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2023-11-30郭佳男安欧亚

教书育人 2023年30期
关键词:建党理想信念总书记

郭佳男 安欧亚

(1.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照耀前行之路,奋力书写了百年大党的峥嵘历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这并没有迅速使得中国革命走向成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使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尽管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充满艰辛与坎坷,但正是因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才使得中国共产党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考验依然风华正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2]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正是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的正确理解,得益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身体力行。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镌刻在心中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视死如归、奋勇拼搏的价值航标和精神火炬。纵观党的百年发展史,无论是历经革命时期的惊涛骇浪、建设时期的急流险滩,还是改革时期的历史机遇与时代变局,中国共产党人都能够秉持初心和使命,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人民作为真正的铜墙铁壁,切实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1]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诞生就毅然投身于为国家、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伟大洪流,一路走来不断应对新的挑战、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大潮从而赢得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3]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献身精神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锻造铸就,蕴含着我们党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精神密码,树立起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航标。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还是国富民强的和平年代,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胜利的先锋所指和突破所在。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源于理想信念,不负人民来自为民初心。忠诚是崇高的理想、是不变的追求、是无悔的担当。对党忠诚就是要无条件地对党的信仰忠诚、对党组织忠诚、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这不仅是党章及入党誓词中的明确要求,而且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都必须坚守的政治原则和基本底线。“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没有也不谋求自己特殊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4]“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对于历经困苦、艰险、磨难和挑战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从来都不是空洞和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血液中的信仰,落到行动上的力量,必须从一而终、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要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蒙以养正,圣功也”。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大学阶段是人生积累的关键阶段,也是承上启下的黄金时期,青年在这一时期心智尚未成熟、甄别力不够、自制力不强、找不准前进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需要思政课教师切实发挥好关键作用,帮助学生系好人生中的第一颗扣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5]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百年党史这座“精神富矿”中所蕴含的红色资源和思政元素,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先进人物和光辉事迹全面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百年党史书写好立德树人的“大文章”。

(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高校思政课要想与时俱进,提升教学实效,就必须拥抱时代,拥抱变化,保持“年轻的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6]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鲜活的案例。因此,高校思政课要倾听时代足音,紧扣时代脉搏,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生动的历史叙事、感人的家国故事、珍贵的革命文物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育教学,用党的光荣传统和红色血脉对话时代青年,共叙家国情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使思政课教学生动活泼,有趣有效。

(三)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百年前,一批觉醒的进步青年高举真理旗帜,走上历史舞台,在充满血与泪的旧中国为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用信念的汗水浇灌祖国大地,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其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优秀个人和集体,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青年总是立于时代的前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1]高校思政课要充分运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青年航向,激励青年学生奋发有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以赤诚之心跑好强国时代的接力赛。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提高政治站位,做到“三个强化”

首先,强化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中国共产党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7]因此,高校思政课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思想引领,通过展示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使青年学生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切实把握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勇立潮头,开拓创新,争做时代弄潮儿。

其次,强化价值引领。“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百年大党的性质宗旨、优良作风和政治品格,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立党、兴党、强党的伟大事业提供了丰厚滋养。高校思政课要深入挖掘和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强化伟大建党精神与理论知识的逻辑对接,注重融会贯通,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红色力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的姿态勇担时代大任,坚定不移地走好第二个百年新征程。

最后,强化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对于增强青年政治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守住思想阵地,弘扬主旋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生,帮助青年学生把稳思想之舵、筑牢理想之基、高扬信仰之帆,增强青年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

(二)优化教学内容,做到“三个讲好”

首先,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其中涌现出一批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先辈,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3]因此,高校思政课要将生动的党史故事、鲜活的党史人物融入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准确把握理论与故事、知识与价值、理性与情感的逻辑关系,史物结合,言之有据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百年党史中获得启发、吸取力量,主动听党话、跟党走。

其次,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高校思政课要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有机融入教学内容,正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辩证关系,通过对比分析讲清、讲透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源头地位,讲实、讲活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铸就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提振青年学生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最后,讲好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伟大建党精神滋养下的中国共产党具有深邃的世界眼光和高超的战略思维,它注重为世界谋大同,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这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以大胸怀、大智慧促进人类进步的大使命、大担当。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国际视野,从世界政党的比较中把握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深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三)探索多元方式,做到“三个结合”

首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是激励全党奋进新时代、创造新辉煌的重要精神动力。高校思政课要及时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必修课程,并在党史学习教育、国家安全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专题教育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提高思政课程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思想引领作用。同时,也要挖掘和提炼其他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文化自信、人文素养、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其中,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水乳交融,同向同行。

其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课的内容主要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囊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三次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不仅要讲好百年党史故事,更要通过百年党史故事讲清道理、讲明立场,在叙事中展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等,促进学生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内涵。但实践是理论的本源,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8]因此,思政课要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深刻领会科学理论之“用”。

最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高校思政要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充分满足学生的期待和需求,可通过开展演讲、红歌竞赛、知识问答,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观革命纪念馆、参观民间红色收藏馆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使思政课教学充分体现即时性、沟通性、互动性,让思政课别开生面、有益有趣,从内容到形式都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逐渐从小众需求转为大众常态,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方式。因此,为应对新形势下的新变化,高校思政课应突破时空限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学习伟大建党精神,传播正能量,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和鲜亮底色。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促进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当代青年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既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高校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目标,又是当前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迫切需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打造活泼生动的党史教育思政大课堂,高校一定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

猜你喜欢

建党理想信念总书记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