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培养劳动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策略
2023-11-29张荣华
张荣华
(通化市东昌区教师进修学校,吉林通化 134001)
劳动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目的是为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必备的社会能力和关键品格。早些年前,在国务院提出的劳动教育意见中就明确写道:做好学生的劳动教育非常重要,它体现了时代的特性,表达时代对年轻人的要求。现在劳动课程核心素养又有了明确规定,即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劳动精神,这五点共同构成了劳动课程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基本的劳动观念和态度,树立“劳动伟大”的意识和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养成不怕吃苦的劳动品质,从而培养他们的正向的精神和品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劳动课程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不仅解决了以往劳动教育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落后的模式,还给教师寻找新的劳动教学形式提供了有效平台,劳动素材、3D 劳动过程体验、VR 教学、全平台检测劳动数据等都将劳动内容真实呈现在课堂上,其开放性、实践性也与劳动课程的内容相契合。
一、自上而下,借助互联网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
劳动是实现以德智体美劳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的起点与归宿,是实现新时期“以德为本”德育目标的战略任务。在新时期,要强化劳动教育,实现以劳树德、以劳促智、以劳健身、以劳为美的目标,是全面提升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劳动教育需要学生们真正走进劳动生活,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和劳动的不易。所以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生活体验是紧密相关的,只有学生具备正确的劳动观念,才会促使他们走入正常的劳动生活实际。培养劳动观念是劳动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者作为知识的主要传递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至关重要。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尽管学校和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劳动观念培养起到的基础教育作用,只是把劳动当作一项或有或无的业余活动,但大家都能体会得到,没有正确劳动观念的教学课堂,是不会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觉规范自我行为,学生也无法从中获得良好的知识、技能、行为的综合体验。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劳动态度,形成应有的劳动观念。学校可请知名的劳动模范或者劳动名人,来校进行座谈或者做报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同时学校也可把“网课”这一便捷的方式用在教师身上,让他们在教学之余观看有关“劳动教育”的视频,为自己日后劳动教学做储备。
二、因材施教,借助大数据制定符合实际的劳动教学目标
具象的劳动教学目标必不可少,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理,没有目标也不成体系。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知晓这个目标,最起码,知道本节课要教授什么。同时,作为教师,还要清楚本班学生的具体学情,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加以分析。当然,学生的劳动能力不同,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的难度也要不同,这是教师在劳动课程设计上所必须考虑的。此外,教师要为本学期设立一个大的教学目标,再细致到每月每周甚至是每日,教师都要为学生规划好学习进度,在此基础上,打破原有单一的劳动参与方式,按照目标要求循序渐进地完成目标任务。
以信息技术为指导的大数据分析能帮助教师找到学生的学习、身体、心理以及劳动方面的数据,根据手机软件能了解学生身体各项指标,如基础代谢、平均心率,日常消耗等,在大数据的分析下得出学生日常劳动时间、劳动消耗、劳动习惯,根据这些数据自动分析最后生成为表格,让教师以此为参考,按照身体素质和劳动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从而进行分类劳动指导。对劳动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和目标可以相对高一点;对学习进程较慢的学生则酌情为他们安排劳动任务,有助于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增强劳动成就感。此外,劳动过程不一定要依靠社会真实环境,学生不同的劳动能力决定劳动目标的不同,因此劳动形式也会不同。教师可以在线上线下同步设置劳动内容供学生选择学习,线下劳动以亲身参与体验为主,线上劳动则可有“真实生活环境打造的VR 体验”“3D 劳动过程的立体投影”“模拟的劳动流程”等,又或者通过图片认识劳动工具和农作物,让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都能找到符合自己的劳动学习方式。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认识、操作和实践,因而有效地优化了劳动课堂教学,节省了教师课堂演示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学生赢得了充足的动手操作时间,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到快乐。
三、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借助多媒体保证劳动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在任何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热情都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前提,也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决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深度,也能拓展课程内容的广度。从劳动课程核心素养方面设计的劳动课程,每一节劳动课程都有它独特的价值,需要以学生兴趣为支撑进行学习,才能获得预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很多事情都保持着好奇心,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可将劳动教育活动过程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开启思维,自发地走进更深层次的劳动活动中,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 工程背景下,手机已成为教师的新型教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但可以用手机直接调用教学课件、微课视频等资源,还可以通过投屏、传屏等功能,实时播放学生的活动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教学《整理书包》一课,就可以利用手机记录下全班学生活动的精彩瞬间并进行投屏,让同学们互相点评、学习。这样的展示方式,为快速整理好书包的同学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同时也发现一些共性问题。这种基于学生问题以及实时生成的教学互动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欲,课堂学习氛围浓郁、轻松,让教与学不再是一种负担和压力。
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巧妙合理地运用手机这一新型教具,既方便教师存储课件,增加储存空间,又能通过新颖的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营造出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纸塑花篮》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编花篮的要领,学生掌握折剪、穿编、粘贴等技术,并从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彩纸、剪刀、尺子和黏合剂。为使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和创作力,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手工制作花篮的过程,通过对纸塑花篮制作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制作花篮的方法和步骤,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一改传统课堂的讲授模式,教师通过录制微课来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录制一节《制作泡菜》劳动教育微课,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习制作泡菜的方法,并动手实践。这样的学习形式很好地解决了劳动教育课程中的两个难点:一是有些劳动技能的学习是需要特定场所的,比如同教室相比,在家更容易操作和完成泡菜的制作,而且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家长也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这样,学生和家长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泡菜制作任务。二是对于每周只有一节的劳动教育课来说,课下实践与课上解决疑难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是技术、艺术与学术的结合,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开展劳动课程的有效帮手。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借助VR提高劳动问题解决的时效性
劳动课程后的教学反馈体现了学生的劳动学习思考,对发现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一节课上学生在不停地提出问题,那就代表他们真正地思考并想获得答案,那么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便获得了初步成功。由此可见,学生只要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兴趣、获得答案,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劳动认知,帮助他们养成劳动习惯。
教师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可依靠信息技术建立真实的劳动环境。首先为学生抛出一个大的问题,让学生们分组去解答,寻找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证实结果。要想保证设置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学生们能够解决并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除此之外,当这些问题需要落实到实际的情境中时,教师把课堂中所有相关的劳动问题汇集在一起,从中挑选最具关键性和代表性的几个问题,把它们带到现实的体验中,激发学生探索劳动知识的欲望,解决大家普遍共有的劳动问题,帮助学生不断尝试去挖掘新的内容,让他们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这种现实的劳动体验便可依托互联网来设计,教师可先用3D 设计每一小组预想的劳动环境,在班级内的电脑上为学生讲解劳动环境的3D 设想,具体分析这样的劳动需要什么样的环境、需要做什么劳动并且可能要面对什么样的实际问题,把这些实际思考内化为学生的劳动环境思考。接着使用专业的VR 设备,将其连接到3D 电脑,学生戴上VR 体验眼镜就能身处刚刚讨论的劳动环境,从而自发性地进行劳动活动,把自己的劳动设想在虚拟环境中实施,有助于教、学、动三者的有机统一,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五、以互联网为支撑,建立统一高效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评价是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对反馈学生表现、促进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仅仅依托传统方式来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手段就会单一、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对于劳动课程教育来说,劳动课程评价是对于劳动教育的良好反馈,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对于教师自身的激励。每堂课授课完毕,劳动教育者都要去询问学生对于本堂课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对课堂进度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二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评价。这些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学期性评价、总结评价等,评价要公平透明,具体内容要发到家校联系平台上。比如讲授《垃圾分类》一课,可以借助问卷星、问卷调查投票小程序、钉钉、希沃课堂及班级优化大师等软件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等劳动素养进行科学的多元化评价;让学生运用希沃白板体验分类游戏环节,以激励性的评价机制打造游戏化的劳动评价课堂,这样既增加了评价的趣味性,同时也提升了劳动教育的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以培养劳动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劳动教学是大势所趋,也是日后多种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在此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挖掘不同形式的网络劳动资源,构建开放性的劳动演示平台,着眼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时刻牢记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课程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与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其具备良好的品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劳动教育者要以劳动课程核心素养的内容为指导,不断更新教学目标。秉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以及培养劳动精神的教学思路,在课程设置上,教师以实践性劳动课程为主,结合信息技术设计开放性、多元化、多层次的劳动课程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优质的学习体验。教师还要与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在劳动课程中遇到的难题,以便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设计更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