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测度

2023-11-29纪丽娟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体系

纪丽娟

(西安市行政学院 经济学教研部,陕西 西安 710054)

一、引言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党中央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前瞻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贯穿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各环节,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充分展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高质量产业支撑。随后,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充分彰显出党和国家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谋划与布局。从发展实际来看,我国已拥有41 个工业大类、207 个工业中类、666 个工业小类,具备完备产业体系和较强配套能力的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使得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此背景下,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与高端制造业回流[1],新兴经济体借助成本优势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为中国抢占世界高端制造业战略跳板带来巨大压力。面对这一现实挑战,我国的产业发展需发挥全球最完整产业供给优势与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产业链现代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增强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然而,我国产业发展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大而不强、自主可控能力不强的现状尚未改变[2]。这导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高端供给能力不足,不利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基于此,文章尝试系统诠释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内涵,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产业建设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识别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建设提供有力参鉴。

二、文献综述

1.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内涵

现阶段,学者们对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诸多见解。就内涵定义方面,芮明杰(2018)指出,现代产业体系是具备竞争优势并面向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的产业体系[3]。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四维协同的有机整体[4]。就类型特征方面,任艳(2020)提出,现代产业体系中包括自然资源密集型、普通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与技能密集型五类产业[5]。白雪洁等(2022)认为,现代产业体系具备开放性、动态性、安全性、稳定性、完整性等特征[6]。总体而言,现有文献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内涵与特征展开深入探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体内涵与表现仍需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情况进行进一步阐述。文章将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界定为:在保障完整工业体系基础上,与其他领域中国式现代化任务实现耦合互促、有机统一,推动形成循环开放产业生态,并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产业体系。

2.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评价

结合现有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维度存在多元视角。就指标体系构建而言,现有学者主要集中于“集聚度、协调度、创新度、融合度、开放度、支撑度、生态度”视角[7],“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维一体视角[8],“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创新发展水平、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视角[9],就评价方法而言,现有文献大多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功效系数法、线性平均加权评价模型、耦合协同模型等方法,从城市群、单一省份或全国层面展开量化分析。既有研究对现代化产业体系评价进行了深入探究,得出较为丰富的结论,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测度指标以及评价方法参鉴。

3.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动力及对策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虽然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特色的提法,但本质属于产业发展范畴。国外学者大多侧重于探究驱动产业转型发展的动力,例如进出口产品需求、创新型城市建设。Jo 等(2019)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10]。与此同时,学者们围绕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策展开探究。例如,朱爱勋(2023)提出,通过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构建高效产业创新体系、营造最优发展环境,推进现代化产业体建设[11]。

梳理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以往学者们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评价指标的划分维度缺乏统一性。并且,鲜有学者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探究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及影响因素。鉴于此,文章以中国30 个省份为研究样本,测度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鉴。文章创新性在于:其一,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念融入指标体系中,系统化整理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相关指标。其二,引入时间权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进行动态分析,重点刻画不同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变动趋势。其三,根据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提出相应优化对策。

三、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1. 指标体系构建

中国式现代化体系是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具有动态发展特征。因此,文章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结合现代产业体系相关研究[12,13],立足于战略支撑性、创新引领性、安全韧性、开放竞争性、发展可持续性等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特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战略支撑性主要刻画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对现代化强国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作用。创新引领性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可融合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创新人才高地,构建多主体协同共生的跨界创新共同体,共建创新创业新生态。安全韧性指代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面对极端情况迅速恢复与高效运转的能力。开放竞争性是指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全面参与全球产业合作与分工,持续推进公平竞争与开发合作。发展可持续性反映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绿色化、高端化与可持续性为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表1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 研究方法

(1) 主客观组合赋权法

文章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指标进行赋权。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包含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 与客观赋权法(熵权法)。其中,层次分析法参考曲立等(2021)[14]的研究,以专家主观偏好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进行指标赋权。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其一,为去除不同指标在量纲与单位上存在的诸多差异,使用极差法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各基础指标展开标准化处理。负向标准化公式为;正向标准化公式为。其中,min(xij)、max(xij)分别为最小值与最大值;xij、yij为指标在年标准化处理前后的指标值。

其二,在标准化处理所得指标值yij基础上,测算信息熵Ej:

式中,n为评价年份。

其三,在信息熵Ej基础上,度量指标权重Wj:

式中,m为指标数量。

其四,运用线性加权法对标准化处理后获得的指标值yij和指标权重Wj进行测算,得到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Zi:

式中,Zi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Zi数值愈高,表明该省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愈高。

(2) 时序加权平均算子法

参考欧进锋等(2023)[15]研究,借助时序加权平均算子法度量时间权重,检验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动态演进趋势。假定时间权重向量是W=(ω1,ω2,…,ωs)T,ωt为t期时间权重,t=1,2,3,…,s。测算公式如下:

式中,φ 表示时间信息量,若φ 靠近数值0 时,当期数据更被研究者关注;而当φ 靠近数值1 时,意味着前期数据被研究者重视。f(ωt)为时间权向量熵值。因此,借鉴李旭辉等(2020)[16]研究,将时间信息量设定为0.35,以LINGO 软件对各年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时间权重进行求解(见表2)。

表2 时间权重计算结果

(3) 空间统计分析法

通常而言,空间统计分析法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可检验地区间整体空间差异及空间关联程度。运用全局Moran's I 指数度量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在区域内是否存在空间关联性,公式如下:

式中,wij代表空间权重,i省与j省空间位置相近时wij=1,反之为0;zi、zj分别代表省份i、j的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全局莫兰指数取值区间为[-1,1],当该值为正时,代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在空间上为正相关关系;当该值为负时,代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在空间上为负相关关系;当该值为0 时,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不存在空间相关关系。

局部莫兰指数可刻画不同地区与其相邻地区属性值的集聚程度,有助于观察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空间局部不平衡性。具体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局部Moran's I 指数取值区间为[-1,1],当该值为正时,代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呈正相关,可划分为“高—高”与“低—低”两类集聚类型;当该值为负时,代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呈负相关,可划分为“高—低”与“低—高”两类离散类型。

(4) 数据说明

囿于数据可得性,文章选取中国30 个省份为研究样本(由于西藏和港澳台地区数据缺失,予以剔除) 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展开测度分析,研究时段为2010—2021年。数据主要源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WIND 数据库。针对个别缺失数据,运用差值法进行补齐。

四、实证结果分析

1.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分析

在表1 测度指标权重基础上,加权求解出2010—2021 年30 个省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

(1) 省域综合指数变化趋势

2010—2021 年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变化趋势如图1 所示。整体来看,2010—2021 年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由0.268 逐步提升至0.725,整体呈现向好发展态势。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变化特征与近十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脉络基本吻合。

图1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及分维度指数均值变化趋势

(2) 分维度综合指数变化趋势

由图1 可知,不同维度子系统变化差异较大,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贡献程度呈“战略支撑性、创新引领性、开放竞争性、发展可持续性、安全韧性”逐次递减态势。其中,战略支撑性维度指数明显高于其余四个维度,在考察期内其均值为0.676,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贡献最大。原因是,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聚焦“三农”问题,并且各地政府将推进工业现代化与服务业现代化置于首要位置,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劲战略支撑。

创新引领性维度指数仅次于战略支撑性维度,在2010—2021 年由0.351 提升至0.539。这主要是由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社会各界纷纷将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作为发展核心。随后,2016 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 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目标。于此背景下,中国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获取一批重大原创成果,通过加强创新投入和布局,增强创新链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引领作用。

开放竞争性维度指数位居第三,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在2015 年后呈现快速提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2015 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为提升开放竞争性指数提供制度支持。该文件颁布后,国家政府部门主动谋划新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并积极为国内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提升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际竞争力。

发展可持续性与安全韧性维度指数演变走势较为相符,在0.270 附近波动变化。自2017 年后,发展可持续指数高于安全韧性。这主要是由于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绿色生产方式”,引导产业推进绿色生产模式、健全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实施标准化战略,进而助推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相较于其他4 个维度,安全韧性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贡献率不高,未来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3) 分区域综合指数变化趋势

2010—2021 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均值变动态势如图2 所示。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且在四大地区中保持领先地位。中部、东北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前者提升速度高于后者。同时,在2010—2015 年东北地区数值略高于中部地区,自2016 年后中部地区开始反超。西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不高,且增长速度缓慢。

图2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综合指数均值变化趋势

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最高,且在不同考察时段中均保持第一名。在于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给予大量政策支持,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仅如此,东部地区具有优越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动能,可通过转移劳动力、资金等要素为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良好支撑。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在早期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其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相对不高。随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地区在推进传统产业集聚发展基础上,侧重增加与东部地区产业发展合作,通过构建高水平产业承接转移基地,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夯实坚实基础。研究初期,东北地区以传统工业发展为主,在轻工业方面投入力度相对较弱。由于重工业产品造价高、出口贸易难、销售利润薄等特点,造成大量资源消耗与人才流失,使得现代化产业发展进程放缓。近年来,国家启动振兴东北、新兴产业三年行动等战略后,东北地区不断扩大新兴产业规模,增强产业集群辐射带动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西部地区受限于要素资源匮乏与自然环境恶劣,在产业发展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体系支持下,西部地区逐步发展高技术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与其他地区间发展差异,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呈现向好发展态势。

2.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动态指数分析

如图3 所示的动态指数可全面刻画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动态演变趋势。各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动态指数介于0.215~0.547,均值为0.326,省份间差距较大。高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动态指数均值的省份分别为上海、广东、浙江、安徽、北京、山东、江苏。其中,北京的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动态指数为0.547,表现出较好发展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北京在战略支撑性、创新引领性、安全韧性、开放竞争性、发展可持续性子系统中获取较大支持。其次是上海,动态指数为0.553,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随后,广东与浙江的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动态指数处于0.510 附近,在安全韧性及发展可持续性两系统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动态指数介于0.326~0.475 间的省份为安徽、江苏、山东。

图3 2010—2021 年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动态指数

3.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空间关联分析

(1) 整体空间关联

借助全局空间自相关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进行空间分布检验,结果如图4 所示。检验结果可以看出,2010—2021 年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全局Moran's I 值均为正数,且在5%水平下通过检验。

图4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Moran's I 指数

(2) 局部空间关联

在度量全局空间自相关后,进一步选取2010 年、2014 年、2018 年和2021 年度量各省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Moran's I 指数。根据度量结果可知,第一象限(高—高) 大多集聚于东部地区,在空间上表现为团状分布趋势。第二象限(低—高) 在空间上呈块状分布,具有显著同质低值集聚特征。这些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相对较低,而其相邻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相对较高。第三象限(低—低) 大多位于西部地区。第四象限(高—低) 主要包括辽宁、吉林、福建等地区,表现出较高空间分异程度。

4.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考虑到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复杂性与动态性,借助回归模型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可能引起检验结果偏误。因此,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情况,选取经济发展水平、人才资源、众创空间或孵化室、公共服务水平和数字金融5 个指标,度量皮尔逊相关系数(见表3)。可以看出,2021 年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影响因素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大小为:经济发展水平>数字金融>公共服务水平>众创空间或孵化室>人才资源。

表3 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均值大于0.920。经济发展水平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良好发展环境。随着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具有良好营商环境,可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数字金融相关系数均值为0.871,说明数字金融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显著正相关,即数字金融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数字金融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显著正相关,但由于地区间数字金融支持力度不同,使得数字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不足。

再次,公共服务水平相关系数均值为0.817,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优化人力资本要素配置,缓解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掣肘。同时,政府部门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加速各类生产要素在产业中进行调节,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最后,人才资源、众创空间或孵化室的影响系数相对较小,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可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夯实人才基础;众创空间或孵化室可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创新支持。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人才资源、众创空间或孵化室均可显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提升。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文章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时序加权平均算子法及空间统计分析法,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展开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考察期内,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呈现逐年上涨态势,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子维度指数变化具有明显差异,且贡献程度呈“战略支撑性、创新引领性、开放竞争性、发展可持续性、安全韧性”逐次递减态势。第二,各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动态指数差距较大。第三,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第四,经济发展水平、数字金融、公共服务水平、众创空间或孵化室、人才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影响因素。

在上述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推动地区特色化发展。各地区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东部地区应顺应产业生态化、融合化、集群化发展趋势,依照产业“建圈强链”思路,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贡献力量。东北地区应将资源加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转至经济效应集聚重点区域,并在省重点产业带、沿边重要口岸、资源型城市建造国家级省级重点产业园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基础。中部地区应积极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并与其他地区协同打造产业转移合作园区,不断完善跨区域产业转移利益共享机制,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西部地区应积极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以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产业组织形式为基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第二,汇聚多元化创新要素。政府应汇聚多元化创新要素,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支持。一方面,政府应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集聚,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产业开展基础性和前沿性的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及品牌建设,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政府应重点对民营企业创新给予财税、金融方面的政策倾斜,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并打造产业在互联网科技、产业链配套网络、金融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上的优势,提升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

第三,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政府应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三业”发展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首先,农业农村部门应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系统谋划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其次,政府应打通物流堵点,增强上游能源与原材料供给,夯实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基础。最后,政府应致力于形成配套上中下游产业链,打造多层次多业态的服务业集聚区,并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技术平台、重大通信基础设施,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体系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