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读《中国方案: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100个故事》
2023-11-28黄泳
黄泳
近读武汉大学韩晗编著的《中国方案: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100个故事》(下文简称《中国方案》),令人惊喜。长期以来,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领域里的“小字辈”,其历史价值未被足够重视,因此工业遗产的命运也多在“拆”与“保”之间徘徊。这当中隐含的悖论是:无论是灰飞烟灭的“拆”,或是万无一失的“保”,都不符合社会对工业遗产的期待。基于“保护更新”的再利用显然是工业遗产独一无二的宿命。
在惯常的成见中,我们常认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起步迟、成果少,与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但《中国方案》通过对几百个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成功项目的深入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我国代表性工业遗产保护更新项目数量庞大,体系完备,部分项目已经具有世界性的标杆意义,这些故事必须要被讲述,而且应当得到积极的正面的讲述。
该书突破了以往的遗产学研究视角,将我国目前工业遗产再利用路径分为文化创新、场景再造、社区参与和城市更新四个主要路径,并指出这四大路径之于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实际价值,具有开创性的学术意义。近年来,我国城市更新进入到一个存量时代的攻坚期,如何处理这些工业遗产,并提升其再利用绩效,显然不只是遗产研究领域的课题,而是政产学研各界应当着力思考的时代之问。
北京冬奥会“火”了首钢园里的“滑雪大跳台”,成为新北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我国工业遗产分布于全国各地甚至许多“三线”工业遗产隐身于密林峡谷、荒野戈壁之中,改造大都市的工业遗产相对容易,而对那些地处偏远的工业遗产则尤其需要重视,它们的有效再利用事关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与环境保护等多重大局。《中国方案》集中研究了一批这样的项目,如云南沙溪白族书局、湖北宜昌“809”小镇与广西漓江“糖舍”等。上述工业遗产通过积极有效的再设计,成为当地乃至全国较有影响力与吸引力的文旅项目,这也是《中国方案》值得称道的一個方面。
当然,我国工业遗产很多处于城市中心,形成了“先厂后城”的格局,也是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之难的一点。就此,《中国方案》提出了“社区参与”路径,指出工业遗产再利用应当针对社区居民需求,以公共文化商业空间为目标,实现空间的积极有效转换。并以湖北黄石胜利社区、上海四平路“NICE2035”街区等为代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分析其得失,这之于今后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而言,显然自有其积极的指导价值。
上述两点,可以看作是《中国方案》较为重要的意义。编者通过一部案例集,努力讲好了中国工业遗产故事。就数量而言,100个故事当然不算少了,但就我国工业遗产的数量与国土面积而言,100个故事当然只是一个起点,无论是对于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实践还是工业遗产研究,我都对未来充满期待。
(《中国方案: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100个故事》,韩晗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