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转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1-29陈晓满

科教导刊 2023年28期
关键词:学业大学生专业

陈晓满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高校专业门类众多,专业名称琳琅满目,许多学生及家长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报考学校的专业并不是十分了解,加上专业调剂录取的原因,造成部分大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后对所读专业的“理想”认可度不断降低,产生强烈的转专业愿望。2017 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学校应当制定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建立公平、公正的标准和程序”[1],这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满足大学生定位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但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转专业后又出现了学业压力大、焦虑等专业不适应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对高校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及转专业后不适应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改善大学生转专业服务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1 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颇多,主要体现在高考志愿填报的盲目性与他主性、专业兴趣、学习困难、就业前景等方面。

1.1 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和他主性

高校学科专业种类繁多,不少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专业了解甚少。中国青年网调查数据显示,51.1%的大学生并不了解所选志愿专业[2],填报志愿时仅凭感觉或浮于表面的理解,专业选择比较盲目。另外,部分学生填报志愿时受父母或身边人的影响导致决策偏差,未能如愿选到自己想学的专业,导致学生入学后容易在心理上对所选专业产生抵触,对原专业不满足、憧憬其他专业。还有部分学生因高考分数的原因与自己想选的专业失之交臂,便另辟蹊径,通过选择先服从调剂,入学后再着手准备转专业。前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和他主性,为学生入学后的转专业行为埋下了伏笔。

1.2 专业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持久保鲜并积极有效学习的原动力,兴趣爱好是促使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动机[3]。因专业兴趣而转专业的情况有以下几种:一是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具有比较清晰的专业兴趣认知,目标定位较为明确,在选择服从调剂入校后,对转专业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二是部分学生如愿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入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所学专业有了初步接触和了解后,感觉到与专业预期差距太大,发现原专业自己并不擅长,导致这些学生对所选专业的兴趣很难持续。三是由于对学科专业和自己的专业兴趣类型没有足够的了解,专业选择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原专业并不适合自己,对原专业不感兴趣。四是部分学生选择专业时听从父母或他人的意见,所选专业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在入学后本身就对原专业有排斥心理,更容易出现专业兴趣低的现象,转专业意向也更强烈。

1.3 学习困难

经过高考选拔成功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但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方面,基础教育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夯实,学习上侧重勤学苦练、努力刻苦。而高等教育是承接文化、探究创新高深学术的场所,传授的是更专业、更深奥的知识,强调知识学习的专业性和纵深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专业知识要能够广涉博览,综合运用,融会贯通。因此,有部分学生未能完全适应大学教育的学习生活,或者学习方法仍然沿用过去的死记硬背,知识面拘于书本,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成绩不理想。随着学科知识的不断深入推进,这部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日渐凸显,学习信心也备受打击,于是产生了转专业的念头。另一方面,与基础教育的升学压力和严格管理相比,大学的学习环境较为宽松和开放,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未能做好自我发展规划,比较迷茫,又不能自我约束,便彻底放松下来,对待学习漫不经心,遇到问题懒于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弱,甚至逃课旷课,导致学习更加困难,成绩越来越差,有的在原专业已经无法读下去了,便想通过转专业来继续学业,不过这类学生大多数因为学习散漫,综合素质一般,在转专业选拔考试中被淘汰的机率较大,这种失败的打击有可能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另外,由于我国高校人才选拔还不能全面考查入学学生的能力,再加上高考调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进入了自己最弱、最不擅长的专业,入错院系,学非所长[4],由于缺乏一定的学科能力,于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就不容易学好学精,从而选择了转专业。

1.4 就业前景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近三年的毕业生人数从2020 年的874 万人增长到2023 年的1158 万人[5]。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慢的现象突出,毕业即失业成了诸多高校毕业生面临的窘境[6]。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倒逼大学生进入学校后便开始着眼未来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抓住学校提供的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希望通过转专业转入当前社会市场所认可的热门专业,以便毕业后能有稳定的就业前景。未来就业前景对大学生的转专业行为起了助推作用,但因就业问题转专业也存在一定的隐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当前所谓的热门专业,或许在未来几年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不再炙手可热。另外,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并非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一些学生因缺乏专业兴趣而影响学习状态,专业学习浮于表面,知识不能精专细研、深度学习,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极大浪费。

2 大学生转专业后的不适应性问题

高校转专业政策体现了学生选择专业的自主权,部分学生在转专业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然而,因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的变化,转专业后的一系列适应性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转专业对于学生来讲是一次重大的选择,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契机,因此大学生转专业后的适应性是高校转专业工作长期持续发展机制的根本,学生转专业后的状况应成为高校转专业工作的重点。

2.1 学业压力增大

我国高校转专业的时间安排相对集中,大多在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7],因此转专业学生转入新专业时,至少缺失一学期的新专业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特别是有些知识结构具有延续性和衔接性,导致转专业学生面对新专业学习时更加无所适从。另外,对于缺少的一学期课程,转专业学生还要腾出时间去进行补修。有的补修课程需要跟着下一个年级的班级学习,有的补修课程与当前转入后正在学习的课程在上课时间上存在冲突,学生只能通过自学来补修,学习难度更大。学习课程门数增多,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任务繁重,学业压力增大,导致学生不能精于治学,只是疲于应付地赶课、补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思想打击,使学生深感学业的重压。

2.2 集体归属感不强

人际关系紧张、集体归属感不强是学生转专业后存在的重要问题。转专业学生在原班级有着近一年的人际交往朋友圈,他们熟悉的群体是原班级的师生,在转专业后面临着完全陌生的环境,原来的生活环境被打乱,需要重新调整心态去适应新的集体。由于转专业学生不熟悉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老师和同学,加之学业上的压力导致学生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他们感到更加的孤独,面对新班级已经形成的固定团体,部分学生较难融入新的环境,集体归属感不强,有些学生因自身性格原因,对人际关系感到焦虑,甚至被新集体孤立、边缘化。

2.3 心理健康问题

转专业对于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成本,学生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经过层层选拔,通过转专业考核后,面对一系列的新问题,如课业繁重、学习压力大、成绩下滑、人际关系紧张、被孤立等,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情,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抑郁,无法继续学业。为了能成功转专业,有的学生付出很大的努力,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专业预期与现实产生很大反差,导致学生怀疑自己转专业的决定是否正确,有的开始后悔转专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3 大学生转专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转专业制度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单向专业局限,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可能。对于转专业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积极采取应对策略,解决学生的不适应问题,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使转专业充分发挥有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人才资源配置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完善的积极作用。

3.1 做好招生学科专业特色的解读

高校应多渠道做好学科专业的宣传解读工作,使大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前能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极大限度地降低因非自愿填报而转专业的现象。一方面,高校在外出招生过程中,应实事求是地向考生全面展示各学科专业的全貌,由资深专业教师详细介绍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特色、发展前景等信息,使学生在较为深入了解专业后,能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的专业。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推送学科专业信息。网络媒体发布信息具有便捷、迅速、内容量大、形式多样等特点,高校应利用互联网的力量,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高校官网、抖音、QQ 群、云校园等网络媒体,将学科特色、专业培养等信息及时公布,快速为学生解决疑问,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目标专业,避免盲目错选。

3.2 做好入学教育专业宣讲工作

高校应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做好学科专业的宣讲工作。新生刚进校,对专业的理解还流于表面,了解甚少。学校可以安排专业教师以课堂授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详细解读、答疑解惑。组织学生深入专业特色领域,比如专业工作室、专业实践基地、专业实验场所、专业成果展示等,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所选专业的特色与魅力。邀请资深专业教授、优秀校友,为大学生做专业发展等专题讲座,让学生感受学术的熏陶、领略专业领域的造诣,培养客观正确的专业前瞻意识。组织高年级学生与新生开展专业座谈,进行专业学习的经验交流分享活动。通过入学教育的各种专业宣讲活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喜爱自己所选的专业,树立热爱专业、潜心学习的意志,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转专业行为。同时,使学生对学科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理性认知,学生对自我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能够理智正确地对待转专业。

3.3 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

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其办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又与大学生学习的专业密不可分。合理的专业设置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应紧跟时代步伐,面向国家需求,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培养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缓解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压力。高校应面向市场办学,专业设置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淘汰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或就业率非常低的学科专业。同时高校要具备科学的专业预测,时刻关注社会市场的动态变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发展的视角,全面合理地设置专业,既要看到专业短期的社会需求,也要考虑到专业长远的发展前景。另外,高校应大力改革传统专业,在充分发挥传统专业师资力量强、人才培养丰富完备等优势的基础上,调整课程体系,修订教学大纲,推动传统专业应时而动,紧密契合社会市场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

3.4 发挥高校导师制的作用

高校导师制是由资深专业教师对自己分管的学生团体进行学业辅导、思想跟踪和就业指导的制度。通过双向选择,学生与导师形成较为固定的团体,一直伴随到学生毕业。专业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研经验和人生阅历,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能够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当前的专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专业情感。高校应充分发挥专业导师制的作用,通过鼓励、酬劳、评价等机制提高导师的指导热情,定期召开导师座谈会,将导师工作过程中优秀的指导案例地行分享交流、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解决,提高导师指导质量,发挥导师对学生正确的思想教育、学业指导、未来引导等积极作用。

3.5 学业帮扶措施

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状况。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帮扶,通过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导师的力量,多管齐下,找明原因,对症下药,减少转专业的行为。同时,高校更要高度关注大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习状况,对于转专业学生的学业压力也要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引导帮助转专业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首先,学校可以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的差异,分专业编成小组,安排专业教师为小组学生单独授课指导,对已经发生学习问题、完成学业明显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其次,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应结合转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本人意愿,合理安排学生的专业学分补修计划,不强求学生在一个学期集中修完补修课程,可以建议学生将补修课程安排在两到三个学期分期完成,由此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平衡学业压力。最后,要充分发挥导师制的团队作用,通过小组团队的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借助伙伴学习的力量以及导师的专业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知识难点,克服学习困难和障碍。

3.6 心理健康疏导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断层问题,使大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高校教育,学习心理上也需要一个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而转专业学生还要面临新集体所带来的一系列适应性问题,心理承受压力更大。因此,高校对转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应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转专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首先,高校辅导员应及时开展对转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班主任、专业教师和学生家长保持沟通联络,熟悉学生的生活动态,知晓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常态化的个别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稳定学生思想,帮助学生渡过转专业的心理适应期。其次,班主任要做好转专业学生的入班管理工作,对于加入班级的转专业新成员,班主任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通过主题教育班会、开展各项集体活动等形式,有意识地将转专业学生纳入其中,培养其班级集体归属感。平时多与学生交流谈心,做学生的倾听者,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采取柔性管理和人文关怀,消除转专业学生对新集体的顾虑,使他们能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融入集体。最后,学科专业导师要及时关注团队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专业意向并给予合理的指导意见,掌握学生的专业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学习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消除学生因学业压力带来的心理焦虑。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导师应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相互合作,共同解决转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学家杨东平认为,大学生可以跨系学习或转专业,高校应充分体现大学生的学习自由,以生为本应是每个大学的根本[8]。为顺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高校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在转专业管理制度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对于转专业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高度重视并行之有效地解决,使学生切实实现自我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大学生的学习自由。

猜你喜欢

学业大学生专业
艰苦的学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