?

我们也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如:

《典籍里的中国》(文化类节目)的导演决定做一期有关《周南·芣苢》和《插秧歌》的视频。在演员表演环节,导演犯了难。因为他想将这两首诗呈现在同一个舞台、同一个时空。拿到这两首相隔千余年的作品,他实在难以找到其共同点。假如你是这位导演的好友,且向来以“点子多”著称,你会怎么给他出主意呢?

教师以知名的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依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寻找两首诗歌的共同点。这种设计新颖而有趣味,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带领学生探寻两首诗的不同点

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呢?

教師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品味诗歌,在咀嚼的过程中寻找“蛛丝马迹”,探寻其中的不同点。

我们可以这样提示他们:两首诗中的情感是一样的吗?

学生的思路如果依然难以打开,教师就可以进一步提示:《周南·芣苢》中的情感是欢乐的,那么《插秧歌》中的情感也是欢乐的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仔细地比较两首诗中情感的不同。实际上,在情感的抒发方面,两首诗歌有着明显的差异。《周南·芣苢》中的情是一种“乐情”。农妇们在一片茂盛的原野上采摘车前草(即芣苢),她们采呀,采呀,欢乐的心情溢于言表。从“有之”到“捋之”,再到“襁之”,采到的芣苢的数量越来越多,心情也越来越好。《插秧歌》中的情则是一种“苦情”,但这种“苦”又被看似轻松的笔调隐藏起来了。“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兜鍪”和“甲”为行军打仗时的装备,诗人用这样的比喻营造了一种劳动者抢农时的紧张气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说的是有人招呼劳作者休息一下,劳作者没有应答。(并不是不想理睬,而是顾不上答)刚把秧苗插下去,就要提防鹅和小鸡吃掉秧苗……真是时时需要尽力,事事都要操心。劳作者的艰辛和不易跃然纸上。

经过比较,学生可以感知到两首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之处。之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关注其写法的不同。比如,《周南·芣苢》用词连贯,是按劳动的节奏来写的。妇女们全身心地投入劳作,摘得的芣苜越来越多——从“掇之”到“捋之”,到手提裙摆“袺之”,再到撩起衣襟“襭之”,展现了芣苢从少到多、采摘速度从慢变快的过程。《插秧歌》则是按照插秧的“流畅”进行描写的,即“抛秧”——“插秧”——“拔秧”——“插秧”;除了正面描写,诗人还侧面入手,写了农人“不应答”的场面,展现了全家人专注于劳作的状态。

总之,两首诗歌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感受劳动之美。

猜你喜欢

周南共同点秧歌
一道高三模拟试题的解法探究*
逃之夭夭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芣苢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对比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漂亮的生日礼物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