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的中国精神培育
2023-11-30赵博
赵博
摘 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大学英语教学中培育中国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培育青年学子爱国志向,要坚定青年学子文化自信,要通过提升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完善规章制度等路径使中国精神培育切实落地。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精神;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8 — 0058 — 07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在“课程定位与性质”部分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国精神,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突出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大学英语教学培育中国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要求。
一、中国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贯穿于伟大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蕴积于近现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过程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感召力的精神。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也是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一)中国精神的内涵
“中国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王引兰认为,“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不断应对时代难题与挑战的过程中凝结而成的特殊力量,有着独特的历史传承和历史积淀[1];孙成武认为,“中国精神”是渊源于中国独特的文明传统、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精神要素,是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的高度凝练、概括和升华[2];丁峰认为,“中国精神”是区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汇流,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3];在新时期,中国精神的内涵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愛国主义是人世间最伟大、最热切的情怀;爱国主义是青年心中最持久、最真挚的情感。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要义,以无私奉献为实践表达,以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为本质要求[5]。回望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爱国主义始终是时代主旋律。从过去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到现在的“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强国有我,请党放心”。虽处不同历史时期,但爱国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价值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当代青年学子应对爱国主义有更深层次的觉悟。爱国主义是鲜活生动的,不是抽象空洞的。疫情期间,不止有党员干部,更有一批批平凡岗位上的勇士挺身而出,他们把国家、人民放在第一位,并用行动重新诠释了爱国主义,又一次吹响爱国主义的号角,使伟大的中国精神得到了升华。
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当代中华儿女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强劲动力。改革创新精神体现为不循规蹈矩,而具有大胆突破、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改革创新精神体现为勇于争先、不甘落后、锐意进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改革创新精神还体现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社会要发展、要奋进,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与使命,就要坚持将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工作始终。
(二)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6]“中国精神”是民族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的产物,彰显着巨大的时代价值。
1.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中国精神催生中国力量。中国力量不是单个人的力量,而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中华儿女汇聚而成的合力,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要崛起、要奋进,就得依靠14亿人民的力量。“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精诚团结,便会形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了众志成城的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与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阐释,见证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
2.中国精神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中国精神中的改革创新精神是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崛起、奋进的灵魂。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换挡增速的重要推动力,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7]。中国崛起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创新发展史、一部改革开放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事业,此时,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的现实意义就更为凸显。要实现中国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改革创新是根本动力。一路走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新创造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制胜法宝”。
3.中国精神是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伟大的中国精神擦亮民族复兴伟业的底色,让中国精神成为民族复兴伟业不可或缺的正能量。亿万中华儿女打起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如果精神上出现了“迷失”“偏差”的问题,那么复兴伟业只能是空中楼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只有弘扬中国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青年学子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始终保持精神定力,不为困难吓倒、不为诱惑所动、不为干扰迷惑,真正做到“诚意正心”,为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奉献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精神”作为一种超越个体的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在历史传承中积淀的民族秉性和在改革创新中生发的时代气质,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的基础上蓬勃生成,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根基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是凝心聚力兴国强国之魂,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感召力[8]。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博大精深,意义深远。培育中国精神是时代应有之义,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二、培育中国精神是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的时代使命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公共类基础课程,要充分发挥育人价值,主动承担起中国精神培育的使命。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国精神,引导学生增进“四个自信”。
(一)大学英语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学英语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具有修读人数占有量大、修读时间长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特殊性,会直接面对国外的意识形态和西方主流话语[9],这也是其学科特色。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辨别能力还较弱,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想的蛊惑,对西方倡导的价值观不加以辨别,“照单全收”。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国精神元素,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西方文化其特有的内涵和生存土壤会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冲击。如果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则一个具备知识的人亦将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发生偏離甚至是根本性错误[10]。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育中国精神、传播中华文化,让处在“拔节育穗”期的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大学英语教学要培育青年学子爱国志向
中国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全体中华儿女对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发自内心的认同、弘扬、传承。学校是青年学子成长的摇篮,更是培育青年学子爱国志向的主阵地。大学英语作为大学里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肩负着培育青年学子爱国志向的责任。大学英语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集结地,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挖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自觉将爱国主义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作为语言课的英语教学与文化和意识形态内容的传播密不可分,传授一种语言的过程即是传授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承载的意识形态的过程[11]。大学英语教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重视对青年学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承担起培育青年学子爱国志向的重要使命。
(三)大学英语教学要坚定青年学子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并作出深刻诠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民族复兴伟业的大问题。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升华,中华文化又是中国精神的根基。坚定青年学子文化自信关乎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发展,弘扬中国精神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阐释推荐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12]。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推动力量。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特征鲜明,我国外语教育国际化进程,从未如此近距离接触西方国家主流文化,此刻,要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加入中国元素,实现从“舶来品”到“中国化”的转变,做到“洋为中用”[13]。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要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中国精神。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精神的培育不仅可以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丰富的话语资源,而且可以增强青年学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大学英语教学培育中国精神的具体路径
(一)提升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中国精神的弘扬者、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大学英语教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也是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根本需求,同时也关乎中国精神的培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关乎青年学子的政治站位。课程思政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举措,还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14]。
1.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关乎大学英语教学中培育中国精神的成效。想要开展好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师首先需要认识到课程育人的本质,并且深刻认同各门课程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15]。可以说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到什么程度,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培育中国精神必要性的认识就发展到什么程度。课程思政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给知识和能力赋予正确的价值取向。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多是坚持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原则,把注意力放在外语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上,主要关注教材中的单词、语法、语篇,较少考虑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忽视了价值塑造的重要性[16]。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思辨意识以及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足以为培养青年学子文化自信提供充足养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分析挖掘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中国精神引入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当下部分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认为英语学科与思政学科关联不密切,英语教师只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提升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即可,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增强与提高、中国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应由专业思政课教师来负责。由此可见,部分英语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使命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包括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程[17]。为此,教师应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高校应当通过教育讲座、教学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思想素质,深化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了解与认知[1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大使命,教师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北斗导航。教育部印发的《纲要》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19]。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及其自身在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培育中国精神承担的艰巨使命与责任,不断提高自身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
2.提高教师对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对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关乎中国精神在英语教学中的成功实现。教师应在全面认识思政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语言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恰到好处地传递给学生,以“扭转偏重传授知识与能力,忽视价值传播的倾向”[20]。多数情况下,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是隐性存在的。教师只有将蕴含于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分析挖掘出来,才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分析挖掘教材中思政元素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构教学内容的过程,并需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教材中隐性存在的中国精神元素显性化。这些精神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奉献精神、自强精神、抗疫精神等。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中的第四单元Heroes among us(我们身边的英雄)为例,文章中勇敢冒险,救助受害者的政界同事丹尼尔·赫尔南德兹、为保护妻子献出生命的多利·斯托达德、试图拦住醉酒司机驾驶的扫雪车而不幸牺牲的35岁警佐瑞安·罗素,文章中的主人公虽是外国人,但他们是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好公民,公民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教学中,教师可引入一些我国的英雄人物事迹,彰显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抗疫英雄钟南山的事迹等。84岁的钟南山先生就是时代的英雄,有院士的担当、有战士的勇猛、有国士的威严,他有满腔热忱为国为民,让国人为之肃然起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时,他毅然决然前往抗疫一线,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青年学子学习的鲜活榜样。令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李兰娟,疫情爆发后,她“三赴武汉”,为公众所熟知。英雄们振奋人心的事迹有助于激发、培育青年一代爱国情、强国志,自觉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
3.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关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和水平在于,要善于通过受教育者的形象看到自己,通过我们从小培养起来的有思想、有感觉、有体验的人看到自己[21]。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可整合为以下几方面。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礼记·学记》中讲到“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愿意亲近老师、信任老师,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个性心理品质等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大学英语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培育中国精神,自身要以身作则。教师更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打造过硬的思想素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育中国精神,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避免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可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深入学生日常生活中,让中国精神看得见摸得着,使英语知识的教学自然融入思政育人元素,避免生搬硬套,要潜移默化地将中国精神融入到课程内容当中。最后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能力。在大思政背景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师更要善于反思,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培育中国精神的效果做正确分析,要明确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依托,要遵循课程自身教学规律,不能舍本逐末,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盲目践行课程思政。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价值。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纵观目前各大高校所使用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其中鲜有中国精神元素。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精神元素的匮乏,亟须英语教师通过分析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来进行更新补充。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 .1》是国家规划教材, 现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 .1》为例,分析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设计形式多样的思政育人活动,具体如下:
《新视野大学英语 1》中,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的主题为自强精神。第一单元Fresh start,讲述了校长给大学新生的希望与寄语。第二单元A child’s clutter awaits an adult’s return,讲述了一位20岁女孩儿讨厌母亲一直把她当小孩儿,离家出走,留下一个杂乱无章的屋子,后来母亲决定给孩子半年的时间学会收拾屋子,同时也把这半年时间定为孩子的成人礼。第五单元Winning is not everything,讲述了一位令人意想不到的英雄,克里夫·楊(1983年悉尼-墨尔本马拉松比赛冠军),一位牙齿已全部脱落的61岁的农民业余选手,面对众人的嘲笑,他不感到自卑,最终以5天15个小时4分钟跑完875公里的赛程,打破记录,成为受人爱戴的民族英雄。第六单元Earn as your learn,讲述了一名学生通过“勤工俭学”克服种种困难去承担自己的学费,他为此而感到骄傲。《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讲解这四个单元时,教师可设计观看电影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如观看《阿甘正传》《风雨哈佛路》《勇敢的心》等,并举办电影观后感交流活动,学习电影中主人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而秉持迎难而上、顽强进取的自强精神。第四单元和第八单元的主题为爱国主义精神。第四单元Heroes among us,讲述了我们身边的英雄,有警佐有政客有丈夫,他们是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好公民,能在危急情况下作出勇敢而高尚的举动。第八单元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riendship across cultures,讲述了跨越文化的友谊,青年学子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要坚定理想信念,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信仰者,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讲解这两个单元时,教师可开展读书会、谈论先进人物事迹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可引入2021抗疫先进事迹钟南山,疫情时期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家国情怀成为自身最深厚的底色,厚植青年学子爱国主义情怀。再如第三单元Digital campus(数字化校园),同学们可开展辩论会,就数字化校园的利弊进行辩论,同时教师可引入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华龙一号”“海牛II号”“深海一号”“神州十三号”等,展示新时代中国建设伟大的成就,引领学生感悟科学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最后第七单元When honesty disappears,讲述了社会中的种种不诚信现象。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教育经典著作《论语》中关于诚信的部分内容,接着让同学谈谈对“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的理解。青年学子要认识到: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做人做事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日常教学中融入中国精神,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模式,融中国精神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其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让“中国精神”主题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培养青年学子做有中国精神的公民。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开展应遵循的原则如下:
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要树立培育中国精神的意识。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分析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中国精神,不能生搬硬套,本末倒置,为了思政而思政。因为只有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内容高度契合,才能将英语课讲出思政味,才能无缝融入,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政育人效果。教师要在深入分析教学材料的基础上多角度探寻思政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融合点[22],并自觉发掘教学内容中与中国精神培育相关的思政点,细心穿插,巧妙构思,将中国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中培育中国精神要坚持形式多样化原则。《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信息化时代,教师应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中国精神培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联合授课来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读书会、故事会、电影观后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活动等方式再现原生态的中国精神元素,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三)完善规章制度保障中国精神培育切实落地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中国精神培育,对教师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亟需完善规章制度,来保障中国精神培育切实落地。
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高校要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安排部署,确保培育中国精神的任务落细落实。要建立校级层面领导、部门细化、学院执行的工作机构[23],明确各单位权责内容,细化权责清单,畅通交流协同机制,确保各单位在培育中国精神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另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专家咨询意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积极推进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精神培育工作落实机制。
另一方面,要加强示范引导,针对不同层次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中国精神培育工作,要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学校应给予制度支持,外语教师可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就“培育中国精神”工作作学习交流。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培育中国精神,推进课程思政是无法靠外语专业教师单枪匹马、独自完成的[24]。大学英语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协同联动需要院系给予制度支持。高校可通过开展示范课活动,推出一批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培育中国精神的示范课程,引领带动其他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以及中国精神培育效能不断提升。学校还可提倡组建“中国精神”宣讲团,“用英语讲中国精神”,让学生了解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熟悉和热爱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更好地坚持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四个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5]。通过教师示范课活动、学生宣讲团活动等,来加强示范引导,确保大学英语教学中培育中国精神的工作切实落地。
四、结语
语言背后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中包含着文化,语言中传递着思想内涵,而且不同语言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立场[27]。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公共类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面国外意识形态,必须重视其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坚持以课程思政为体,以中国精神为魂,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学在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中的积极作用,使一定程度上“失衡”的中西方文化生态得到修复,中国精神的重要性被充分认识,达到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 考 文 献〕
[1]王引兰.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伦理支撑[J].伦理学研究,2021(03):89-96.
[2]孙成武,赵然.文化自觉视域下中国精神的培育探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5(03):137-143.
[3]丁峰.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J]. 教学与研究,2022(08):118-126.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
[5]卜琳华,朱帅.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和培育路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5):19-23.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48.
[7]王平,王凯.数字金融、技术创新与企业价值[J].统计与决策,2022,38(15):164-169.
[8]王霞.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理论意涵、鲜明特质与时代价值[J].中州学刊,2021(11):1-8.
[9]杨金才.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20,41(06):11-14.
[10]蒋最敏,李琲琲,徐珂.試论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中“国家意识”的塑造[J].中国大学教学,2022(03):25-30.
[11]夏文红,何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人民论坛,2019(30):108-109.
[12]毛和荣,杨勇萍,周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46-48.
[13]刘信波.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使命[J].大学教育科学,2014(04):17-21.
[14]高玉垒,张智义.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结构模型建构[J].外语电化教学,2022
(01):8-14.
[15]张彧凤,孟晓萍.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1):33-35.
[16]房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的国家意识培养[J].外语电化教学,2021(06):51-56.
[17]洪岗.对外语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 外语电化教学,2020(06):23-26.
[18]赵昱.大学英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探索——评《协同创新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1(06):137.
[19]教育部.2020.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1-4-10].
[20]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21][苏]B.A.苏姆霍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周蕖,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184.
[22]杨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J].语电化教学,2020(04):27-31.
[23]张仲豪,商大恒,张丽丽.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5):60-62.
[24]徐斌.高校外语课程思政中的国家意识培育[J].当代外语研究,2021(04):35-41.
[25]刘晶,胡加圣.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元素需求分析调查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1(03):24-29.
[26]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17(05):10-14.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