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蒙的稀土文章如何做
2023-11-29宋汝余
宋汝余
2023年8月初,伴随蒙古总理奥云额尔登访问美国,美国与蒙古签署“开放天空”民用航空协议,为两国间的货运航班提供更便捷的选择。同时,两国还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开发稀土矿产的协议。那么,美蒙签订稀土协议释放哪些信息?双方围绕稀土,究竟打的什么算盘?
蒙古的资源禀赋
稀土元素被誉为“工业黄金”和“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是珍贵的战略资源,主要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纺织、永磁材料等领域。
近年来,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蒙古的稀土资源予以高度关注,将其纳入全球供应链。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蒙古的稀土储量为3100万吨,占全球稀土总储量的20%,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稀土矿蕴藏国家。蒙古境内稀土矿产分布广泛,现已发现稀土元素矿床5处、稀土矿点71处、稀土矿化区超过260处。但是,面对丰富的稀土资源,蒙古既缺专业技术和力量,又缺雄厚资金和基础设施,矿业开发程度较低,冶炼加工产业短缺,无力开采和提取稀土元素,只能寻求对外合作。2019年,蒙古就试图与美国合作开发稀土资源,双方为此签署了协议,但因投资和技术引进障碍陷入困境。2022年,美蒙启动可再生和稀土元素供应链倡议,宣称开展稀土联合研究和项目合作。这次双方签订的协议,可以视作之前稀土合作关系的深化和发展。
运输的独木难支
在美蒙稀土合作中,交通运输是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蒙古地处亚洲内陆,交通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网络的覆盖范围有限,这必然限制美蒙的稀土合作进程。
从国内运输看,蒙古铁路、公路覆盖率低,难以有效实现全域联通。从国际运输看,蒙古夹在中俄两个大国之间,没有出海口,对外贸易基本上都是通过俄、中的边境口岸来实现。
天然封闭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的硬伤,是美蒙稀土合作的最大障碍。美蒙两国虽能合作开采稀土资源,但在过境运输、出海口等方面都必须由中俄两国提供支持。即使两国间的直飞航班启动,考虑到稀土的空运成本远远高于陆运和海运,且需要后续的冶炼分离等系列环节,空运稀土的高昂代价是美国难以承受的(国际空海运成本比率约为10∶1)。一旦中俄与美关系恶化,稀土挖得出、运不走或者挖得出、运不起,将是美蒙不得不面临的困境。
双方的各取所需
综合考虑国际形势、地理因素、运输成本,短期来看,美国与蒙古的稀土合作并不具有太多实际意义,但却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进和美蒙两国合作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考量、战略动机。
对蒙古来说,与美合作是突破地缘政治和经济短板的必然选择。蒙古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夹在中俄两个大国之间,没有其他缓冲地带,地缘政治环境颇为脆弱:经济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采矿业,并受制于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这种地缘位置和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特殊的政治外交和经济发展模式。从建国初期至冷战时期,蒙古奉行“一边倒”政策,政治经济发展完全采取苏东集团国家模式,冷戰结束后,又全面接受美式民主,模仿和追随世界超级大国。但这一时期,蒙古担心自己再度成为大国附属,开始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多支点”“均势”“中立”外交和“第三邻国”战略应运而生。1994年,蒙古推出《外交政策构想》,“奉行开放的、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由此提出全方位“多支点”的外交方针。2011年,蒙古颁布新版《外交政策构想》,明确了“第三邻国”外交,宣称“蒙古将实施和平、开放、独立、多支点的外交政策”,“与美国、日本、欧盟、印度、韩国、土耳其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发展‘第三邻国伙伴关系并扩大合作领域”。其对外策略的实质是借助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力量,增加自己在区域格局中博弈的筹码,进而保证自身的独立与安全。同时,这一对外策略还有经济方面的重要考量,即争取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财政经济援助,帮助自身经济转型发展。
“第三邻国”战略推出后,蒙古与美日等国的对外关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蒙美长期友好关系宣言》等系列文件相继签署。同时,蒙古不断将“第三邻国”战略向经济领域延伸,矿产资源开发,特别是国家战略矿,要求美国等“第三邻国”必须占有一定份额,以确保不被个别国家控制。但现实情况是,蒙古在能源需求等方面必须依赖俄罗斯,这就导致蒙古在能源进口领域“受制于人”,并且因地理和历史因素,难以找到替代性来源。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蒙最大贸易伙伴国和外资来源国,引发蒙古国内不少亲西方势力的担忧,他们想方设法吸引域外大国的战略关注和介入。此次蒙古与美国签订稀土合作协议,无非是希望借助美国势力的影响,吸引国际社会更多的援助和支持,推动自身经济发展,提高其国际地位。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外交策略表面上虽维持了大国间均衡博弈,拓宽了蒙古国际发展空间,但引进域外势力,蒙古很有可能被动卷入矛盾、冲突和危机,陷入世界大国博弈的漩涡之中。
对美国而言,与蒙古合作是布局印太、制衡中俄的必然之举。实际上,美国不可能直接大量采购蒙古的稀土,一方面,美国生产加工稀土成本过高,多年来稀土矿物开采和加工产业几乎归零,一直将高成本开采的稀土矿出口到中国来加工。2023年1至6月,中国进口的37852.27吨稀土金属矿中,有37751.59吨是从美国进口的,相当于中国进口总量的99.73%。另一方面,蒙古稀土储量虽大,但缺乏完整的稀土加工产业链,只能选择向外出口,而美国自己高额补贴之下开采的稀土矿都要出口到中国加工,怎么可能再花费巨大代价去大量采购蒙古的稀土?借势发力,营造态势,鼓动更多国家加入与中国脱钩断链的阵营,恐是美国的真实想法。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是全球唯一具备稀土全产业链的国家,美西方稀土产业链的整体规模远低于我国,且产业链不完整并存在明显短板。2011年后,美西方已开始推进稀土供应链及产业链“去中国化”进程,试图重构以美西方为主体的完整稀土产业链。为此,美国2012年8月重启关闭了10年的芒廷帕斯矿山,并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达成合作协议,大张旗鼓地在全球寻找稀土廉价供应商,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因中国在冶炼分离环节具有巨大优势,而国外稀土产业链大多缺失该环节,使得境外开采的稀土矿也要在中国境内进行冶炼分离。因此,美蒙的稀土合作,表面上是经济利益使然,更深层次是因中美俄战略博弈格局变化而具备了新的地缘政治意义。
蒙古以美国为“第三邻国”来平衡中俄,美国则企图借助蒙古离间、分化、遏制、制衡中俄,向东亚和中亚传播其“民主价值观”,实现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在政治方面,美国积极支持蒙古的“民主化进程”,支持蒙古参与更多的国际事务。在军事方面,美国为蒙古提供军事技术和装备、培训军官,不惜重金在乌兰巴托建立国际维和训练中心,并从2003年开始举行代号为“可汗探索”的联合军演。在经济方面,美国给蒙古永久性最惠国待遇,为其提供大量经济援助,并将蒙古纳入国际金融体系。蒙古的东西两翼分别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中亚地区形成对中国东北与新疆北部的三面包围态势,这为美国把蒙古打造成制衡中俄的前哨站和桥头堡提供了重要依托。实际上,从冷战结束后,美国的这一战略目标从未发生过改变,只不过如今更为迫切而已。
从长期看,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复杂性及蒙古地缘板块的封闭性,决定了蒙古战略空间的拓展是有限的,但美国利用蒙古的特殊地位,以最小成本在中俄之间结结实实钉入了“楔子”,用来制衡两国,这不仅是美国东北亚战略、印太战略的一部分,也已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世界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