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与亚运的距离
——以亚运报道中地方党媒的若干尝试为例

2023-11-28张彧

传媒评论 2023年11期
关键词:首金分社杭州

文_张彧

《我们与亚运的距离》,这是浙报集团杭州分社在杭州亚运会倒计时30 天时做的一个新媒体产品标题。

站在此刻回望,当时畅想的距离,已经可以被量化。在丰收喜悦的背后,我们依然有成长的阵痛:在“数”与“云”扑面而来的今天,新媒体新技术扎堆的同题战场,让直面亚运赛场的地方党媒不可避免地面临相似的尴尬——大平台掌控流量渠道,头部商业新闻平台如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呈现渠道付费规模化、视频制作精品化;中央级媒体重拳出击,纷纷下沉到地方;自媒体则抓牢垂直市场,以各微博大V、微信大号等为代表的自媒体群体通过垂直类和分众化的传播模式,占有特定的受众市场,形成“圈层传播”。地方党媒在同一赛道上,如何找到自己的不可取代性?

从化零为整到化整为零

这次亚运会、亚残会的首金,都产生在富阳水上运动中心。这对于负责该项目的浙报集团杭州分社记者来说,既是机会,更是挑战,因为当天聚集在首金现场的,有200 多家中外媒体。如何在200 多家新闻媒体中写出不一样的首金报道?回顾亚运亚残运将近30天的赛事报道历程,我们放弃了以往“求全求大”的报道思路,强调细节的先人一步。

第一步是化零为整,用好自己与区县市“近水楼台”的关系,强调周密的事前采访。在汇总了大量提前采访的采编素材后,以高度的垂直化和扁平化,去建构首金报道中重点人物的画像,确立报道方向。

比如,在亚运会的首金采访现场,我们是第一个让邹佳琪对着镜头亮出双手的记者。之所以能观察到这样的细节,是因为前一天晚上我们在邹佳琪家里,从她爸爸的手上看到了这张布满了老茧的照片。那天,我们的记者落泪了。

于是,我们决定把报道的重心放在这双手背后的故事上。通过这双手,你看到的不仅仅是训练的不易,也有运动员的乐观、家人的理解。在邹佳琪的房间里,我们还看到了很多没有绣完的十字绣。作为一个十字绣重度爱好者,邹佳琪为了赛艇不得不放弃这一爱好。这种具体到一针一线的牺牲,才是立体真实的故事架构。《富春江边长大的她,拿下杭州亚运首金!》《土豆饼、酸菜鱼……妈妈说要给邹佳琪准备些“家里的味道”》等高流量高转发的首金稿件证明了“功夫在诗外”的做法具备其可行性。

谢毛三与儿子的拥抱

第二步是化整为零。在建构起大致的采访人物轮廓后,我们要求记者在现场观察并使用大量细节,去丰满人物的性格,跳出“强者、冠军”的光环,将报道重点瞄准窄向的温暖点,全力打造精品输出。比如亚残运会的首金得主谢毛三,是个慢热型采访对象。直到我们抓到了她与儿子相处的瞬间,和此时她眼眶里的热泪。一个母亲与儿子陪伴的话题,打开了她的心门,也让浙江日报上《谢毛三的三次哽咽》一稿有了更生活更真实的说服力。正是这样具有高识别度的细节处理,踩准了“网感”节奏。谢毛三第二天还特意过来感谢:“谢谢,你们是唯一写进我心坎里去的记者。”

笔者始终认为,好的内容,好的故事,会有生存和繁荣的空间。要在手机屏上感动别人,首先要在细节处感动自己,从而在碎片化时代留下独特的精神烙印。

从独家速度到国际温度

作为今年对外展示国际形象的最佳窗口之一,亚运会首先是国际社会对发展中中国再认识的平台,其次才是其作为运动会的竞技属性。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相较于宏大叙事来讲,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有效主体,往往是具体的人和事。我们经常会回答这样的命题:“亚运究竟留下了什么”,在笔者看来,那些能让人“念念不忘”的互动与故事,才会“必有回响”。

我们有一张照片,照片里有个比着花手的“显眼包”,是浙报集团杭州分社记者刘俏言。和她站在一起的,是泰国“跆拳道女神”巴尼巴的亲友团。很多人可能还记得这个故事:巴尼巴的家人飞来杭州观赛却没买到亚运门票,临安市民全城接力,自发让出门票,帮助一家人圆梦。

对于这个泰国的全民“跆拳道女神”,我们事前就想约专访。但在混采区试图叫住巴尼巴时,她没有停下脚步。直到中午,分社记者才在场馆外找到了巴尼巴的家人。他们一行12人统一穿着蓝色衣服,背后印着巴尼巴的卡通形象漫画,并通过手机里的翻译软件告诉我们需要帮助。

这时候,距离金牌赛开打已不足1 个小时。我们立刻发动本地力量,把巴尼巴家人需要门票的消息传出,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愿意转出门票的热心市民。幸好,杭州是一座暖城,求助信息发出后,迅速得到了反馈,并在开赛前一刻全部凑齐。比赛到了后程,分社记者几乎一直在看他们分享每一次陪伴巴尼巴比赛留下的照片,讲述这个运动员家庭的故事,那天她是离这家人最近的记者。之后,我们还与临安方面合作,让她们一家人在中秋时一起去爬山,将这一系列独家报道,真正地从流量变成了“留量”。

浙报集团杭州分社记者刘俏言与泰国跆拳道冠军家人合影

2023 年9 月27 日至29 日,先后有十余家泰国媒体纷纷转载跟进这则潮新闻的报道《泰国“跆拳道女神”亲友团飞来观赛却没买到亚运门票?杭州市民:安排!》,他们说这11张门票是给巴尼巴的特别礼物,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其中杭州分社记者拍摄的巴尼巴赛后和亲友团团聚的视频,也被泰国总理府公共关系部门的脸书账号转发,让这则温暖的故事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从看见到看不见

北京奥运会、冬奥会、成都大运会……从数个国际大赛的宣传报道中我们发现,最能激发读者认知的往往是大众生活场景中产生的共情。

和其他媒体的侧重点不同,杭州分社因其天然的地方党媒属性,报道重点有很多在赛场之外,与城市侧的“点滴改变”不期而遇。从传播效果来看,亚运、亚残运期间,杭州分社流量最高的几篇稿件大多来自城市侧,来自对每一位普通人的致敬。比如《无声交棒——今天起,杭城共燃,点亮每个人心中的亚运火炬》,潮新闻端内有效点击量超10万;《杭州亚运会481次颁奖仪式的背后:台上一分钟》,全网传播量超150万……融媒时代的亚运报道,如果没有优质高效的传播理念配合,仍是“网感”不足的传统新闻。

开幕式当晚,杭州分社的灯亮了一个通宵,因为我们有17位同事分成10 个点位,记录开幕式时那些狂欢的人群,和默默守护这座城市运转的人们,之后大家一起打造了一个双屏叙事的融媒体视频产品《看见VS看不见》。我们用左右双屏同时播放的剪辑手法,进行同一时空的平行叙事,记录笑脸与激情,也记录平凡与守护。如果不走近这些人,你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有街边小巷的网红葱包烩老板,给自己定下了2000 个葱包烩的小目标;有老外志愿者的中文说得比我们还好;有一个小店的老板娘发动自己店里所有的伙计,练了整整半年口语,他们能把杭州菜都翻译成英文。

全媒体时代,快速引发情感共鸣是拉近传播者与用户心理距离的捷径。用镜头捕捉动人瞬间,用文字记录时代细节,避免空洞平淡的描述,以具体场景为切入点导入,才能唤起用户的情感认同,实现深入浅出的传播效果。

开幕式当天,我们跟随一位外卖小哥去送餐。敲开门的时候,客户一家正在看开幕式电子烟花。外卖小哥退出来后在楼梯间站了好一会儿,拿出手机给自己儿子打了个电话:“这个寒假爸爸带你来杭州,好吗?”我们用镜头记录了这真实而感人的30秒。

第二天,看到视频的他打来感谢电话,说儿子很高兴,因为看到爸爸和亚运一起出现在手机里了。那一刻的满足,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受。亚运报道真正的成功,从来不在点击量的多少,而在于你的镜头里,是否关注过赛场之外的情感需求。关注普通人,让他们进入媒体的叙事视野,是媒体公共性的价值追求。

事实证明,受众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没有变,地方党媒的社会功能没有变。要转变的,是观念和思路。如何在后亚运时代,扬长弃短,校准更精确的发力方向,寻找到自己的不可取代性,将成为融媒改革下半场的必答题。

猜你喜欢

首金分社杭州
杭州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赞武大靖获平昌冬奥会首金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中国首金更含“金”?
新华社青年团分社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