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美育中关于中国油画色彩教育的研究

2023-11-29

关键词:油画色彩绘画

李 钊

(泰国格乐大学 国际学院,泰国 曼谷 10220)

一、中国油画色彩教学的发展背景

(一)中国油画及其早期色彩观产生的背景

中国绘画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传承的发展主线中,绘画语言逐渐地深化凝练。朝代的更替或是民族间的融合,虽在不同阶段有着对绘画色彩语言不同的追求与实践,但始终映射着我国古代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始终笼罩在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伦理道德的光芒之下。在国人对西方的绘画和美学思想真正产生兴趣之前,就已经存在对精细的西方绘画技法研究了。早在约400年前,来自意大利的利玛窦教士将西方油画带入一部分中国画家的视野,这时期并未引起较大影响。清初时期,郎世宁、王致诚等更擅于油画创制的欧洲传教士来华并供职宫廷,在当时的中国的绘画史中留下关于西画技法绘画的最早一笔。之后,由于社会历史和文化需求等诸多原因,西画渐渐大举引进中国,相应的对西方美学思想的研究也逐渐兴起。潘天寿先生1936年的著作《中国绘画史》中提到,西方艺术对20 世纪中国绘画影响的四个原因:“一为欧西绘画,近三五十年,极力挥发线条与色彩之单纯美等,大倾向于东方唯心之趣味。二为维新潮流之激动,非外来之新学术,似无研究之价值。三为中土绘画,经三四千年历代天才者与学者之研究,其挥发已至最高点,不易开辟远大之新前程,殊有迎受外来新要素之必要。四为欧西绘画,其用具与表现方法等,有特殊点,另为一道,而有实验之意义。”①[英]迈克尔·苏立文著,陈卫和,钱岗南译:《20 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2页。这四个原因充分显示出中西绘画观融合初期的历史必然性,也预示着深入人心的传统赋彩理念开始接受西方科学理性的色彩研究体系的冲击。

油画作为西方传统绘画的代表门类,一向以色彩成分的表现为主要方式。在中国绘画史漫长的一个阶段,敷色在国人很长一段时期的绘画追求中只是起到附和笔墨韵味的作用。但传统的随类赋彩之法与早期西方绘画的色彩应用体系也具有一定相似的出发点——关注对自然客观色彩的认识与理解,只不过西方开始更注重自然色光关系的微妙变化,而国人早就在施色中融入主观概括的意识。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和审美追求,导致了之后两种不同发展方向的绘画体系。20世纪初期,中国文艺界形成一种向西方主动学习的整体态势,美术教育领域引入西方绘画更系统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和研习西方绘画色彩表现手段。油画作为舶来品,以往的绘画技法和色彩应用规律更适合承载西方的绘画观念,西画引进对国人传统的色彩观念必定产生强烈的影响与冲击。中西方绘画不同色彩观念的碰撞与交融开启了之后油画的本土化历程,向着代表中国文化语境与审美特征的“中国油画”发展迈进。观念的产生促使表现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同时观念的出现也会一定范围地制约语言结构。中西方绘画的色彩观念差异不仅反应在色彩语言本身特点,也体现于语言的具体运用中。中国画家与理论家在中西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就需要在研究西方绘画与美学脉络的同时把握传统绘画中存在的民族需求与精神指向。

(二)关于中国油画色彩教学

20世纪初,西方文化大举移植到中国文化环境中,李叔同、吴大羽、徐悲鸿等最早践行“西画东渐”的艺术家们在国内传播和倡导了油画教育并呈现出早期中国油画画风,西方素描体系和色彩训练等相关课程广泛出现在之后的美术教育机构课堂中。第一代油画教育家们有着不同的个性与审美追求,绘画色彩的观念在当时存在一些不同方向的发展状态,南北画坛没有形成统一面貌。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美术教育整体采用原苏联的现实主义路线,注重艺术和社会教化的功能,这个时期不主张西方现代的艺术诸流派。政治与民主的结合体现在油画主题中,以1952年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为典范。其他代表还有罗工柳、董希文、王式廓和靳尚谊等画家。现实主义绘画色彩观要求符合“现实生活”,通过自然观察和自然写生进行。现实主义油画除了注重西方造型观念,也重视画面整体色调的把握和布局,以及色彩关系产生出的表现力。由于深受西方色彩观念影响,现实主义绘画又成为当时画坛主流,其色彩运用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随类赋彩”,西方主观表现性的色彩绘画语言也没有得到发展。现实主义绘画较少出现主观化的色彩,这个阶段的色彩语言更注重在观察自然中总结自然光色的规律并加以利用,真实的把握不同自然光色并注重整体的和谐统一。表现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便是注重对色彩冷暖倾向、明度、纯度等诸多色彩关系的科学比较与布局。此时,现实主义绘画的教学讲求严谨的造型参与色彩绘画,需要较为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作为支撑。在美术教学课程中一直强调基本功训练,时至今日仍然秉承这一原则。1966年后十年左右的时间,油画创作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呈现出歌颂式的面貌,统称为文革时期的美术。此阶段的美术明确显现出对社会与政治的服务功能,有一些程式化的形式语言特点,排斥个性化的独创美术面貌。整体而言,此阶段中国的油画独具特点,十几年后甚至成为国际画坛“波普”图像的来源。1978年之后,油画创作渐渐脱离“程式化”的束缚,逐渐展现出多种风貌,但仍以现实主义绘画为主线,出现关注乡土人情的大量经典作品。1985年后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85美术新潮”,这个阶段显示出西方现代主义美学与哲学对我国传统绘画观念的再次冲击。中国油画圈开始出现了部分理性与激情并置的观念性实验,画面出现反思、困惑等象征主义味道。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社会很大的影响,在艺术各门类中出现多样化发展,创作者开始注重内心世界与个性表达,油画风格求新求变。美术教学机构中部分绘画的创作面貌虽也受到了外部氛围影响,但色彩教学的总体构架与方法仍基本延续之前的相关设置,没有太大改变。绘画发展至今日与以往有所不同,美术教育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中充满了一种活力,中国画家与艺术评论家把中国油画色彩语言的当代思考与艺术本土呈现面貌的再研究作为重中之重。美术教育机构应当在传承以往绘画教学经验的同时,也对色彩教育展开多种角度的探索,以展现色彩表现力的更多可能性。

中国油画发展的关键在于西方油画的本土化和民族化进程。中国画家根植于传统美学思想与道德观念中,油画逐渐也成为表现中华民族精神和生活的一种媒介,有着不同于西方以往的新气象。当今经济基础不同以往,科技快速发展,美术教育也应适应时代需求进行相应的创新与调整,使之不断匹配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这不仅要从我国历史精神文脉中探讨传统审美倾向与思想价值观,还需要从科学的角度上不断探寻色彩本身在绘画中所蕴含的情绪引导和情感表现作用。

二、一则课堂上关于色彩与情感干预的调查问卷

后印象画派引导现代绘画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在绘画中体现出色彩中隐藏的情感表现力,这对后来绘画的发展有很强的启示性作用。不同色彩或不同的色彩搭配具有相应的不同心理暗示作用,会对于情绪产生一定的干预效果。生活中很多公共性设施早已普遍利用了部分影响人们心理情绪的色彩规律,如交通指示灯的色彩应用、妇幼保健院或是医院等机构的建筑色彩搭配等。绘画课堂的色彩教学多通过关注色彩与自然光色的科学关系并加以主观归纳,除了程式化的传授以往所积累的自然色彩运用的经验和技巧外,应该更加重视和研究主观性色彩在绘画中合理使用所带来的效果。关注色彩与人本身的关系,其中包括人们心理对于色彩产生的具有共性的规律和个人对于同一色彩视觉感受的对比差异。通过这些共性规律来掌握创作者使用色彩绘画的方式和绘画色彩对于观者的情绪干预影响,还可以通过个人间对于色彩表现和情绪干预效果的不同来探寻色彩感受与个人性格的关系。笔者曾经参考孙孝华和多萝西·孙的《色彩心理学》以及其他相关文献,借助色彩教学课堂的机会,以参照色彩喜好调查和个人性格与共性感受的关系为出发点,总结了一份色彩调查测试。其中分为五个问题和一系列特定语义下的绘画实践测试。参与调查者由18岁至27岁的绘画专业本科学生和美术专业研究生组成,共51人。其中,男生共19人,女生共32人。之所以选择绘画专业学生这一群体有三点原因。一是,受测者便于通过色彩绘画的表现手段参与测试;二是,通过平时的生活交流已经基本掌握参与者性格;三是,通过了解学生对色彩绘画的真实心理反馈,便于色彩教学课程设置更为合理,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

第一个问题先是关于性格尽可能真实的自我描述,结合笔者主观判断,所测试人员描述基本符合现实情况,以便联系到接下来的第二个色彩调查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测试者观察图片所展示出的八种不同颜色图形,依据个人不同喜好的程度排列选出前三种。

如图1所示的八种色彩是以特定图形的形式展示,通过不同形状所表达出的不同特性与能量,支持强化不同色彩的特性与联觉得来的品质。色彩配合造型,以强化色彩带来的心理感受。其中,正方形代表稳定和坚固,暗示严谨、恪守,与浓密的红色对应,表达出本质与物理上的强韧;橙色中含红与黄两色,菱形同样具备笔直的线条,与正方形设计相仿,但是各边旋转拉伸,有着强于红色的可塑性以及新颖的特质;黄色积极向上,由向上的三角形表示,底的直线代表稳定坚实的基础,注意力引向向着太阳的上方;绿色作为温和的间色,有着平衡、协调和保护的特质,用圆表示;土耳其蓝用倒置的三角图形,顶部直线代表精神层面稳定,能量从上至下向其它领域转换,向接近互补色的红色寻求根基;蓝色所示的六边形有渐进的特质,深沉冷静;倒置的五边形所代表紫色,代表想要稳固安定的需求;洋红色则是向上的五边形,表明开放的气度。①[英]孙孝华,多萝西·孙著,白路译:《色彩心理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10-13页。此测试在《色彩心理学》一书中原是性格的测试,笔者依据色彩关于创作者性格和创作者进行创作的研究初衷得出两点有价值的信息。一是,受测者在几乎覆盖已有具代表性的色向中依据喜好程度选择的前三种色彩,在受测者个人下意识选择的三种色彩中有互补色特质的占据大多数,有45 人,仅有6 人的三种选色趋向相同的冷暖色彩倾向。牛顿色轮与歌德的色轮虽有所区别,但这八种色彩都可以在色轮中找到接近对立互补的相应色彩,如绿色与红色或洋红色,蓝色与橙色,靛蓝色或紫色与黄色。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健康人群潜意识中具有明显的色彩协调能力,在多个选择中对于色调的组合会下意识需要补色以平衡画面,这一点在调查后段的绘画测试中也有所展示。第二点,总体来看每个人的色彩喜好选择,所有色彩均有涉及,显示出每个人的个性化选择和性格偏好的不同。值得注意的是,众多色彩喜好选择的总结果显示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分别是土耳其蓝和蓝色,第三位是红色。第一选择土耳其蓝色的有9 人,第二选择土耳其蓝色的有12 人;第一选择蓝色的有9 人,第二选择蓝色的有6 人;第一选择红色的有7 人,第二选择红色的有8 人。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倾向于选择个性鲜明的代表性色彩,并且结合性格观察,基本与表述性格相符。蓝色在现实自然世界是大面积呈现的,例如天空和海洋反射出的色彩便是蓝色,人们习惯于这种日常出现的色彩,通常表现出冷静的情绪。美国色彩学家雷斯·邱斯金在色彩调节功能试验中表示平静的蓝色刺激性弱,可使脉搏减缓,血压下降,一定条件下可产生消极的情绪。②参见王宇:《色彩介入精神疾病的治疗研究》,《艺术科技》,2014年第2期。刘建伟团队在验证色彩治疗作用的色彩与脑电波影响实验中指出,不同色彩会改变脑部活跃的程度,实验表明蓝光闪烁时的视觉刺激是很弱的,人们会处于一种更平静的情绪中,而红光闪烁时,脑部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③张碧云,冯佳森:《色彩心理学意义的绘画艺术治疗探析——以焦虑症为对象》,《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红色通常认为是最为热情的颜色,其原因也许是在现实中它通常代表火焰或者血液的色彩。笔者在此以地域文化角度多分析一句,以红色的情绪干预为例,血液和火焰的联想通常使人兴奋,这与西方绘画中体现出的红色含义是一致的,而我国古时宇宙观及五色构架所影响的色彩传统文化内涵中,红色亦代表着喜庆,这通常也在传统民间美术中体现。无论红色的情感导向是喜庆、温暖或是恐惧,其首先是建立在自然规律上的——脑部呈现高速运转状态下的兴奋感,不同地域传统语境下的文化内涵也会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

图1 色彩组成形状

第三、四个问题在第二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调查。第三个问题是对红、橘红、亮黄、蓝、绿、深蓝、紫、棕色、灰色、黑色做出更详细的喜好排列选择,并结合受测者性格进行分析。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橘红色,共9人第一选择;其次是红色、蓝色和紫色,均为7人;然后是绿色,5人选择;接着是亮黄色与黑色,均为4 人;之后是2 人选择灰色;而棕色无人选择;有几人未给出测试结果。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个问题中选择没有互补色成分三种色彩的几位受测同学,在第三个问题色彩喜好排名中靠前的色彩大致选择为黑色、深蓝色、蓝色、绿色、紫色和灰色,鲜少有暖色出现。第四个问题为在愤怒、喜悦、悲伤、平静和工作情况下,喜好接触什么倾向的色彩环境。其中,在愤怒的时候20人选择蓝色,11人选择绿色,选择白色和红色的均为8人,4人选择黑色;在喜悦的时候31人几乎达成共识般的选择了红色、橘黄色和黄色等暖色,10人选择了蓝色和绿色,并有相关需要安静的描述;悲伤一项的选项中有绿色、蓝色、黑色和红色,选择人数较为平均,没有明显差异;在平静和工作的状态下,几乎一致的选择了蓝色、绿色、白色和黑色,并有多人备注需要明度偏高的浅色。这点与笔者以往收集的色彩实验分析结果一致(表1),不同倾向的色彩对情绪会产生不同的干预作用,且存在明显视觉共性规律。此外,跨学科的研究甚至可以给绘画色彩语言的应用带来比较科学的启示。笔者认为,第四研究问题中很多受测者对于“情绪——色彩”或者“色彩——情绪”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存在混淆和不确定性,但仍可看出受测者状态追求与色彩情绪干预作用结果的一致性。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时会意图对不同的冷暖色相、明度、饱和度的环境做出选择,且这些对于人们情绪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人们对于色彩与情绪之间共性的规律,根源于视觉长期对于自然生活产生的视觉经验以及观察相关联色彩产生的联觉,其中所蕴含的规律或许同样影响着绘画色彩语言——创作者不同的心理状态会出现不同的色彩表现;观者在观看不同类型的色彩绘画时,情绪也会受其影响。

表1 部分设计领域相关色彩实验分析结果统计表

第五个问题是将调色盘相关中性色彩分别加入其他更具特征的相关色彩,使之明度加深或变浅,色彩倾向尽可能变暖或变冷,直观地描述出在此视觉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增加视觉所观察的面积会增强受测者的心理感受,结果总结为:明度增加会具备前进性与活力,愉悦感受增强,明度过高会使人兴奋但舒适感与静谧柔和感降低;加深色彩则相反,会增强其分量感,密度增加的视觉感受,具有距离感和冰冷感,加深至黑色除了安静或者寂静的感受外,甚至有同学因为低沉产生压抑和恐惧感;变暖会增强活力,并富有前进性与运动感和扩张感,过于强烈会增强不安感;色彩变冷会使色彩具有收缩的视觉感应,稳固或是稳定感增强,减弱生理力量,过于明显的冷色甚至有沉闷的感觉。最后,通过春、夏、秋、冬、愤怒、喜悦、悲伤等特定主题来验证色彩表现与绘画者情感的关联,以便取得更合乎规律的色彩认识。

根据上面几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较多的受测学生在绘画创作中喜欢看见和运用偏暖色或者平静的中性色调,这显示多数人倾向在情绪感受中接受较为正向的引导。第二点,在不良情绪和平静情绪下,大多数人会选择偏冷倾向或中性的色彩,只有在喜悦的状态下大多数人选择具有活力的暖色系,情绪变化会有不同的绘画色彩运用或者选择不同的环境色彩。第三点显示出大多受测者无论多么喜欢一种特定色相的色彩,在长期相处或者大量使用后都期待相对应的互补色出现,这也验证了受测群体心理具备自动追求平衡感的能力。第四点,色彩喜好与自身性格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三、对油画色彩教学的启发与讨论

(一)环境与艺术教育

环境是艺术教育学必须研究的课题,这里指的环境主要作为人类生活其中,又能对人们形成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①魏传义:《艺术教育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74页。自然环境即我们的生存环境,人类通过自然环境影响产生对外部事物的基本认识,又可以在自然客观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需求来改造自然环境,创造出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艺术教育功能也展现于此。认识自然与生活,掌握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使自然环境艺术化。色彩本身是能够对人的情绪进行一定的干预作用的。观察色彩可以对人的心理层面产生明显的暗示作用并引发相应的联想,这是以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视觉经验为基础的,如看见红色自然联想到火焰或鲜血,而蓝色会联想出海洋或者天空。在色彩的教学中利用这种基础规律并开展深化的实验研究,更合理的运用色彩来增强绘画色彩表现力,也是对生存环境改造的一种方式。

艺术教育对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群体的共性意识与认同判断是这一作用实现的基础。虽然只靠艺术教育不可能建立群体共性意识,但不可否认的是艺术教育在其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艺术教育除了可以使人们运用艺术作为交流手段,丰富和美化交际活动之外,还可以增强受教育者的群体意识和认同倾向。②魏传义:《艺术教育学》,第82页。《礼记·乐记》提出“乐统同”这一观点,孔子很早指出诗歌有“群”的作用。心理学家荣格也说过:“只有在艺术中,才能理解一种能允许所有的人都去交流他们情感的韵律,从而使人结合成一个整体。”③朱狄:《当代西方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从艺术教育角度看待这点,就应该结合我国的文化环境,使教学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从而对和谐的社会环境产生推动作用。在色彩的调查测试中也证实了大部分受测者需要正向的引导并且采取了积极的配合态度。

关于艺术教育对文化环境的建设有一个重要功能:“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一种既充分保持个性、又富于开放性与多样性的文化心态,从而使受教育者成为文化环境的创造者和建设者,能够在其实践活动中实现文化环境的理想化、全面化、丰富化和多样性。”④魏传义:《艺术教育学》,第88页。当今时代,艺术家也要有学者的心态去参与艺术创作。在实际的绘画色彩教学中,教育者本身也应充当着研究者的身份,应该对于绘画色彩始终保持不断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给课堂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可能性。电脑技术普及对传统手绘绘画形成一定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冲击。在时代背景下,充分的利用电脑技术可以有效的研究和表现色彩与观念、时间、空间、情感、造型等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与美术课程中的基础教学相关联,并没有明显冲突。但绘画色彩的传统教学大局面呈现出较为单调的教学设置,对色彩产生的情绪干预作用以及色彩绘画的表现性研究不足,且颇具争议。在美术教学的色彩教学框架中,更多的是对于色彩的历史与传统体系的研究,对于色彩绘画相关的视觉心理学研究较少。科学的色彩分析手段对于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影响下的绘画色彩语言现象研究是有必要的,更好的做到博古以通今。

(二)色彩在绘画实践中的应用

1. 色彩与造型的关系

通过上述色彩调查并结合笔者绘画实践感受得出,在创作过程中色彩的表现应用与造型关系联系十分紧密。通过色彩绘制画面的过程也是色彩产生不同形制与相互关系的过程,其中有两点值得思考:一,画面由不同的色块组合而成,其间产生诸多的关系作用于整体画面,共同呈现出最终的表现效果。把各因素分开来看,色彩形成的不同形状产生着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不同的形态可以支持或者减弱色彩本身所具有的能量,这点可以通过之前收集的色彩实验结果得到验证。以画面整体布局的角度来看,各色形系统并置可以明显在视觉中产生前后对比、主次强弱对比等诸多关系,需要调控这些不同的联系以产生出最适宜的表现效果,西方大色域绘画代表画家马克·罗斯科的作品色彩语言系统就充分展现了这种表现力。第二点,创作者运用所掌握的色彩经验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也是对于色彩和造型关系之间继续探索研究过程。以色彩教学的角度来看,应该在绘画课程中应重视对色彩与造型关系的交流与探讨,不断取得新的认识。

表2 部分造型与色彩情感相关实验分析结果统计表

2. 创作者和观者对于绘画的色彩感受

绘画创作大多需要创作者个体独立进行完成,在创作者运用色彩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画者通过客观自然事物的视觉刺激或者个人心理产生的诉说欲望,产生一种“胸有成竹”之态,也就是与此相关的创作意图。接下来创作者借助画面这个载体,在绘画中表现出自己的创作意图,这一过程中情绪情感与画面色彩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绘制的过程不自觉的充斥着创作者对色彩的理解和情绪下的色彩选择与色彩喜好,这些也就形成了不同个体画面的个性化表达。绘画的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伴随着创作者不断的判断与反复修改以接近自己的创作需要。创作完成进入展示的阶段,观者通过观察作品的各色彩系统的构成框架、色调、肌理细节、主题情节等来感受创作者的情感传达和本身形式之美。在这个阶段,观者之间或者观者与创作者之间也许会产生出不同的理解。

色彩在对人们情绪的干预效应中存在着普遍的共性规律,笔者之前分析这种共性的情感反应的基础也许是人们所处的相似自然生活环境以及所得来的视觉经验,这是创作者能够与观众之间情感传输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之上,因为个人不同的性格、气质、习惯和喜好,存在着色彩的个性化表现运用,所以绘画形式的表述能力和情节再现能力是远不及文字或者视频形式的,但绘画展现出的形式语言与细节肌理可以最大化的展现创作者的精神气质、状态、审美趣味与形式创造能力。在实际的色彩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延续传统绘画取得的知识与经验,对客观自然中的色光关系保持关注和研究,主观性色彩在绘画中的合理应用往往也来源于此。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最好开展相关色彩研究的实验,在以往的色彩理论知识基础上多角度的对色彩本身所蕴含的能量展开讨论,以尝试掌握更多的色彩规律。其中,除了对单一色彩的情绪干预能力研究以外,重点关注对多色彩不同形式的组合、叠加效果以及色彩并置间边缘关系的研究。这个过程开展的同时,也是培养教育者和对受教育者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

四、结语

由于条件所限,这次色彩调查准备不够充分,不能明确的引出更为深入的问题,但仍可以看到以下几点。通过研究色彩与情绪、性格之间的关系,可以从此角度重新审视绘画创作,以求获得新的思考和经验。从创作者个体的思维感受指引绘画创作到创作者结合色彩所具备共性的情绪影响价值和个人情感来思考并完成创作,使绘画具备更有效的情感输出效果。其二,绘画作为具备思想与情感价值的艺术作品,同时还具备着装饰属性,相辅相成。现实生活中,创作或观赏绘画作品可以起到正向引导和改善情绪的作用。创新性的研究不但可以使绘画创作更加具备现实意义,甚至可以与其它艺术门类相互影响、相互结合,使之更具备现时代意义。在传统的色彩教学中,应注入产生更多可能性的创新性课程。其三,若能继续深入研究和总结色彩本身对于观察者的心理影响,将研究所得结合中国绘画史中各个时期发展的绘画,可以从一个相对科学的角度研究中国美学思想影响下蕴含的地域性审美倾向与民族精神需求。中西绘画观交融下的中国油画结合色彩本身科学性的研究,更有利于研究并展现出具备东方精神的创作面貌。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重视传承中求发展,与西方艺术诸流派在发展中“否定之否定”般的“问题意识”更替方式不同。“中国人绘画方法美妙的适应这种极其一贯的文化中的艺术功能,它所关注的点既不是图像的不朽,也不是似乎可信的叙事,而是某种称为“诗意”或许才最为近真的东西……唤起一种心境,这种心境深深地根植于中国关于宇宙本质的观念中”①[英]E.H. 贡布里希编,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页。。传统绘画历来重视形、神、韵和崇高与超脱的精神境界,其并非不重视色彩的运用,而是将色彩运用的更为抽象化,相对简练概括的布置以求突显所倡导的审美追求。与西方绘画色彩一致的是,在色彩运用中虽有所侧重但始终追求画面的总体平衡,其中所谓尚笔墨而轻色彩的宋代水墨也不例外。特别强调的是,油画色彩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加入对中国传统绘画与民俗美术的关联课程。在中西方绘画融合的大背景下,通过研究色彩与人心理感受之间联系所得的科学经验与规律来剖析不同阶段的传统美术案例,再在研究过程中结合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受传统哲学思想影响的东方审美倾向和美学思维。我国历史文化传承悠久,东方思想对绘画者一直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便是中国油画创作也不例外。

猜你喜欢

油画色彩绘画
一张油画
油画《塬下》
油画
神奇的色彩(上)
《岁月长又长》(油画)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