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
2023-11-28田影
田影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青少年犯罪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使得中小学阶段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良好的法治教育可以在青少年阶段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法治观,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特征及法治教育现状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新趋势
首先,青少年犯罪的趋势是犯罪年龄低龄化。依据我国《刑法修正案(十一)》,现行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已附条件下调至12岁,原因在于受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影响,现代青少年的发育速度提前了2~3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化的态势。
其次,是犯罪手段的成熟化和智慧化。一方面,由于青少年的“早熟”,犯罪手段随之成熟和智慧化。另一方面,随着知识和网络信息的便捷获取,非突发型犯罪、团体型犯罪和智力型犯罪开始增多。
再次,学校内的犯罪比例也在上升,主要是因为学校环境容易激发青少年的模仿行为和群体效应,导致冲动暴力犯罪增多。
最后,网络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更为紧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统计的数据,盗窃、故意伤害和抢劫是未成年人的主要犯罪类型,网络游戏和涉赌性质的App等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
(二)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不足
首先,法治教育课程设置仍不完善。虽然政策上已经明确要求全面开设法治教育课程,但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还没有将法治教育纳入常规课程。其次,教育方式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实际相结合的情境教学。许多学校过于依赖课本,缺乏对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参观法院等实践活动的机会,导致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最后,教师队伍的法治教育意识和能力不足。教师缺乏法治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进行有效的教学,影响了法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关键
(一)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定义与内容
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核心在于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习惯,提升法律意识和素养。《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要有明显提升,不断成长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堪当实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有生力量。”
在教学中,学生需深入学习宪法、刑法、民法等基础知识,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理解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通过刑法案例分析,学生可明确认识到违法的后果,从而敬畏法律,遵守社会秩序;民法的学习则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维护自身权益。
此外,法治教育还要着重提升学生的法律实践技能,如寻求法律援助、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权益等,以便在遇到法律纠纷时,能够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二)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作用
1.塑造法律意识与法治理念
法治教育的首要使命是塑造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及法治理念。通过全面的法治教育,学生能够领悟法律的权威性与必要性,意识到守法的关键性,深度认识法律在保障社会秩序与个人权益中的主要角色,形成尊重法律、守法的优良习惯。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接受过法治教育的学生在法律认知、自觉遵法以及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方面显著超越未接受过法治教育的学生。这一研究充分展示了法治教育在塑造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上的核心作用。
2.提升法律知识与素养
通过法治教育,中小学生可以全方位地、系统地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领悟法律语言和法律规则,增强解读法律条款和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而言,增强法律知识和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学生通过掌握刑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犯罪的严重后果,从而在行为决策上更倾向于合法、合规的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民法等法律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权利,知道如何在遭受侵害时用法律武器保护自我,避免成为犯罪的受害者。
3.培养良好道德品格与社会责任感
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之一是通过法律的学习与实践,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和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学生将接触许多与道德、伦理紧密相关的主题,如公正、公平、诚信、尊重他人权利等。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元素,也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道德品格。此外,法治教育也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塑造。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影响自身,也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时,他们就更可能做出正面、有利于社会的选择。
4.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
法治教育还致力于增强中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面对真实的法律问题,让他们学习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和技巧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法治教育也教导学生在面对危险和侵害时,如何利用法律工具自我保护。一方面,这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防止他们成为犯罪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他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法律问题时,能更冷静、理智地做出决策。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而言,这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三、提升法治教育质量策略
(一)实现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效融合
对青少年而言,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不应只是单纯的知识教授,更重要的是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形成正向的价值观。为实现此目标,学校需要构建高效的教育模式,让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课程中自然地交融,而非孤立的教学单元。具体策略是将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例如,在历史课程中,学生可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变化,深入讨论法律与道德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在地理课程中,通过学习环境保护法规,学生可以理解用法律手段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道德义务。
不仅如此,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让他们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然接触到法治和道德的内容。可以实施以“法律与生活”为主题的项目,让学生从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如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研究相关法律规定,提出防范策略,甚至创作小剧本,模拟法庭审理过程,使法律知识和道德原则深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二)整合心理辅导至课程设计
在青少年犯罪的预防过程中,除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重要外,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学生在应对生活压力、学业挑战和人际关系问题时,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引导,可能导致他们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学校应在课程设计中充分重视并整合心理辅导的元素,并主动提供相关的服务。
此外,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系列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定期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讲座,开设心理剧工作坊,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设立心理咨询室,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为学生解答心理困惑,提供一个安全的、无压力的咨询空间。
(三)联动家庭与社会共建教育环境
家庭和社会环境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学校教育如何下功夫,若未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积极支持和配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标便难以实现。因此,学校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共同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首先,学校可以建立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机制,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介绍学校的教育理念、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其次,學校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或培训活动,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让他们了解青少年的发展需求,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最后,学校可以主动参与社区活动,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如社区服务、环保项目、艺术表演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接触社会,同时让社会更了解学校和学生,形成积极的互动。
学校还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展示其教育成果。例如,让社会了解学生的优秀表现,提升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同时塑造一种积极的青少年形象。
(四)强化网络安全教育与监督
首先,学校应将网络安全和法治教育融入课程系统。这种教育不仅涵盖对网络犯罪的警示和风险防范,更包括对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的认知。例如,青少年应明白,随意侵犯他人的网络隐私,上传、下载不合法的网络内容,都可能违反法律。同时,需要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如何防范网络欺诈等。此外,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使青少年理解网络道德的重要性,领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在网络环境中的意义。这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能保护青少年在网络世界的安全,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法治意识,预防犯罪行为的产生。
其次,学校需要强化网络环境的监管。一方面需要技术保障。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网络过滤软件,对学生的上网行为实施限制和监控,阻止他们访问不良网站,禁止他们参与非法网络行为。同时,强化对网络行为的教育管理,让学生认识到网络行为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自我约束上网行为。
再次,学校需要建立网络举报机制。对于网络欺诈、网络欺凌、不良信息传播等问题,学校应设立专门的网络举报平台,鼓励并引导学生在发现这些问题时,及时进行举报。同时,学校需要对举报信息进行认真处理,并保护举报者,确保他们不会因为举报受到伤害。
最后,学校应定期组织网络法治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可以通过讲座、竞赛、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展开,让青少年更直观地了解网络法律,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提高他们对网络犯罪的抵制能力。
(作者单位:吉林省监狱管理局监狱工作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