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艺术品满村铺盖
2023-11-29艺术史论系工作团队
艺术史论系工作团队
2023年8月10日至9月23日,首届“阿尔山乡村艺术季”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举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信息艺术设计系、工艺美术系、视觉传达设计系、工业设计系、艺术史论系等200余名师生分十余批次赴阿尔山,以“文化明水河、艺术西口村”为定位,按照“村民主体、主客共享、文化为根、生态优先”的原则,以“漫长的夏天”为主题,携手村民与非遗传承人,在西口村展开为期45天的在地性艺术创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家团队邀请西口村民共同创作,将手编红柳这一阿尔山非遗技艺融入装置艺术,为乡村艺术季如何“乡村”提供了实践范本,探索了如何以大地艺术活化乡村非遗。
在阿尔山西口村这片慢节奏的土地上,万物不竞长,牛羊缓踱步,宜人的风景为展陈大尺度的大地艺术提供了绝佳背景,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在地化的艺术创作在与山野美景、乡土意趣的互动中变得愈发回味悠长。
巨大的“森林之子”雕塑盘坐于葱郁的森林,布满植被的“桌布”铺盖于大地,灵动的“猫儿”于山野花阴衔蝉扑蝶……在西口文化广场、爱情谷与好汉坡,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家团队创作的数件大地艺术作品正静静等待着游人的到来。
阿尔山乡村艺术季公共艺术作品
1.作品名称:连年有鱼
主创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乐成
主创团队:张焕宝、卫镝、李广忠、温博、王凯、任伟、蔡建中、曹帅、董书怀、刘千瑞
共创村民:董丽梅、刘丽华、宋汉华、张守玉、陈明达、李宝山、刘强、董学武、付成贵、林晓梅、徐凤伟、付成财
作品材质:西口红柳、藤与金属、LED灯带
作品通过对阿尔山特有的珍稀冷水鱼“哲罗鲑”的艺术塑造,演绎了西口村628户农家连年有余的美好生活图景。艺术家们运用本土非遗——阿尔山柳编,将红柳柳条自由弯曲纵横交错,同时叠加LED编程灯带,意在表达天地自然中生态、生灵、生命的活力与联动。作品与西口村党建宣传栏融为一体,不仅形成了西口村文化广场一抹亮丽的艺术风景,更作为夜间景观装置活跃了西口村民文化生活。
2.作品名称:森林之子
主创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董书兵
主创团队:张万兴、孟超、孔繁迪、孟繁宇
共创村民:鲁国成、鲍长江、李军
作品材质:红砂岩
作品采用 3D 雕刻拼接技术,以红砂岩为主要材质,分块加工而后进行整体拼接,最终形成了一个具象的婴儿形象。雕塑高达 7 米,立于山崖之上,“婴儿”盘腿而坐,一手撑于草地,一手轻抚膝盖,神情透露出对未知世界无穷的探索与好奇心,意在表达生命的不息、新开始与新希望的到来。雕塑背依西口村的大片森林,与周边的绿茵草甸融于一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作品名称:高山流水
主创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辉
主创团队:高满君、朱广
共创村民:鲁国成、鲍长江、李军
作品材质:不銹钢、混凝土
从山水意象中找寻灵感,以曲线、直线、面与块形的组合,形成高山流水造型,构造出动静呼应、刚柔相济的视觉效果,展现青山绿水的生态理念,并力图打破雕塑固有的封闭空间形式,让观众能够进入作品内部空间进行互动。作品既运用阿尔山自然景观中的山水元素进行空间、结构、韵律的艺术化重塑,又赋予雕塑艺术以可观、可感、可游的功能性,使艺术真正走进乡村。
4.作品名称:暖
主创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之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岳嵩
主创团队:孙瑜、张玉明、张德功、滕芳艺、王玲玲、杨强、郭杨
共创村民:董丽梅、侯长有、张金花、宋汉华、林晓梅、何芳
作品材质:柳编
《暖》坐落于山林与草原之间,手编红柳的当地非遗技艺与发光材料在这件作品上完成了优美的结合。于山野中见家庭之乐,艺术家们将带有自然温度的柳编塑造成了家人环抱的温暖情景,邀请观众置身其中并与作品产生亲密互动,在夜幕降临之时,以阿尔山日常劳作场景、神话故事传说为素材创作的动态影像,在光影媒介的投射中动人上映,大地为背景,伴着音乐吟诵,浪漫梦幻。
5.作品名称:层林叠浪
主创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9届硕士毕业生 孔繁迪
共创村民:鲁国成、郭艳磊、董学武、王玉花、李军、鲍长江、崔万花、费柏林
作品材质:木质
作品灵感源自实地考察时发现的当地最为常见的材料——木头,木桩作为人类采伐活动的产物被赋予鲜艳色彩,并被安置于森林树木的环抱之中。这一在地化的创作形式引导观者走入山林,在为观者提供丰富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将其引入关于如何修复人类带给自然的创伤的思考。
6.作品名称:盛宴
主创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博士后 孟超
共创村民:胡建波、宋汉玲、李军
作品材质:泥土
作品采用大地艺术典型的创作方式,以土方工程构筑了一个方形的平台,如同一张巨大的桌布铺盖于大地之上。在孟超眼中,阿尔山的风景本身就是流动的盛宴,因此他选择将艺术隐退于自然之后,凸显西口村天地之间本然的美感。雨季到来之后该平台将布满绿色植被,以此动态展现阿尔山的盎然生机,以及艺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作理念。
7.作品名称:升
主创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 帅云海
主创团队:刘钧朋、班俊俊、彭殊晗
共创村民:刘丽华、宋汉华、张守玉、刘强、董学武、付成贵、林晓梅、徐凤伟、付成
作品材质:红柳条
由红柳编织成竖立的船帆造型,寓意着西口乡村振兴事业的扬帆起航、蓬勃发展。通过使用本土植物红柳柳条与当地村民柳编手工艺的结合,展现出西口村的地方文化特色。
8.作品名称:衔蝶
主创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2023届硕士毕业生 陆亚军
共创村民:费佰林、于福
作品材质:树脂
艺术家选取猫这一充满治愈属性与自然灵气的动物为创作对象,取其“花阴闲卧,衔蝉扑蝶”的生动情态,以油泥热融后的状态创作随意、自然的肌理,为观众带来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与触觉感受。
阿尔山乡村艺术季村落环境艺术化提升作品
1.作品名称:大地之子
主创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董书兵
这件《大地之子》雕塑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探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艺术视角来看,强调了雕塑与大自然亲近的情感,观众也可以更加接近雕塑,以更为深入的方式理解其内涵。
2.作品名称:家的记忆
主创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辉
作品以传统民居为主体,用男人、女人的剪影与房子构成家的整体,表达了对家庭、对乡村的回忆和向往。在现代都市社会,对家的追忆成为了我们永远不能抹去的信念。
3.作品名称:密林安悦
主创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 高满君
在形态上,马并不完全符合真实马的比例和结构,这使得雕塑呈现出一种与真实世界相异的、独特的形态。正是这种形态处理方式给予了雕塑宁静的精神状态,相较于真实马匹可能呈现的活跃、奔放的姿态。
4.作品名称:游归-巢思
主创团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 孙倩、苗金、魏倩
共创村民:秦尚俊、刘金文
作品由松木段和松针制成,温暖的质感象征着游子在异乡所寻找的归属感和温暖。近似鸟巢的形状,松木的质感和松针的细节描绘,传达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5.作品名称:游归-飞燕
主创团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 魏倩、苗金、孙倩
共创村民:秦尚俊、刘金文
飞燕的形象,传达了游子对自由、追求和家乡之间微妙关系的表达。彩色亚克力板生动的色彩代表着游子心中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梦想。
6.作品名称:西口洄游
主创团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 杨竞一、胡冰羽、高叶芃 、张梓琪
共创村民:陈寶柱、王磊、于慧民
作品用镜面亚克力围绕树根,在大地上模拟出涟漪的形态,形成了大地与湖面的空间置换,涟漪在树木间相互碰撞,折射出天空与树冠,使整片空间和谐通透。
7.作品名称:鹿碌禄
主创团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 李欣桐、吴雨潘、董子钰、尹青淋
共创村民:秦尚俊、刘金文、王思涵
作者运用大量村内的石料、建筑废料构建摆放出当地山林中梅花鹿的平面形象,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编有中国结的红色麻绳由四周向中心高处汇聚,在鹿图案之上构成具有生长感的半开放空间。
8.作品名称:诞
主创团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 李渊、程海洋、时语歆、黄梓淇
共创村民:李军、秦尚俊、刘金文
用木桩构造出巨大的蛋形以悬挂的方式坐落于树林之中,蛋形代表着新生与希望,寓意着作者对于艺术西口村美好发展的期盼。进入作品的内部空间,木桩的切面有百余镜面,观者仿佛在光影的折射中置身于树林外的奇幻空间,增强互动性的同时激发观者对于自身与环境的审视与思考。
9.作品名称:出门不带火
主创团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 柴鑫萌、彭殊晗、杨竞一、高叶芃、胡冰羽
共创村民:王春红、王春平、张丽艳、高宏志、薛莲、孙长平
雕塑团队在西口寻找灵感,进行在地创作。他们调研走访,上山入村,利用西口老村部旧址的废弃木门窗、家家户户都会用的珠帘等在地材料,林地的松针、枝桠和商店的绑绳、LED灯带等自然、人工材料,与西口村村民共同创作,打造了“出门不带火”这一展览。
10.作品名称:第一课
主创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 孟超
这件雕塑通过将石膏体放大并重新组合,强调作者对乡村美育的态度。石膏体简单的形态、流畅的几何线条呈现出一种轻松欢愉的课堂氛围提醒我们关注乡村地区的美育教育。
责任编辑:朴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