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与应用

2023-11-29李冠林朱文华

文化产业 2023年32期
关键词:陕西图案文化遗产

◎李冠林 朱文华

中国设计快速发展已有近40年,现已基本构建起完整的设计体系和格局。“世界范围内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为中国设计民族化语言的表达提供了契机。而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中国设计界,对设计话语权问题的探索与表达,也已经蓄势待发。”(李超德,2013)笔者认为,关于构建中国设计语言、体系和哲学观的工作,陕西地区有着独特的地域优势。这一点也是构建中国设计风格的重要优势,并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设计问题实际上是文化问题。郭线庐教授认为:“在传统之美中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国文化美学和文化哲学,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市井生活,当今的中国设计,就是要立足中华文化特征,挖掘文化内涵,避免一味地追随或者模仿西方文化,走出一条兼具时代精神与民族气韵的设计之路。”(郭线庐,2020)即使是全球化发展新思潮萌发的时代,设计语言的视觉表象下仍然蕴藏着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话语权的表达。面对新的设计发展规律和转型思潮,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新技术和新学科交叉所打开的设计新视野,以及新的产品和科技替代落后的产品和科技的历史必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些“新”的背后,仍然需要强大的民族文化作支撑。在未来,设计应该成为多元文化的保护者和见证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的文化认同与逻辑关系

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的认同问题本质上是文化认同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的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认同和与其相关的文化身份认同。其中,文化价值认同关系到设计作品的生存、发展及存续形态问题,文化身份认同决定了当前设计的现代化语境是否得当。文化身份认同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客观身份的识别,二是主观心理的确认。其中,客观身份的识别是指消费者对非遗设计作品的认同;主观心理的确认是指设计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知程度。有了这种认知,在进行非遗图案设计创作时,就会明确消费市场与本土文化、设计师与消费者、非遗与当代设计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小看任何一件设计作品,因为它具有提高社会审美和推动文化传承的作用。

陕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从数据上看,截至2021年,陕西省一共有398项获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涉及的内容也很多,包括民间音乐、文学、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杂技等。陕西省有很多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凤翔的泥塑、木版年画、剪纸,安塞民间绘画,华县皮影,还有面花、民间刺绣和“泥叫叫”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陕西劳动人民和民间手工艺者智慧的结晶。人们有时候会低估非遗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它们的美学价值。

立足于本源文化,设计应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这是基于文化共同体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基础。一方面,设计的优势在于其与消费市场和文化传播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设计本身自然形成了塑造非遗时代价值的土壤。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岁月的沉淀中已经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认同机制。而设计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挖掘文化认同机制,让更多的人关注非遗,了解非遗。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活化,这其中涉及设计创作中的基本逻辑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设计,有选择性地调整非遗当中需要展现给观众的部分,剔除一些固有的、不便于展现的部分,并对剩下的部分进行有选择性的设计。这种选择性不是排他的,而是优它的。借助设计的力量进行非遗保护存在很多困难:一是部分非遗的土壤生态无法迁移,一旦迁移,此非遗就成了彼非遗;二是不可硬性割裂一些非遗本身的艺术形式,这也会造成“此非遗就成了彼非遗”的情况,也就是造成了非遗的破坏而非保护。

■陕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的多元推进

如前文所述,非遗的创新设计过程中存在二次视觉设计创新和再造转化。而处理好设计中的文化符号再生问题是设计者多年一直探索的内容。比如陕西的皮影艺术,如果在设计过程中改变了皮影的材质和雕刻技法,改变了颜色甚至造型形态,那皮影将不再是皮影。但是如果将皮影的形态与样式直接照搬过来,而不进行创新,对于设计而言意义也不大。所以,设计师只有下功夫进行图案创作,才有可能通过设计实现非遗的活化保护。

基于这样的思考和探索,设计师也做了很多尝试,试图有效地进行设计再造,并在设计教育和课程中进行推广应用。作品《八仙诗非遗文创》做了较好的实践尝试(如图1所示)。陕西凤翔木版年画曾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并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凤翔木版年画作为国内较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年画产地,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盛极西北。传统非遗木板年画雕刻与神话故事相结合的形式,在我国各地产生了很多关于民间“八仙诗”的创作,最典型的便是组字对联。然而当下,传统的非遗文字类民间创作需要结合当前的时代消费方式,以便重新焕发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播起到促进作用。作品《八仙诗非遗文创》以中国文化中的“择吉文化”为视角进行设计挖掘,对木板年画非遗中的组字进行了重新设计,做成了民众喜闻乐见的春节对联;同时重新创造了一个“五谷丰登”的全新汉字组字,代替人们张贴对联时习惯放在中间的“福”字,从而形成了一个以非遗内容为主体的新年文创产品。

图1 《八仙诗非遗文创》设计案例(李冠林自制)

从非遗本身看,“再设计”的工作依托民族文化属性,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洗礼。由于多数非遗来自民间,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俗土壤的原生态发展过程中夹杂着一定的迷信色彩和相对粗糙的承载形式,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即这些部分要不要在设计再生的过程中去除呢?可是一旦去除,就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变异,甚至出现传播面断层的情况。因此,从设计产品的角度出发,应当尽可能地在视觉设计中引入新的时代语境,在设计中尽量保留传统的故事性。

再比如,凤翔的泥塑。在推动民间泥塑文化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应深究其纹样的内涵和寓意,否则,泥塑彩绘就会在单一技术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失去艺术魅力。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传统的节庆文化,比如陕西的“安塞腰鼓”“宝鸡社火”等。这些非遗需要设计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助力,既要关注视觉和产品,又要传播民俗文化故事和文化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本就较少,各方面因素又导致传承遇到更多困难;另外,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容易忽略民族群体文化的主体地位,导致群体参与不到位。现如今,陕西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不只是一种民间创作方式,也不只是个别民间手工艺人的生存方式,而是变成了一种文化图腾,成为地方群体世代相传的精神产物。因此,在民众群体中构建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再到“乐于保护”的参与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一点来看,设计者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非遗”设计中的“图案再造”

图案是设计中的基础性素材,不论是从图像学角度分析图案,还是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图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图案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从设计角度出发,对现代设计进行应用和创新,使其成为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源动力,是当代设计创作的重要使命。设计者需要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优势,通过新的形式、新的渠道和新的内核,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传播到公众身边,形成新的传播力和传播价值。而如何通过设计的再创造活态传承、活化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需要设计者不断探索。一方面,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设计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设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的生活当中;另一方面,要契合当代社会生产形态,让人们了解设计的作用。

就“非遗”设计中的“图案再造”而言,设计者需要运用平面设计对图形语言的分解、提炼、改造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图案改良”,从“图案学”和“图像学”的视角将“原始图案”从其“原始背景”中提炼出来,既不能完全去掉非遗图案的原始特征,又不能照搬挪用,总之,要让设计产品的商业推广价值最大化。案例《泥好》和《白虎》为我们提供了两种较为有效的设计方法论。

《泥好》这件作品是为“泥叫叫”创作的。“泥叫叫”是流传于陕西关中的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其制作工艺现已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西安的“泥叫叫”起源于清末,如今这种制作工艺已经濒临失传,但对它的研究和保护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泥叫叫”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与许多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是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关联着一定的地方风俗和民间信仰。从某种程度上讲,一种手工艺的消失,将连带着一种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消失。设计师刘君涛的作品《泥好》将设计的再造视角放在了“泥叫叫”的包装和传播上,将图案再造的重点放在了包装设计上,通过设计赋予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从而制作出了一件优秀的非遗设计作品。而作品《白虎》则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创作视角,从“产品造型”和“图案”两方面进行了几何化再设计,同时充分保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特征(如图2所示)。

图2 《白虎》设计案例;《泥好》设计案例(刘君涛制)

综上所述,对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设计,需要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易被人接受的作品,从而达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计再造与应用是一个值得从理论研究到方法论研究,再到设计实践研究的课题,也是挖掘中国设计风格的有效途径。现如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认同正在成为全球设计学术界共同的价值认同。因此,笔者认为,未来陕西的设计行业探索、高等设计教育的研究,应该将重点聚焦于中国设计美学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和本质、中国古代文化的设计影响力和挖掘、中国设计视觉风格的构建、设计文化的影响力等方面,以此探索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论。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则应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有形遗产相比,通过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更多难题。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通过设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播,也是较为有效的突破口。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计势必要迎合社会发展趋势,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社会功能的推进相吻合。

如何通过设计的再创造,活态传承、活化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需要设计者不断探索。一方面,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设计教育的全过程,优化陕西高等设计教育课程,培养更多对非遗设计感兴趣的年轻人,通过设计使非遗融入民众的审美生活。另一方面,应该发挥设计行业的创作优势,契合当代社会生产形态,让人们了解设计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什么。这也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猜你喜欢

陕西图案文化遗产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与文化遗产相遇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