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微课程知识库建设策略

2023-11-28王燕荣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知识库课程内容馆员

王燕荣

(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

1 微课程知识库

微课程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教授于2008 年正式提出[1]。 在我国,微课一词源于2010年11 月佛山市教育局启动的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活动[2]。 笔者将微课程理解为: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制作的、时长在10 分钟以内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知识单元短视频课程。 微课程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课程视频录像,也不同于MOOC 性质的开放式课堂教学课程,具有课程主题明确、课程容量小、制作方式灵活、传播平台广等特点。 公共图书馆将微课程引入数字素养服务中,能有效增强社会公众的黏性,推动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的开展。

微课程知识库是公共图书馆以社会教育为目的专门设计的专业、系统、适于长期保存的教学视频资源的集合数据库,由一个个主题鲜明、内容粒度小、播放时间短的案例视频构成。 虽然微课程知识库汇集了多堂微课程资源,但并不是教学素材的简单堆砌[3]。 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微课程知识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课程视频制作,还包括知识库数据的管理和服务建设,具体来讲,分为三层含义:一是微课程建设,二是微课程平台选择,三是微课程知识库组织管理。

2 微课程建设

2.1 微课程内容建设

2.1.1 课程选题。 课程选题是否明确直接影响用户的参与兴趣,公共图书馆应根据用户实际需求选取实用性强的微问题。 一般来讲,公共图书馆在课程选题方面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定位明确。 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微课程知识库的过程中应以揭示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用户为初衷,始终围绕用户资源需求与服务需求这根主线,以解决用户实际使用问题为教学内容。 微课程知识库不是“大而全”的公共服务型平台,而是“小而精”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二是分层推进、逐步完善。 知识库建设是一个分层推进、逐步完善的体系化过程。因此,公共图书馆既要把握微课程小、专、精的建设方向,又要注重课程体系与教学规划,明确课程选题间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有步骤地完成自有课程知识库建设。 三是时效性。 公共图书馆应根据用户的浏览特点,引入社会热点话题,在图书馆讲授的基础上穿插大量生动的具体案例,将热点与图书馆的资源、人、事等巧妙地结合起来,提升课程的关注度与影响力。

2.1.2 课程内容设计。 面向公众的数字素养教学必须重视教学设计,课程主题、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视频制作形式都直接影响微课程的实际效果,笔者结合培训实践经验,提出了图书馆微课程内容设计模式。 从图1 可以看出,公众数字素养培训要求授课馆员具备课程管理能力,能够合理选择、布置、跟踪每个教学环节,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 此外,授课馆员还要考量、分析不同用户群体对资源与服务的需求差别,针对性地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过程。 课程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内容:面向入馆新用户的指南类、图书馆使用常见问题类、面向科研群体的信息素养和资源使用类、针对不同专业学科的课程定制类、面向社会公众的“泛化”教育类、面向家长的教育资源搜寻类、面向老年群体的设备操作类等。

图1 图书馆微课程内容设计模式

2.1.3 教学师资。 目前,仅有部分公共图书馆开展了微课程数字素养培训服务,课程更新与维护多由馆员兼职开展,严重制约了视频课程的专业程度、技术水平。 高质量的微课程在短视频内容制作及拍摄技巧、后期制作等方面有严格要求。 以一堂微课程制作为例:在课程准备阶段,授课馆员需要编制简明扼要的教学大纲、搜集教学素材、编写视频脚本等,并注意资源的“合理使用”即版权保护规则;与视频制作团队沟通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确定初步拍摄方案,并合理安排教学拍摄和视频制作时间。 在课程录制阶段,授课馆员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字编辑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短时间内将课程主旨讲清楚,面对摄像头收放自如。 在视频制作团队完成后期制作后,授课馆员还要负责内容审核。 在课程发布后,授课馆员要在评论区负责答疑与留言回复。 教学师资贯穿微课程制作与发布维护的全流程,公共图书馆需要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工作,组建专业团队,发挥各自优势。 因此,公共图书馆可在全馆范围内征集主讲人及助教人员,逐步建立授课馆员团队及相应的管理、协调机制,力争让视频培训内容覆盖全部资源和服务。 授课馆员团队包括学科专家、主讲教师,其要把关课程内容质量。制作团队要依据相关摄制标准进行拍摄制作和后期编辑,根据专家学者的意见对视频内容进行修改调整,补充视频素材。

2.2 微课程制作

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与编辑技术是制约微课程质量的主要因素[4]。 因此,公共图书馆要保障微课程视频内容质量与传播效果,就要组建一支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摄制队伍,拥有专业的录制设备,重视动画、特效、图层多元素交叠等后期制作工作。 专业化的视频制作主要有动画定制、实景短片、摄影录制、电脑屏幕录制、讲座录制等方式,其制作大致包括以下流程:一是授课馆员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初步设计,完成脚本,评估视频预期效果。 二是摄制团队知悉课程内容,提出拍摄方案。 三是视频录制,确保录制质量。 四是视频素材制作与后期加工,搜集教学过程中穿插的动画、图片、实操录屏、flash 等,对拍摄素材进行剪辑,核对视频配音、字幕、音效、特效等,使视频具备一定的艺术效果。

主讲人一人讲解的单调方式会降低微课程的生动性,在素材整理和媒体制作环节,工作人员可依据授课内容采取多种风格剪辑视频,以保障视频的呈现效果。 例如,“国图公开课:馆员课堂”专栏中的微课程是通过讲座录制、电脑操作录屏、实拍短片三种方式混合制作而成[5]。

3 微课程平台的选择

图书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既是高度开放化的平台,也是短视频的主要传播途径,公共图书馆在这两个平台投放微课程既能方便用户获取课程内容,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也与图书馆网络培训主旨相吻合。

3.1 图书馆网站

公共图书馆可把微课程知识库嵌入图书馆网站,设置专题专栏,以入馆服务、图书馆资源使用、特色服务为主要授课内容,依托短视频形式开展用户数字素养培训,并提供评论答疑互动功能。 图书馆网站的优势是易于存储和集中管理视频元数据,便于开展数据知识挖掘和组织管理。 在MOOC 浪潮下,国家图书馆率先推出国图公开课平台,围绕课程发布和展示、用户交流和互动、馆藏资料整合揭示三大核心内容,提供课程模块、交流模块、测评中心、学习中心、系统管理模块五大功能[6]。 这一平台兼容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便于微课程的传播。 目前,国家图书馆已在国图公开课平台设立“馆员课程”专栏。

3.2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是当下主流的社交媒体平台,其受众广、准入门槛低、资源获取便捷、传播速度快,符合微课程时间碎片化的场景要求,尤其是视频号功能无缝衔接微课程,是推广、宣传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有效途径。 目前,公共图书馆在微课程服务创新方面的实践主要集中在阅读推广和宣传推广两个方面[7,8],在数字素养教育方面的实践较少。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多数公共图书馆于2021 年在微信视频号平台相继开展了视频服务,但受限于视频号平台的非分类展示功能,导致所有视频都混杂在一起,没有分类、主题,不支持关键词搜索,查找所需课程只能逐条翻阅,用户体验较差。 因此,公共图书馆可设置专栏,创建特色鲜明的品牌栏目,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功能推广微课程,以区别图书馆推送的其他视频[9]。

4 微课程知识库组织管理

4.1 微课程加工

在微课程知识库建设中,是否具备统一的标准规范将直接影响微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及在各媒体平台的应用推广。 如果缺乏统一的元数据编目标准和技术标准,平台管理和后期维护就将难以开展,甚至直接影响课程发布,因此,公共图书馆需要构建一套完备的视频资源标准规范体系,以管理微课程知识库。 微课程加工主要包括以下流程:首先,在微课程视频制作完成后,公共图书馆应按照《国家图书馆MOOC 元数据著录标准》,依据课程内容、学科、主题等类别对短视频进行加工、整理、分类[10],并及时整合到微课程知识库培训专栏的相关栏目下,以避免视频分散、管理难度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添加关键词标签时,公共图书馆应在传统知识组织方法上稍做修改,从用户角度重现问题情境,以问题指向型关键词添加标签,形成某一主题的系列视频集,方便用户快速定位到目标案例。 其次,关于视频转码和播放参数的配置,公共图书馆可参考《国家图书馆精品讲坛视频资源的基本技术参数》的相关规定[11],即因视频资源的应用目的不同,视频分为保存级和服务级两个级别。 保存级视频用于资源的长期保存,以备后期的压缩转换和数据提取,一般是MPG/M2P/AVI 格式,具体参数为:高清编码格式采用MPEG-2 编码,固定码率为25Mb/s 左右(标清为7.5Mb/s 左右),码率浮动不超过10%,分辨率设定为1920∗1080(标清为720∗576),比例为16:9(标清为4:3),视频帧率为25 帧/s。 服务级视频主要用于数据发布、普通硬盘存储等,一般是MP4 格式,具体参数为:高清采用H.264 编码,固定码率不高于2Mb/s(标清不低于1. 5Mb/s),分辨率不低于1280∗720(标清为720∗576),比例为16:9(标清为4:3),视频帧率为25 帧/s。和规范标注等[12]。

4.2 微课程后期维护

此外,为保证微视频知识库的时效性及长效性,公共图书馆要注重通用性,选取较普遍的资源元素微课程的完整工作流程包含视频拍摄制作、数据加工组织、平台发布管理、后期维护等环节,根据服务模式分为制作、应用、存储三个阶段,各阶段间的相互关系如图2 所示。

图2 微课程知识库系统流程图

公共图书馆可利用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发布微课程,构建微课程知识库,以实现微课程制作、应用、存储一体化。 微课程时长短、容量小,与微信公众号发布灵活、使用方便、易存储、易传播的特点相匹配,用户仅需关注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即可通过几分钟的短视频,获取该馆的使用方法。 结合微信与短视频两大热点趋势,图书馆数字素养培训有望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为有效解决微信视频分散、不易管理等问题,公共图书馆可在网站开辟同名专栏,发布和保存微课程。 因此,公共图书馆可通过“图书馆网站(存储)+微信公众号(访问)”模式,对所有微课程进行分类存储,同步推送。 技术馆员负责两个平台的栏目维护、功能更新、备份存储等具体操作工作。 授课馆员负责回复用户留言,通过用户评价和反馈获取微课程建设和服务方面的建议,从而更好地掌握用户的培训需求。 此外,公共图书馆应设置平台分类浏览和关键词检索等功能,以便于用户快速定位相关视频;在微课程播放页面设置“点赞”“分享”功能按钮,以便于工作人员对后台播放量、点赞量、分享量进行统计。

5 微课程知识库建设策略

5.1 提高对微课程的重视程度

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一直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用户培训工作没有被纳入图书馆应尽的义务和工作职责,信息素养教育处于可做可不做的模糊状态[13]。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培训方式,尚未引起图书馆的足够重视。 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和管理、评价体系,导致公共图书馆开展微课程工作缺乏相应的规范、经费、人力和运营协调机制。 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广开思路,积极申报当地基金或专项,边服务边建设,通过正向激励的方式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

5.2 丰富微课程资源

目前,公共图书馆针对公众的培训课程较少。微课程知识库内容匮乏、更新速度较慢,教学资源相对陈旧,严重影响了用户的学习积极性,使微课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大力度做好微课程资源建设。 笔者建议,公共图书馆应从优化课程选题入手,改变传统的教学输出方式,充分激发用户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5.3 组建专业的微课程团队

微课程是推介公共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主要课程之一,目前图书馆微课程工作缺乏专门负责的馆员,导致知识库建设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公共图书馆应从全馆范围内征集、选拔相关专业人才组建微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如学科馆员、文献检索课教学馆员、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馆员、多媒体制作人员(负责视频录制与编辑、动画制作、内容编辑等)、计算机技术人员(负责课程发布与功能维护)、美术设计人员(负责课程艺术效果设计)等,构建团队工作协调机制和管理机制,打通微课程制作与发布的全流程。 专业的微课程团队既能有效破解公共图书馆微课程资源不足、工作开展不顺利的不利局面,也能不断提高馆员团队授课的专业化水平。

5.4 构建知识库支持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服务除要强调课程建设外,还要关注受众需求,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 为方便用户查找,公共图书馆可把微课程知识库以专栏形式嵌入网络平台,对每堂微课程进行组织编目,添加关键词标签。 在添加标签时,公共图书馆应调整传统的知识组织方法,通过关键词和主题词对微课程进行重新分类,方便用户在浏览专栏时准确查找或检索相关咨询问题的微课程。 此外,公共图书馆应设立讨论区,方便授课馆员与用户互动交流,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

5.5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个人用户享有微课程非独占的、不可转让的许可进入和使用权,用户从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下载、复制的微课程内容仅能用于学术研究。 微课程用户数量庞大,如何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是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6 结语

公共图书馆利用微课程宣传推广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但目前公共图书馆微课程知识库建设还处于萌芽阶段,公共图书馆还不是数字素养服务的主阵地。 因此,公共图书馆要明确服务战略规划,加强微课程资源建设,真正成为社会公众的数字素养导师、知识培训者。

猜你喜欢

知识库课程内容馆员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基于TRIZ与知识库的创新模型构建及在注塑机设计中的应用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维护知识库的建立和应用
基于Drupal发布学者知识库关联数据的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