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以山东淄博地域性传统文化“齐文化”为例
2023-11-30颜世明朱峰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颜世明 朱峰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2012 年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结合,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决策。在2017 年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丰厚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根据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加以创造性继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时代同行、与历史同向、服务人民群众中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多姿的风采。[1]2019 年3 月18 日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不仅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形式的改革创新,还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2]现在我们系统全面地学习山东淄博历史文化,深入发掘其特有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采用有效路径融入本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学生社会实践之中,正是全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时代性、科学性和亲和力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以山东淄博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案例,先解析其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准方面所能起的重要作用,再结合现实实际情况探讨将之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导向功能
古代山东淄博地区的先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过程中,世世代代创造、积累形成深厚多样而又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淄博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内涵繁富,广泛涉及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婚丧嫁娶、教育方式、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3]其主要成分为春秋战国时期由本地民众创造的齐国文化(例如管子与稷下学宫思想流派、蹴鞠运动)、聊斋文化、孝文化和陶瓷制作工艺文化、五音戏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中华传统美德,注重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的方式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其在现实生活中如能灵活运用,不仅可为治国理政、化解社会难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融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还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塑造、影响、巩固与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方式、社会实践方式、人生价值追求等,具有其他文化资源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
淄博地方优秀历史文化作为一种兼具区域性和特色性的教学资源,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取向和培养优秀道德品质具有重要引领导向作用。下面就结合“齐文化”代表性的文化典籍——大约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成书的《管子》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等加以综合分析:
(一)引领高尚科学的价值观念
通过在思政课堂上引入《管子》蕴藏的哲学思想,可以使学生自觉将人生追求与国家发展、民族前途和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管子》的内容讲求注重对个人品德修养及对于国家、民族、人民深厚真挚感情的培养,《管子·牧民》对于个人之于国家忠诚有着比较深刻的阐释。比如“临患不忘国,忠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即使在自己身处危难之际,依然能够处处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国家的需要,这才能够称作“忠诚”。《管子·霸形》中说:“善人者,人亦善之。”意指如果我们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也会以和蔼态度对待我们,相互之间就能形成比较融洽的关系。这些名言警句对于我们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而不得不做取舍之时,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维护国家与人民利益,以及培养和周围人民群众保持和睦的气氛提供了重要人生思考。
(二)培育正确的人生观
在思政课上讲解《管子》囊括的先进思想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积极向上心态对待和处理人生难题,拓展解决个人生活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的路径。比如《管子·形势解》中说:“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其语义是假若一个人既懒惰不喜欢劳动又花销无度,那么他的生活必然就会变得越来越贫困;倘若一个人勤劳而节制生活开销,那么他和他的家庭就会日益富足。再如《管子·法法》中说:“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满虚在物,在物为制也。”其意思是一个人对别人态度骄傲自然毫无礼貌,那么他就永远不会出人头地有所成就;骄傲,就意味着一个人自满;而自满,就是空虚,生活里没有追求的目标。带着自满和空虚态度,无论做任何事,总会遇到很多困难,事情结果、进度和完成时间就会受到限制。《管子·戒》中说:“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意思是如果自己品德高尚,那么就能抵制住外界不正当东西的诱惑,从而保持高尚的节操。《管子·白心》提出:“强而骄者损其强,弱而骄者亟死亡。”意思是一个民族、国家、个人虽然实力强大,但是对任何事和人都傲慢无礼,那么这种态度就会削弱已有力量,引起同盟的反感;一个民族、国家、个人本来就实力较弱,如果还骄傲自以为了不起,那么这种“傲气”只会加速衰亡的进程,最终会以灭亡来收场。
这些饱含人生哲理的语句,细细品味消化理解,之后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外纳入个人日常行为之中,会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谦虚谨慎的一种良好心态,抵制不良风气的诱惑,进而作出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有利的事情。
(三)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在课堂上诵读《管子》名篇,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人生理想,并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实现既定的远大目标。《荀子·议兵篇》提到“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意思是能否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关系着政权强大与否;《管子·牧民》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即若能按照人民意愿处理国家军政事务,就能获得人民支持,政权就会强盛,反之政权则会废弛。民心关系到国家政权稳固与否,故而应该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原则,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这些话语使得我们自觉接近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中实现个人理想,与他们保持家人般的感情。
(四)陶冶爱国主义情感
培育和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家乡、亲人深厚真挚的情感,传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管子·霸言》中说:“人众而不亲,非其人也。”其义为即便拥有众多的人,但是如果他们不与你亲近而疏远你,那么他们就不能称作你的支持者。进而推之,个人、国家、民族若想取得发展,就必须获得家人、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完成伟大使命、创造伟大事业;如果缺少群众支持,单单依靠个人的努力,是很难成功的。
(五)坚定文化自信
使学生坚定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体认、自觉与自信,从而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自信。[4]《管子·五辅》中讲:“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即每个人必须修身养性,懂得各项对他人、国家、民族的礼貌和责任,才能够对其产生一种恭敬心理,进而才是真正地尊重他人、国家、民族,才会有所礼让。这就是要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常学习之践行之。
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在淄博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涵养大学生思想品德,在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等方面,取得许多颇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充分发挥淄博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尚有很大提升空间,甚至在某些地方存在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兹提出以下建议供同行批评指正:
(一)寻找思政课程知识点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点,实现二者完美无缝接合
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精英化、大众化和书本内容知识专业化、系统化,对于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单纯地通过传统的课堂口授、板书方式授课,会使课堂气氛乏味、无趣、单调。因而他们纷纷采用案例或主题教学方式,比如在课堂上穿插地方传统文化素材作为教学案例。然而部分教师采集传统文化资源与思政知识点接合过于牵强,或者可以实现融合衔接但内容趣味性不足,如此而来没有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难以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全面领悟和系统接受思政课内容,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政课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求“奇”不求“新”,要在课堂上发掘并融入齐地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历史人物事迹、习俗、思想观念、道德,不仅要和思政课内容高度关联、合适恰当,还要活泼有趣能够引人入胜。
(二)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大学生思政课程分层次、有差别地挖掘融入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淄博历史文化认知程度和兴趣点不同,譬如音乐专业学生对五音戏兴趣盎然,体育教育、运动专业的学生乐于听讲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休闲娱乐活动——蹴鞠,法学专业学生对于管子法学思想饶有兴致,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于蒲松龄及聊斋文化兴致勃勃。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方法、个人情感方面相异,例如大一新生刚从高中考入大学,很大一部分人延续高中阶段学习方法与干劲,对本专业和大学课堂充满好奇、向往。进入大学二、三年级以后,其对大学阶段学习和专业新鲜感呈下降的趋势,部分学生兴趣点转向日常人际交往、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等活动中。有鉴于此,必须把握不同专业、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和喜好,挖掘与之相应的淄博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并注意凝练、升华这些文化资源蕴含的团结进步的思想和当代借鉴价值。
(三)采用多样教学方法,创新课堂形式
针对多门不同思政课程及其教学目标、要求与内容,采取案例式、互动式、专题式、沉浸式等新型教学方式,设计有趣教学环节。譬如采用知识竞猜、小组讨论、历史情景模拟等,以别样方式加深对淄博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再如在课堂前5-10 分钟由学生以课件汇报方式展示淄博历史人物、故事、文化遗址、文物等,同样还可由学生根据本地历史事实编排一部短话剧,在短暂的“翻转课堂”中增长有关齐地历史文化知识,调动学生在思政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可以继续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播放与思政课知识点和淄博地方历史文化紧密相关的电影、歌曲、话剧、纪录片、新闻报道等高质量短音视频,[5]之后组织学生发表观后感想,引导学生由对事物感性认识深入到理性理解,使淄博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形成良好协同育人效应。
(四)实现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组织学生到淄博地区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档案馆、历史文化遗址等参观、调查,通过现场观览和听取讲解员解说加深对淄博地方历史文化认知,并联系当前国内外时政形势和国家政策,深刻理解继承中华优良传统道德、弘扬中国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思想、精神和价值观导向功能,与课堂教学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实现协同发展。
总之,在淄博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地方传统文化,我们在资源挖掘和地缘方面有着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双重优势,同时这也是我市高校思政课特色所在。充分发挥淄博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除了上文列举高校思政教师需要注意的几点外,还需要学生、家庭、社会等不同群体协力合作、共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