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型奖励、跨界知识流耦合与新产品创造力
2023-11-29向希尧
赵 旭,向希尧
(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一、研究背景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中,国内企业要想实现在全球新产品研发和创新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就必须培育、开发并利用自身的创造力以增强其新产品研发的核心竞争优势。创造力,作为创造性想法的产生能力,是企业原始创新的源泉[1]。在开放式创新情境下,由于企业间协作研发的日益频繁,跨边界双向知识流动比以往更加明显[2],这为企业整合利用内外部知识以提升自身的新产品研发能力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开放式创新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企业通过对内外部知识进行有效的获取、吸收及消化,然后将其应用于企业新产品的创造性研发过程中[3,4]。然而,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由于“非此发明”(Not-Invented-Here)和“非此不售”(Not-Sold-Here)两种妨碍企业间跨界知识流动的思想倾向存在,严重制约了企业内向型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战略的同步化实施[3]。这意味着,为了促进企业间知识资源的有效流动和创造性重组,企业不仅需要结果型奖励设计的反馈性牵引,更需要战略型奖励的容错式激励[5,6]。特别地,目前国内企业的组织奖励设计明显滞后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工作价值需求,造成错位激励引发了企业知识行为与创造动机的偏转,进一步加剧这一不利局面。因此,国内企业创造力水平普遍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奖励机制不科学、不合理所导致的错位激励造成的,所以改变现行仅以绩效结果为评价依据的奖励设计必须尽快提到企业的战略议程[7]。
在理论研究层面,一方面,以往研究的重点大多集中在企业间单向知识流对于组织创新或创新绩效的影响,忽视了企业间内向型与外向型知识流对企业创造力的协同影响[3]。另一方面,相关研究把企业间知识流动作为一个整体变量,以分析其在创新战略、合作网络、知识嵌入等因素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的中介机制[8-10]。与此同时,目前关于组织奖励机制影响创造力的间接效应研究多以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很少。在相似研究中,仅有谢明磊、刘德胜(2021)分析了发展型绩效考核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影响[5]。马喜芳等(2018)实证检验了组织物质激励和发展激励与领导风格的交互通过跨部门协作对组织创造力的影响[6]。正是由于以上理论缺口的存在,导致无法深入地理解组织奖励影响新产品创造力的内在作用机理。
事实上,在创新管理实践中,组织奖励与新产品创造力之间一直存在着一个作用“黑箱”。鉴于现有相关文献针对企业间跨界双向知识流的奖励机制及效果缺乏深入探讨,尤其是缺少战略驱动型组织奖励对上述作用过程的影响分析,致使企业开放式创新实践中有许多亟须解释与回答的问题。文章以开放式创新为研究背景,从跨界知识流耦合视角出发,探索战略型组织奖励影响新产品创造力的内在作用机理。这对于企业在有限的创新资源条件下通过内外部知识资源的内部创造性重组与外部商业化来提高自身新产品研发的创造力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在开放式创新网络中,企业间的跨界知识流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耦合过程[11]。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元素的自由流动并不是从一个企业流向另一个企业的单向过程,而是源企业和目标企业之间的双向转移与整合过程[12]。
战略型组织奖励以组织成员战略目标或战略预期实现的程度为奖励评价依据[7]。基于知识治理理论,企业通过组织奖励等正式组织机制对组织内外部知识活动进行激励和协调,进而影响其内外部知识的流动、转移和整合等过程[10]。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将跨界知识流耦合划分为内向型知识流和外向型知识流的联合维度以及两者的平衡维度。基于此,文章在开放式创新情境下,分析战略型组织奖励通过跨界知识流耦合(知识流双向联合与知识流双向平衡) 间接影响新产品创造力的中介作用。
1. 战略型组织奖励与跨界知识流耦合
战略型组织奖励对知识流双向联合和知识流双向平衡具有不同的影响机理。一方面,战略型组织奖励的增强并不总是促进知识流双向联合,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产生阻碍作用[3,7]。当战略型组织奖励的激励强度无法弥补知识转移过程中各种投入和成本时,反而会妨碍企业间内向型知识流和外向型知识流之间的联合效应。随着战略型组织奖励的强度超过某一临界之后,其激励效应会超过企业间知识流动过程中的各种资源投入成本,从而正向促进知识流双向联合[13]。简言之,战略型组织奖励对企业间内向型知识流与外向型知识流之间联合效应的影响呈非线性的“U”型特征。
另一方面,基于知识治理视角和实物期权理论,战略型组织奖励能增强组织成员与外部知识源之间的社会互动,降低企业间知识获取、转移和外部化利用等知识活动过程中的协调成本[14],所以能同时协调并促进企业间不同方向知识流之间的有效平衡。基于此,文章提出如下假设:
H1a:战略型组织奖励对知识流双向联合的影响作用呈非线性的“U”型特征。
H1b:战略型组织奖励正向促进企业间的知识流双向平衡。
2. 跨界知识流耦合与新产品创造力
知识是企业创造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创造力的组成成分理论认为,企业内和企业间知识资源的流动与交换是创造性新想法产生的基础[1,15]。首先,在知识创造过程中,内向型知识流和外向型知识流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使得企业的知识资源既具有广度又具有深度,从而为创造性新想法的产生提供良好的现实条件。其次,通过同时关注内向型与外向型知识流过程,知识流双向联合有助于企业内外部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这会给组织内成员间创造性想法的交流与共享提供便利,进而激发创造性新想法在组织内部的涌现[16]。最后,知识流双向联合有利于在企业内部营造学习型氛围,激发组织内部成员的自学习和自激励行为,从而激发他们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积极利用创造性的视角来看待和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12,17],故而正向激发企业的新产品创造力。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知识流双向联合正向影响新产品创造力。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里,企业间跨组织边界双向知识流的平衡更能在企业和利益相关者间建立公平的评价机制,而这种评价机制有助于企业间的创新资源分享与合作研发,从而有助于企业创造力水平的提升[18]。首先,提高外部知识资源转化和利用的效率,使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真正有效地流入企业有发展潜力的研发项目,因而会提高企业的创造性产出[19]。其次,知识流双向平衡能够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填补企业的知识空白,从而完善企业的知识体系。最后,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互惠性所形成的交换规则是跨组织边界知识转移的前提和基础,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分享都是建立在互惠交换基础之上。因此,相对于非平衡知识流状态,知识流双向平衡更有利于知识资源向创造性新想法转化。基于此,文章提出如下假设:
H3:知识流双向平衡正向影响新产品创造力。
3. 跨界知识流耦合的中介作用
战略型组织奖励首要目标是实现组织未来发展战略与创新行为之间的动态匹配,通过物质和非物质奖励补偿组织成员在知识活动中的各种成本,从而有效促进企业内向型知识流与外向型知识流之间的有效联合与平衡,最终提升企业新产品创造力的水平[12]。
首先,战略型组织奖励通过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战略,能够减弱“非此发明”和“此处不售”两种妨碍企业间知识资源自由流动的思想与行为倾向[3,7],促进企业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这两种创新战略的同步化实施,提高企业间双向知识流的耦合水平,进而促进正向新产品创造力[20]。其次,战略型组织奖励的激励作用能淡化企业间协作的边界分割,显著增强企业内外部知识的跨边界流动与交换,因而在新产品开发阶段对企业新产品创造力有重要的影响[15,20]。基于此,文章提出如下假设:
H4:战略型组织奖励通过跨界知识流耦合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新产品创造力。
H4a:战略型组织奖励通过知识流双向联合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新产品创造力;
H4b:战略型组织奖励通过知识流双向平衡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新产品创造力。
综上所述,文章的研究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研究模型
三、研究设计
1. 数据收集
文章采用调研问卷的形式收集企业数据,为了增加研究结论实践指导意义的普适性,调研对象大部分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涉及电子通讯产品、机械设计、咨询、建筑设计、能源动力、文化传媒等12 个行业。企业样本包括来自我国东部地区(北京、浙江、山东与江苏)、南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 和中西部地区(河南、陕西、四川和甘肃) 等多个省份的企业。
正式调研开始之前,首先选取了20 家不同类型的省内企业进行预调研,并根据反馈意见对调研问卷的相关内容做了修改与完善。正式调研从2017 年5 月开始,到2019 年10 月底结束。其中,上门直接发放的问卷是现场发放、填写和回收的;而MBA、EMBA 学员填写的问卷,大多数是现场填写、现场回收,也有部分问卷通过邮件或邮寄方式进行发放与回收。总共回收272 份,其中有效问卷229 份,有效问卷率83.45%。
2. 变量测量
为了保证测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核心变量测量指标的构成主要参考了国内外较为成熟的调查问卷,并根据文章的研究情境做了适当的修改。变量的度量均采用李克特7 级量表,1表示“完全不符合或非常低”,7 表示“完全符合或非常高”。
新产品创造力。对产品创造力的测量主要借鉴了Kim 等(2013)开发的测量量表[1]。该量表从产品新颖性和有用性两个方面对新产品创造力水平进行评估,因而能够系统而全面地反映企业产品创造力的内涵,这与本研究对新产品创造力的界定基本一致。
战略型组织奖励。对战略型组织奖励的测量主要借鉴了Joshi(2016)开发的测量量表[7]。该测量包含5 个题项,具体地,战略型组织奖励的奖励依据包括满足未来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应对潜在竞争者的行动战略的程度等。
跨界知识流耦合。在文章中,内向型知识流和外向型知识流的测量题项主要借鉴并参考了Lai 等(2016)的相关研究[12],都采用了6 个测量题项。借鉴组织双元理论,知识流双向联合与知识流双向平衡是在这两种不同方向知识流测量的基础上,通过数据运算而得。
控制变量。考虑到企业性质(虚拟变量)、规模、发展阶段以及环境动荡性都能影响企业的新产品创造力,因此本研究在回归模型中把其作为控制变量加以控制。
四、实证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文章使用SPSS20.0 对所有变量做相关性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变量间的相关性,由此推测出研究假设是否合理,也可依据相关系数的大小预判解释变量间是否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变量描性述统计及相关系数
2. 信度与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的目的是对变量所有测量题项的内部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检查其是否符合评判标准。目前,实证研究普遍采用Cronbach's α 系数对变量的内部一致性进行评价,当变量的Cronbach's α 系数大于0.700 时就认定其达到要求。文章以变量Cronbach'sα 系数不小于0.700 作为内部一致性是否符合要求的标准。所有变量的Cronbach'sα 值都大于0.800,这表明概念模型所涉及的变量都具有良好的信度。
3. 假设检验
首先,为了检验战略型组织奖励对知识流耦合的影响,文章分别将知识流双向联合和知识流双向平衡作为因变量,在控制了企业类型、规模、成立年限和环境动荡性等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将战略型组织奖励、战略型组织奖励的二次项分别作为解释量放入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战略型组织奖励与知识流耦合的回归分析结果
从模型2 和模型3 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战略型组织奖励对知识流双向联合的影响不显著(β=-0.210,p>0.05),而战略型组织奖励二次项对知识流双向联合的影响显著(β=0.697,p<0.001)。因此,假设H1a 得到验证,这表明战略型组织奖励对知识流双向联合的影响作用呈非线性的正“U”型。模型5 是在模型4 的基础上加入了战略型组织奖励,从表中可以看出,战略型组织奖励与知识流双向平衡的回归系数是正向显著的(β=0.280,p<0.01),这表明战略型组织奖励正向促进知识流双向平衡。因此,假设H1b 得到验证。
为了检验战略型组织奖励、知识流耦合与新产品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模型6 首先将新产品创造力作为因变量,同时仅考虑控制变量;在此基础上,将战略型组织奖励、知识流双向联合与知识流双向平衡加入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 所示。模型6 和模型7 的回归结果表明,战略型组织奖励正向促进新产品创造力(β=0.534,p<0.001)。模型8 和模型9 分别加入知识流双向联合和知识流双向平衡作为前因变量。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知识流双向联合正向促进新产品创造力(β=0.639,p<0.001),而知识流双向平衡对新产品创造力的影响作用不显著(β=-0.022,p>0.1)。因此,假设H2 得到验证,而假设H3 没得到验证。
表3 战略型组织奖励与新产品创造力的回归分析结果
为了进一步揭示知识流耦合在战略型组织奖励影响新产品创造力过程中的中介机理,文章设计了路径中介检验模型以检验知识流耦合(知识流双向联合与知识流双向平衡) 的中介效应。具体分析情况如下,文章采用了SPSS20.0 软件以及PROCESS 程序,PROCESS 程序选定模型4,Bootstrap 设定次数为2000,置信区间为95%。在这一多重中介效应的检验过程中,解释变量选取战略型组织奖励,中介变量选择知识流双向联合和知识流双向平衡,因变量选择新产品创造力。
从表4 和表5 的结果来看,战略型组织奖励影响新产品创造力的直接效应大小为0.221,并且在p<0.05 的统计水平下是显著的。
表4 直接效应:战略型组织奖励与新产品创造力
表5 间接效应:战略型组织奖励通过知识流耦合对新产品创造力的影响
在表5 中,战略型组织奖励影响新产品创造力的总的间接效应大小为0.309,并且通过Bootstrap 计算得到的置信区间内不包括0,因此,总的间接效应是显著的。从两条中介路径的效应值的置信区间判断,间接路径1 和间接路径2 的估计值的置信区间虽然都不包含0,但由于间接路径2 的效应系数是负的,因此假设H4a 通过了验证,而假设H4b 没有得到实证支持。综合以上实证分析结果,战略型组织奖励影响新产品创造力主要通过知识流双向联合这一中介路径。
4. 实证结果讨论
假设H1a 和假设获得样本数据的支持,假设H2 获得数据支持,假设H3 没有获得样本数据的支持。这表明战略型组织奖励对知识流双向联合的影响作用是非线性,而对知识流双向平衡的影响是正向的。知识流双向联合正向影响新产品创造力;而知识流双向平衡对新产品创造力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其中,假设H3 没有获得数据支持,这一结果说明在开放式创新情境下,目前企业间内向型知识流与外向型知识流的平衡效应并不能显著促进新产品创造力。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如下,相较于知识流双向联合,为了实现内外部知识资源的动态平衡可能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资源、时间以及协调成本等对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重新评估,而这显著增加企业的研发成本,使得企业投入到新产品创意开发阶段的投入减少,所以不利于企业创造力水平的提升。
假设H4a 通过了实证检验,而假设H4b 没有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这表明战略型组织奖励通过知识流双向联合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新产品创造力,而通过知识流双向平衡的中介作用对新产品创造力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在现阶段的开放式创新下,企业的战略型组织奖励主要通过内向型知识流与外向型知识流的联合效应促进新产品创造力。
五、结论与讨论
依据开放式创新与组织激励视角,战略型组织奖励致力于企业创新战略与知识行为动态匹配,其奖励强度、呈现条件、实现形式和附带意义等内在特征有助于企业激发与协调企业间的跨边界知识创造过程。因此,在开放式创新情境下,战略型组织奖励可以通过内向型知识流和外向型知识流的联合效应和平衡效应直接与间接影响企业的新产品创造力水平。
1. 理论启示
第一,以国内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分析战略型组织奖励影响新产品创造力的内在作用机理,因而对组织奖励和创造力理论都有所贡献。以往研究主要以绩效或结果为奖励评价标准或依据,主要分析结果型组织奖励对创造力的影响,而很少探讨战略型组织奖励对创造力的影响作用。第二,在开放式创新情境下,通过探讨内向型知识流和外向型知识流的联合与平衡效应对新产品创造力的影响,文章扩展并深化了知识转移与组织双元理论。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创造力水平的提升从根本上来说需要内外部知识与创新资源在企业内和企业间的双向自由流动、重组以及商业化为前提。而以往研究只关注企业间内向型知识流对于企业创造与创新的影响,而忽略了外向型知识流的影响效应,并且很少探讨企业间内向型知识流与外向型知识流共同影响新产品创造力的作用过程。第三,本研究发现了企业间不同方向知识流的双向联合与双向平衡中介战略型组织奖励影响新产品创造力的内在过程,初步打开了战略型组织奖励通过企业间知识流耦合影响新产品创造力的作用“黑箱”。
2. 实践建议
第一,由于战略型组织奖励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新产品创造力水平,因此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应当改变原来单纯以绩效或结果为评价导向的奖励机制设计,采用以战略预期目标完成情况为评价标准的奖励机制设计,以有效提升企业对新产品创造力的激励效能。第二,研究结论表明,内向型知识流和外向型知识流的联合效应对新产品创造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新产品研发阶段,企业管理者应不断提高自身内向型知识流与外向型知识流的组合管理能力与效率,以有效地整合与利用内外部知识资源。第三,提高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水平,建立协作企业间顺畅的知识交换门户系统。通过建立企业间共享知识门户系统将创新协作网络上所有的节点企业聚集起来,从而实现知识资源在协作网络中的转移与分享。
3. 研究局限与展望
首先,关于战略型奖励、内向型与外向型知识流的测量主要借鉴国外成熟量表,因此结合国内的高科技产业特点对其进行修订,使之适合中国的产业环境,是后续研究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其次,本研究收集样本是横截面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为变量的相关关系,所以更为严谨的因果关系需要后续研究使用纵向数据加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