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家属的环境改良功能干预在小儿支气管哮喘中对患儿肺功能的改善作用
2023-11-29邱果果
邱果果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儿科,福建 龙岩 364000)
小儿支气管哮喘作为儿科常见呼吸道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机制3个方面。其中,遗传因素是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原因。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具有家族聚集性,有研究证据显示,哮喘患者的后代比非哮喘患者的后代更容易出现哮喘[1]。父母双方都有哮喘病史的儿童,其哮喘的发生率更高。除去遗传因素无法避免,环境因素在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烟雾、气候变化等都可能诱发小儿支气管哮喘。此外,感染(如细菌、病毒等)和空气污染等问题也会提高患儿发病率。在患儿病发时,可见呼吸困难,病情严重者会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12]。该疾病存在复发的特点,会导致患儿肺功能出现损伤,严重影响其呼吸功能,进而降低其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于环境因素影响明显的呼吸道疾病,联合家属的环境改良功能干预在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过程中有积极的作用,不仅能提高患儿对哮喘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还能有效降低环境对其肺功能造成的刺激,进而减轻气道炎性反应的同时提高患儿免疫力,这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3]。基于此,本次研究将2020年10月至2023年4月于本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中抽出80例作为观察对象,分析联合家属的环境改良功能干预措施对改善其肺功能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均受到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核批准,自2020年10月至2023年4月本院收治确诊支气管哮喘患儿中抽取80例纳入研究,且陪护家属已明确知晓并同意,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女分别为16、12例;年龄分布2~8岁,平均年龄为(5.14±0.36)岁;病程3~6 d,平均病程为(5.22±0.48)d。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20、8例;年龄分布2~7岁,平均年龄为(5.22±0.39)岁;病程4~8 d,平均病程为(5.96±0.34)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存在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经血液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肺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小儿支气管哮喘,且病情处于稳定阶段。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生长发育异常。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根据患儿入院检查结果制订用药方案,向其及家属做好科普工作,嘱患者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并说明用药预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叮嘱患儿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与医师沟通,调整治疗方案。患儿在发病期间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进行剧烈运动,可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以增强体质和肺功能。在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避免诱发哮喘,可多食用含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蛋类、瘦肉、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联合家属的环境改良功能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家庭教育:患儿出院时,护理人员除去常规宣教,还要侧重于其院后的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应侧重于保持与医疗团队的持续沟通,包括定期随访和哮喘状况的自我管理。哮喘患儿需要特殊的教育,使其能够理解哮喘的本质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和吸入器。此外,家庭教育还应该注重日常生活习惯,如鼓励适当的运动,避免可能的诱发因素,并保持家庭环境的整洁。家长和患儿需要共同学习哮喘的疾病知识,包括疾病发作的症状,如何识别这些症状,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这将有助于患儿在疾病发作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并减轻家长的压力,可采取开设讲座、微信群建立、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来进行疾病防控宣教。家庭教育还应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如保持室内空气质量,避免二手烟等刺激物的接触,并随身携带控制哮喘的药物。在饮食指导方面,可以考虑患儿的饮食习惯,在家长协助下完成饮食方案的制订:应多食蔬菜、水果,减少红肉和奶制品的摄入,适当增加鱼类、禽类和豆类食物的摄入;应避免食用过敏性食物,许多哮喘患儿对某些食物敏感,如海鲜、坚果和乳制品,患儿家属应熟记其过敏食物清单,避免食用这些食物,以降低哮喘发作的风险;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有助于维持肺部正常功能,并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可通过日晒、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类、蘑菇)或补充维生素D制剂来补充物质;应注意补充水分,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痰液,缓解哮喘症状,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②环境管理: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出院后,家庭环境管理对病情的稳定和症状控制至关重要。除了常规的家庭护理措施外,可以采取以下环境管理措施,以确保患儿在家庭中得到充分的照顾。a.保持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流通有助于降低房间的湿度和减少霉菌生长的可能性。定期开窗通风,以便新鲜空气流入。如果当日天气较差,可使用空气净化器来过滤污染空气。b.控制湿度:患儿的房间湿度应保持在40%~60%,可以使用空调、除湿器或加湿器来调整湿度。c.消除过敏原:应尽量避免过敏原,如花粉、宠物皮屑、尘螨等。定期清洁地毯、窗帘和家具,以减少灰尘和尘螨,避免种植可能引起过敏的植物。d.选择舒适的床上用品:患儿的床上用品应选用高品质的纯棉材质,以减少哮喘发作,使用低过敏性的枕头和床垫。e.避免吸烟:患儿的家庭成员应尽量避免在室内吸烟,以减少二手烟对患儿的影响。吸烟者应戒烟或至少在远离患儿的地方吸烟。③改良功能干预。a.吹气球法:护理人员为患儿提供统一规格的气球,气球容量约500 mL。首先,先向患儿演示吹气球的步骤,即先深吸一口气,随后嘴巴紧紧衔接出气球进气口,然后一次性对球内吹入吸入的气体,注意吹气过程避免间断性,须一次做到位,患儿每日需要进行3~4次的吹气球训练,每次锻炼10~15 min。陪护家属指导训练期间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注意循序渐进地提高训练难度,以确保患儿能够在逐步提高的过程中适应并掌握技巧;第二,在训练过程中,家长要保持耐心,关爱患儿,关注患儿在训练过程中的感受,及时调整训练方法;第三,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并记录患儿的吹球次数、时间等数据,以便更好地了解患儿的训练情况;第四,在吹气球训练过程中,确保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患儿因空气质量问题导致呼吸不畅。b.抱枕咳嗽法:指导患儿保持抱枕体位,先以缓慢的节奏深吸气,随即向前倾斜上半身并收紧腹部,连续地咳嗽3次,并在1 min后恢复平静。接下来,鼓励患儿再次以同样的方式,深吸气后再咳嗽,以全部咳出肺内所有气体。根据患儿的实际状况,建议每日练习2~3次,每次时长保持在5~10 min。④心理护理:关注患儿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通过积极的方式调整其心态。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对有不良情绪倾向的患儿要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帮助其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其次,需加强家庭沟通,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成员对患儿的关爱和理解,对于患儿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家庭成员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了解疾病对其带来的影响。家庭成员可通过倾听患儿的心声,帮助其表达情感,从而减轻患儿心理压力。另外,关注患儿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和家属可以鼓励患儿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结识新的朋友,增强患儿的社交能力。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肺功能变化、生活质量和家长满意度。①肺功能:患儿出院当天视为干预前,出院后3个月视为干预后,记录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最大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均采用肺功能检测仪完成检测。②生活质量:采取儿童哮喘生活质量问卷(Pediatric Asthm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PAQLQ)来评估患儿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选择症状(10题)、情感功能(8题)及活动(5题)3个维度,每个问题评分范围均在0~7分,分值越高说明患儿生活质量越高。③满意度:患儿出院后3个月,复诊时由医护制定干预满意表予以患儿家属填写,包括护理方法、及时性、服务舒适度等,总分在0~100分,超过90分表示非常满意,75~90分表示基本满意,低于75分表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组内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2.0统计学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对于呈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将采用符号表示;对于分组间的比较,将采用t检验;对于计数资料的比较,将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肺功能 干预前,两组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VC、FEV1、PEF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比较
2.2 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症状、活动及情感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比较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道疾病,患儿会出现反复发作的咳嗽、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该病通常在儿童早期出现,病情进展可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但有些患者可能持续至成年。哮喘的发作通常是因为呼吸道黏膜受到过敏原刺激,如花粉、尘螨、冷空气等。当这些过敏原接触到气道时,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导致气道肿胀和炎症[4]。这种炎性反应会导致气道狭窄,使得气体进出困难,从而引发咳嗽、喘息等症状。鉴于目前尚未有确切方法能完全根治此类疾病,因此治疗目的是以降低患儿急性发作频率、缓解不适为前提。就其发病原因分析,与患儿日常接触过敏原、免疫功能低下有密切关联。因此,积极进行患儿日常护理对提高疾病治疗效果有关键作用,尤其是居住环境和肺脏功能锻炼。干净、整洁、温湿度适中的环境,更有利于患儿肺部功能的恢复,而哮喘因为会直接影响患儿肺部,使其肺活量降低、肺功能下降,进而影响患儿体质,增加其复发风险,所以做好其肺功能护理和锻炼对控制病情复发有积极的影响[5]。
目前,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家庭管理3个方面。药物治疗主要有抗过敏药物、β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等。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避免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加强运动等[6]。家庭管理则需家长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除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外,患儿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自我管理,如坚持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等。传统护理模式均是在其出院时对家属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多强调按时用药、饮食注意事项,忽略了居住环境和肺脏功能对疾病的影响,且宣教模式非常单一,仅仅是口头教育,无法达到预期干预目的。联合家属的环境改良功能干预在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对患儿肺功能的改善作用已经得到了相关科学研究的证实,并在儿科哮喘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7]。
基于此,本次研究主张在小儿支气管哮喘中应用此类干预模式,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出院3个月后的肺功能指标较出院时有明显提升,且生活质量有显著提升,整体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此类方法具有较高可行性。其中,家庭教育中通过各种途径,如讲座、网络课程、社交媒体等向家长及患儿提供哮喘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法,帮助家长认识到哮喘是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从而增强家庭对哮喘的管理意识。据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哮喘发病率和患者肺功能受损程度、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悬浮粒子数量及接触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8]。在环境管理方面,注重优化患儿居家环境,控制室内温湿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对患儿身体产生影响,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掉空气中的灰尘、花粉等过敏原,并做好床上用品定期更换、杀菌,尽可能清除一切过敏原,有助于降低患儿的气道反应性,减少其诱发哮喘发作的风险[9-10]。即使患儿接触到哮喘诱发因素时,也能减轻气道炎性反应,快速恢复气道扩张功能。在呼吸功能锻炼方面,吹气球法可以促进患儿肺部压力提高,支气管、肺泡在肺内空气挤压下有利于加快肺复张进度,让患儿在呼气时可以顺利排出肺脏内部残留气体。抱枕咳嗽法通过指导患儿缓慢吸气来充盈支气管肺泡,不仅能锻炼呼吸肌,还能提高呼吸肌的协调性,改善患儿支气管阻塞问题的同时便于其顺利排出肺泡与气道中内异常分泌物,继而提高肺功能[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对性心理护理能让家长和患儿共同参与治疗过程,使其更容易遵医嘱用药,并提高患儿干预配合度,减轻陪护家属看护压力的同时提高其满意度。
综上所述,联合家属的环境改良功能干预在小儿支气管哮喘中,不仅能改善患儿肺功能,还能提高其生活质量,陪护家属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