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出土东汉“东井灭火”陶井栏考略
——兼谈中国古代的“防火”“灭火”观念

2023-11-30蔡奉哲刘余力

关键词:井栏火灾

蔡奉哲,刘余力

(1.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2.洛阳理工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2012年,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征集到一件东汉时期的陶井栏,为洛阳出土。据铭文内容可称之为“东井灭火”陶井栏,该陶井栏为研究我国古代市井“灭火”机制等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笔者谨就这件陶井栏的相关问题,略作考述。

一、陶井栏的形制和纹饰特征

这件陶井栏的平面呈“井”字形,下有长方形井壁,表面涂有一层银灰色粉末。陶井栏四周分别模印菱形纹,前后各6组,两侧各3组。井壁顶部前后饰斜线纹,两侧饰斜方格菱纹。上部四周均饰卷云纹。井壁的正面两侧有竖栏框,中间浮雕一个大步行走的人物,左手握瓶,右手持旗杆,肩扛有“灭火”铭旗帜,身后紧跟一只“御火”瑞鸟。井壁两侧分别模印篆文“东井”“灭火”4字(见图1)。井壁左侧模印双鱼、菱纹(见图2),右侧模印水牛(见图3),背面模印一头作饮水状的硕壮水牛(见图4)。全部图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陶井栏长21.2厘米,宽14.8厘米。栏杆长24.0厘米,宽6.7厘米,厚1.8厘米。井壁长19.0厘米,宽12.3厘米,厚0.9厘米。陶井架上面的屋顶尚存,属单檐庑殿式。陶井架已流失。陶井栏左右两面有长方形小孔眼,当是插置陶井架的地方。孔眼长15.7厘米,宽9.3厘米。

图1 陶井栏正面

图2 陶井栏左侧

图3 陶井栏右侧

图4 陶井栏背面

我国古代的水井口上,大都设有井栏。《庄子·秋水》载:“出跳梁乎井干之上。”《汉书·郊祀志下》有“立神明台、井干楼”,颜师古注:“井干者,井上木栏也。其形或四角,或八角。”《文选·班固〈西都赋〉》有“攀井干而未半”,李善注引司马彪《庄子注》载:“井干,井栏也。”《文选·谢朓〈同谢谘议铜雀台诗〉》曰“穗帏飘井干”,李善注:“井干,台之通称也。”这说明“井栏”本名为“井干”,或俗称为“井台”。

由此可见,这件陶井栏就是古代井栏的真实模型,应是研究我国古代水井设施的可靠资料。

二、陶井栏“东井”“灭火”文字解诂

这种“灭火”陶井栏,在河南、陕西和河北省等地均有出土[1]。这件陶井栏与1960年今洛阳市偃师区邙山中州大渠施工时出土的一件基本相同[2]46。然而,关于这种陶井栏铭刻的主题内容以及陶井四面纹饰的解读,尚存在许多问题[3]。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古代文体分“左读”“右读”两种不同的解读方法。因此,即使同一段文字,因解读方法不同,常会得到不同结果。

(一)“东井”“灭火”左读的寓意

这则陶文若从左侧起读,全铭则可释读为“东井”“灭火”。“井”是古代居民生活取水的重要设施。“东井”之“东”,《说文·木部》谓“动也”。《汉书·律历志上》载:“东,动也。”《说文·力部》言:“动,作也。”《吕氏春秋·音律》有“草木繁动”,高诱注:“动,生也。”“东”有行动、开始之义。《说文·井部》曰:“井,八家一井。象构韩形。”《周易·井》卦载:“改邑不改井。”《集解》引干宝曰:“夫井,德之地也。所以养民性命,而清洁之主者也。”孔颖达疏:“井者,物象之名也。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吸,谓之为井。”《汉书·天文志》载:“东井为水事。”《白虎通义·五祀》曰:“井,水之生,藏于地中。”《释名·释宫室》也说:“井,清也,泉之清洁者也。”《玉篇·井部》曰:“井,凿地取水也。”由此可知,“东井”有行动起来,凿地取水的意思。

《说文·火部》曰:灭“从火、戌。火死于戌,阳气至戌而尽。《诗》曰:‘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说文·水部》载:“灭,尽也。从水,灭声。”王筠句读:“灭,灭之累增字。”“灭”字从水、灭声,即用水灭火的意思。《楚辞·七谏·初放》载“贤者灭之”,王逸注:“灭,消也。”《集韵·薛韵》载:“灭,火灭也。”“灭火”既消灭断绝火灾的意思。

陶文“东井”“灭火”是说行动起来,从井中取水,来消灭火灾。

(二)“灭火”“东井”右读的寓意

这则陶井栏铭文若从右读起,可释读为“灭火”“东井”。因此,“灭火”即消灭火灾之义。而这里的“东井”,可指南方“火宿”而言。

《吕氏春秋·有始览》载:“其星觜巂参东井。”高诱注:“东井,南方宿,一名鹑首,秦之分野。”《周髀算经》卷下言“以东井夜半中”,赵君卿注:“东井,牵牛相对之宿也。”《汉书·高帝纪上》言“五星聚于东井”,颜师古注引应劭曰:“东井,秦之分野。”《后汉书·郎顗传》言“建井旟”,李贤注:“井,南方火宿也。”《广雅·释天》曰“东井谓之鹑首”,“鹑首”即东方鹑火的首星。

“鹑火”即东方的朱雀星座。《国语·周语下》言“岁在鹑火”,韦昭注:“鹑火,次名,周分野也。”《左传·僖公五年》言“鹑之贲贲”,杜预注:“鹑,鹑火,星也。”《周礼·考工记·辀人》言“以象鹑火也”,郑玄注:“鹑火,朱鸟星之柳,其属有星七星。”《尔雅·释天》言“柳,鹑火也”,郭璞注:“鹑,鸟也。”郝懿行疏引《分野略例》载:“自柳九度至张十七度,于辰在午为鹑火。南方为火,言五月之时,阳气始隆,火星昏中,在朱鸟之处,故曰鹑火。”“鸟星”即朱鸟,也就是朱雀。由此可见,陶文“灭火”“东井”有消灭东方“鹑火”引起的火灾之义。

(三)陶井栏“灭火”官吏

中国古代有官吏“操壶走火”的记录。《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四》载:“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也……故失火之啬夫,不可不论也。救火者,吏操壶走火,则一人之用也;操鞭使人,则役万夫。”“啬夫”是中国古代的基层官吏。“万夫”即普通百姓。这说明战国秦汉期有“操壶”救火的社会习俗。陶井栏铭刻所说消灭火灾的主人,就是在“啬夫”带领下的普通百姓。

三、陶井栏浮雕图像和纹饰的象征意义

陶井栏周身装饰图案的寓意对理解该器铭刻的内容有重要意义。

为符合“两票制”要求,药品批发企业需将药品的上游来货相关票据资料提供给医疗机构,以备查验。现阶段,医疗机构为方便操作,一般要求药品批发企业将发票复印件随货提交,医疗机构收货验收时直接核对票据信息是否符合“两票制”要求。为应对这一变化,企业一般都会加派人手,增加设备,进行材料的准备。企业人力、物力成本大幅增加,工作效率也因此降低。

(一)陶井栏折射市井文化

“井”是居民邻里交往的重要场所。这就形成了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孟子·滕文公上》曰:“方里而井。”《韩诗外传》卷四载:“方里为一井。”《管子·小匡》言“处商必就市井”,尹知章注:“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孟子·万章下》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史记·刺客列传》载:“政乃市井之人。”《正义》注:“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而成市,故曰市井。”《汉书·货殖传》言“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颜师古注:“井,共汲之所。”井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天全村(包括里坊)人都到井边汲水,形成自然的交易场所,所以称为“市井”。

(二)陶井壁正面人物及其身后的“禽鸟”

陶井栏正面中间的浮雕人物,大步行走,左手握瓶,右手持旗杆,肩扛有“灭火”铭旗帜,应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四》所言“操壶走火”以“救火”的基层官吏“啬夫”。

“啬夫”身后的“禽鸟”,有学者认为是只“公鸡”,其实它应是“御火”瑞鸟[4]。《山海经·西山经》载,小华之山“鸟多赤鷩,可以御火”。郭璞注:“赤鷩,山鸡之属。”郝懿行案:“《说文》云:‘鵔鸃,鷩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射鵕鸃”,《索隐》引司马彪曰:“鵕鸃,山鸡也。”郭璞曰:“似凤,有光彩。”因“俊”通作鵕,即《说文·鸟部》所谓“鵔鸃也”;“羲”,通作鸃,亦即《说文·鸟部》所谓“鵔鸃也”。所以“可以御火”的“赤鷩”,就是太阳神帝俊和太皞伏羲氏的化身。

《山海经·西山经》载:“符禺之山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郭璞注:“畜之辟火灾也。”《山海经·南山经》曰有鸟“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鹖冠子·度万》载:“凤凰者,鹑火之禽,阳之精也。”陆佃注:“雄曰凤,凰者其雌也。”《说文·鸟部》曰:“凤,神鸟也。”《尔雅·释鸟》说,雉鸟“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翚”。所说“五彩皆备曰翚”的凤鸟,其实指的就是红腹锦鸡。今洛阳市汝阳县王坪乡鸡冠山尚栖息一种“红腹锦鸡”,色泽艳丽,疑当是凤鸟的雏形[5]。

因此,陶井栏中跟随在肩扛“灭火”铭旗人物后面的“禽鸟”,当指可以“御火”的凤鸟。

(三)陶井栏周身浮雕的“牛”形图案

中国古代有“火正”“火师”与“火神”崇拜。《山海经·海外南经》载:“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国语·郑语》载:“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焞燿惇大,天明地德,光昭四海,故命之曰祝融。”韦昭注:“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国语·楚语下》记载,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韦昭注:“《周礼》,则司徒掌土地民人者也。”《国语·周语中》言“火师监燎”,韦昭注:“火师,司火。燎,庭燎也。”《左传·昭公十七年》载:“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杨伯峻注:“古帝王司火之主,故为火师而火名。”《礼记·月令》载:“南方其神曰祝融。”《淮南子·天文训》言“故五月火正而水漏”,高诱注:“火正,火王也。”祝融本是远古时代主管火事的长官,死后被尊为“火神”,受到历代百姓的祭典。

“水牛”既是防火用水的象征,也是祭祀火神的牺牲。《说文·牛部》曰:“牛,大牲也。”《周礼·地官·大司徒》言“奉牛牲”,孙诒让的《周礼正义》言:“凡郊丘五帝并用犊,余神则用牛,通谓之牛牲。”《新书·胎教》说:“牛者,中央之牲也。”《汉书·五行志中》言:“牛,大畜,祭天尊物也。”“牛”是祭祀天神的重要牺牲。由此可知,陶井栏两个侧面模印的牛图像,应是用来祭祀火神的牺牲。

(四)陶井栏周身雕饰的“卷云纹”图案

“卷云纹”是水源的象征。《说文·雨部》载:“云,山川气也。从雨,云象云回转形。”《论衡·乱龙》载:“夫云,雨之气也。”《说文·雨部》言:“雨,水从云下也。”《周易·文言传》有“云从龙”,孔颖达疏:“云,水气也。”这说明“云”气是“水”的本原。这就是陶井栏周身上部雕饰卷云纹的缘由。

(五)陶井栏周身浮雕的“鱼”形图案

“鱼”是水的象征。《说文·鱼部》曰:“鱼,水虫也。”《仪礼·昏义》言“牲用鱼”,郑玄注:“鱼,水物阴类也。”《仪礼·有司彻》言“鱼七”,郑玄注:“鱼十有五而俎”。贾公彦疏引《中侯》曰:“鱼,水精。”“鱼”是水生动物的代表,也是“水”的象征。

(六)陶井栏周身的“藻井”形图案

(七)陶井栏周身模印的“菱形纹”图案

(八)陶井栏表面涂成银灰色的原因

银灰色是银河的象征。《说文·金部》曰:“银,白金也。”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露井冻银床”,杨伦镜诠引《名义考》曰:“银床乃辘轳架也。”《学林》卷八:“井干,又谓之银床,皆井栏也。”“井干”即辘轳架。这说明古人常把“辘轳架”称为“银床”。

中国古代常把“天河”称为“银河”“银浦”。王维《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中有“银汉天下章”,赵殿成笺注引《白氏六帖》曰:“天河谓之银汉、银河。”李贺《天上谣》曰:“银浦流云学水声。”“天河”即天汉。《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星孛天汉”,杜预注:“天汉,水也。”《文选·曹丕〈杂诗二首〉》载:“天汉回西流。”吕向注:“天汉,河也。”《广雅·释天》曰:“天河谓之天汉。”古代先民认为,地上的“水”都是由天河中的“水”通过“云”“雨”演化而来的。这就是把陶井栏涂成银灰色的根本原因

总之,陶井栏上装饰图案的寓意,均与陶井铭文“东井”“灭火”所表示的主题宗旨相符合。

四、中国古代的“防火”“灭火”观念

火灾常给人类带来重大伤害。自古以来,中华先民就非常注重防火、灭火的预防教育,并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

火灾是古今社会经常发生的事故。《尚书·洪范》载:“火曰炎上。”《说文·火部》载:“火,毁也。”《礼记·檀公下》言“新宫火”,郑玄注:“火,人火也。”《左传·宣公十六年》载:“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公羊传·襄公九年》曰:“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徐彦疏说:“火者皆天害也,但害于大物则曰灾,害于小物则曰火。”《释名·释天》载:“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这说明火灾可以烧毁一切物质,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修火宪”是虞师的重要职责。《管子·立政》载:“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天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使民足于宫室之用,薪蒸之所积,虞师之事也。”《荀子·王制篇》也有大体相同的记录。“虞师”是职掌山泽事物的职官。这是说“虞师”要制定防范火灾的法令,禁止在山林中堆积杂草。使天生物材自然生长,按时封闭和开放,使人们有修建房屋的木材和日常使用的柴草,是虞师的重要职责。

“宫正”要在春秋季节“修火禁”。《周礼·天官·宫正》载:“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宫正”是管理宫庭日常事务的职官。这是说春秋时节,宫正要摇着木铎在宫中巡游,来提醒宫中人注意防范火灾。

严禁携带火种进入府库。《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载:“毋敢以火入臧(藏)府、书府中。吏已收臧(藏),官啬夫及吏夜更行官。毋火,乃闭门。”[6]109这是说不准把火带进收藏文书的府库。官吏将物品收藏好后,才可关闭门户。

灭火要注重方法和手段。《淮南子·兵略训》曰:“夫水势胜火,章华之台烧,以升、勺沃而救之,虽涸井而竭也,无奈之何也。举壶、榼、盆、盎而以灌之,其灭可立而待也。”这是说水的功用可以胜过火。如果章华王宫发生火灾,用升、勺取水浇灌来灭火,即使让水井干涸、池塘枯竭也没办法扑灭。如果举起壶、榼、盆、盎来浇灭大火,只须站着等待一会儿火就能被扑灭。这说明灭火要采取有效方法和手段。

这些表明,中华先民非常重视防火、灭火的预防教育并实施了相应的措施。东汉陶井栏上的铭文和图案,就是这种防火、灭火观念的具体反映。洛阳东汉陶井栏的发现,对研究中华先民的“防火”“灭火”观念,具有重要文物价值。

猜你喜欢

井栏火灾
“床前明月光”的床究竟是什么
高速火灾
论“牛盖井栏壶”的经典特征
火灾有话说
漫谈紫砂壶《六方井栏》的文化意蕴
井栏边草“小绿儿”
掌握火灾逃生知识
浅谈紫砂《井栏壶》的创作
《如意井栏壶》创作之我见
离奇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