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富:守护蓝色国土的卫士
2023-11-28本刊综合
本刊综合
人物简介:
朱英富,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总设计师。
想当船长的造船人
1941年,朱英富出生于上海。从小看着黄浦江上的船只,他梦想着长大后成为一名船长,至少也是一名水手。
为了实现搏击海浪的梦想,朱英富刻苦用功地学习。他在家中排行老大,下有五个弟妹,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作为长子,他不仅要刻苦学习,为自己搏一个光明的前程,还要照顾好年幼的弟妹。
读完高中后,父母已经为他联系好了做钳工学徒的事宜,以尽快贴补家用。但朱英富坚持要考学,父母商量后决定让他报考本地的大学,因为赴外地求学的路费又将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于是,朱英富放弃了到大连学习船舶驾驶的机会,填报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就这样,朱英富没能成为船长或水手,也没有成为钳工,而是成了一名造船人,与船舶设计结缘一生。
1966年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研究生毕业后,朱英富从技术员做起,一步步深耕在舰船设计领域。
1982年至1984年,朱英富在美国做访问学者,从事船舶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谈到当年有没有想过定居国外,朱英富坦言:如果从物质生活和做学问的环境来衡量,当时中西方的确有一定差距,然而要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唯有回到祖国才能实现一名设计师研制中国舰船的梦想。
1990年,朱英富第一次担任总设计师,那是一艘出口泰国的护卫舰。回忆这段经历时,朱英富说 :“实际上是边学习边做,好多老同志做我的副手,我也一直向他们学习。”
研制“中华神盾”
1996年,朱英富第二次担任总设计师,主持我国第三代两型驱逐舰的研制工作。该新型舰装备复杂,技术起点高,研制难度很大。面对困难,朱英富毫不退缩。历经10年努力,新一代驱逐舰达到了世界同类水面舰艇先进水平,被誉为“中华神盾”。
将“烂尾楼”改造成航空母舰
有了护卫舰、驱逐舰的研制经验,朱英富一直有个心愿,那就是亲手设计建造中国自己的航空母舰。2004年,他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当时,中央决定利用废弃的苏联航空母舰“瓦良格”号的船体进行续建,建造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然而,梦想和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朱英富第一次看到“瓦良格”号的印象是这样的:“全身铁锈的‘瓦良格号被拖到大连时,几乎就是个空壳子,就像是一栋‘烂尾楼。”
改建“瓦良格”号这样一个半成品,和重新建造一艘航空母舰没什么两样,甚至更复杂,朱英富刚开始时也不知道怎么办。没有设计图样,没有规范,没有经验。
怎么办?朱英富总结经验,提出“完全按照新船研制的流程,从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一段一段地走全过程”。正是这个关键决策,为之后的中国国产航空母舰的设计建造建立了完整的流程规范。
航空母舰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船只。原本由大型军用机场才能容纳的数十架战机,挤在一个只有300多米长的狭小空间内,还需要确保正常起降和作业。成千上万的电子设备和作战系统要一起运作,确保这个“巨无霸”良性运转、高速航行。除此之外,还要设计一座巨型弹药库、一座巨型燃油库……
从2004年与“瓦良格”号的第一次见面,到201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正式服役,8年时间,朱英富和团队成员“将一座‘烂尾楼建成了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航空母舰”!自此,中国海军进入航母时代。
做事情你要有兴趣,就会做好。如果你觉得很枯燥,很烦,那肯定做不好。所以,我们平时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基础知识,要有广泛的兴趣。像我们搞造船,搞工程的,兴趣要浓厚一点,知识面拓展了以后,关键时候就有用了。有人说我善于学习,其实,我就是喜歡去学习,看到有兴趣的就去学。我这个人有好奇心,看见新东西就好奇,就要去问问是什么东西。
——朱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