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桥村绘就乡村“好丰景”

2023-11-28任日莹

杭州 2023年18期
关键词:祥林双桥甲鱼

文 |任日莹

20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引领着杭州乡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今天,当我们实地走进一些杭州的“明星村”,目之所及是多元的产业,是宜居的生态,是美好的生活,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希望田野。

传承“精神”探索精品乡村新路径

临平区运河街道双桥村,南临京杭大运河,地处平原旷野,是杭嘉湖平原地貌的典型村落。

盛夏,微风轻拂,村里的千亩水稻田呈现一片碧绿。游客们在这个季节走进村庄,学插秧、做板糕,钓小龙虾、喝咖啡,一片欢声笑语。三四层楼高的乡村别墅宽敞明亮,农家庭院内各色花草苗木,是这里随处可见的景致。“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来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老百姓的生活更是日渐富足。”村民们纷纷感叹,今时的双桥村早已不同往日。

20 世纪70 年代,这里还不叫“双桥村”。当时的余杭县博陆公社长征大队支书季天根以培育“一级粮种”为突破口,提炼“八字诀”精耕细作法,带领全村平整田地、搬移横埂、改用良种,使粮食平均年亩产从不到900 斤提升到1600 斤。他们建立了一支专门搞农业研究的队伍,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大队里的农科队,实现通过科技种粮“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这种创新的精神获得诸多嘉奖和荣誉,也延伸出远近闻名的“长征大队精神”。

村民在制作甲鱼脸谱

时代巨变,精神永传。十几年来,“长征大队精神”一直引领着双桥村不断砥砺前行。

早年的双桥村也曾被甲鱼塘淤泥厚气味重、村容村貌落后等问题困扰,有众多亟待整治提升的地方。2003 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动,深刻改变了千万村庄。双桥村,就是其中之一。

2010 年,沈锋成为双桥村党委书记。这十几年,他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我们抢抓‘千万工程’机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农村路,带头开展土地整治,改造千亩良田,并通过科学种植油菜、水稻等作物,实现村集体稳产增收。”沈锋说,双桥村走过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如今的双桥村,通过引进自动插秧机、无人施肥机等数字农业新技术,带领乡村农业跨上新的台阶;围绕着千亩成方的良田,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引入稻种新品,实现单季亩产1879 斤;先后被评为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021 杭州市未来乡村创建试点等。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起步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走过“千村精品、万村美丽”阶段,迈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新阶段。在乡村蜕变中,感受和美共富未来。“一切只是开始。带领村民走向共富路并非一朝一夕,村干部们还有更多可为之事。”沈锋说。

职业经理人激活未来“乡村理想”

从名不见经传到颇有些名气,双桥村的成功,“乡村CEO”郑巧飞绝对功不可没。

当年,双桥村开启美丽乡村建设,环境逐渐改善,甚至成为附近区域最美的村落。然而,村集体收入却一直上不去。村里尝试做过几个文旅项目,效果并不理想。2019 年,郑巧飞从临平区公开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活动的400 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聘为双桥村职业经理人。

大半年时间里,郑巧飞到村民家里串门,深入了解农村生活习俗、农民精神需求,从一开始的不适应、不理解,到后期的豁然开朗。“只有真正读懂双桥村,才能更好地建设它。”郑巧飞说,双桥村的优势在于上千亩、连成片的田野,在这里,田野就是舞台、就是资源。当深入田间地头,她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念。

在村民看来,一块寻常的稻田、一片自然的油菜花地、一只普通的甲鱼,在郑巧飞眼里,都是农文旅的优质资源。一个关于长征大队的老故事,亦彰显着“薪火双桥”的精神基因。后期,通过郑巧飞系统性地策划,双桥村推出了“春天千亩油菜踏青季”“夏天乡村插秧体验季”“秋天新长征稻谷嘉年华”“冬天双桥甲鱼迎福季”等,再配合乡村文创、农耕体验、乡村土特产展销等,双桥村在网络上的热度一发不可收拾。

村里还流传着郑巧飞帮助养殖大户沈祥林“钓小龙虾”的故事。1999 年,沈祥林开始养甲鱼,生意一直做得不错,也没想过一些新的生意法子。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沈祥林认为稻田在不同季节应有不同用处,便萌生了夏季钓小龙虾的想法。一来二去,生意也慢慢做起来了。“有一次,郑巧飞到我的养殖基地调研,还给了我一份营销方案,当时我并没在意,就答应按照她的想法随便做做。”结果那年的“五一节”,基地一下子涌进300 多个前来垂钓的游客,沈祥林开心得不得了。

后来,沈祥林的甲鱼养殖产业不断创新升级,不仅有集科普、展示和研学等功能为一体的甲鱼展示馆,还推出各式各样的伴手礼。“稻虾共生”的种养模式不仅培育出“杭州龙虾王”,也让养殖产业摇身变成乡村旅游项目。

“真好啊!关键是我们农民增收了!”双桥村村民姚其英兴高采烈地说。整个双桥村被盘活了,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络绎不绝。多的一个月能达到2 万人次,创收20 多万元。村民们见有那么多外地人到来,纷纷群起响应,在屋前路边摆起“共富集市”,趁着活动赚上一笔。姚其英,也是其中之一。

“从一开始的不被理解,到现在村民踊跃提出创业想法,这种转变正是我们想要的。看着产业业态愈加丰富,集体经济稳步增收,我很有成就感。”郑巧飞说。

来自双桥村的“杭州龙虾王”

游客在体验小龙虾垂钓项目

在外界看来,双桥村这几年的发展颇具时代意义。它不只是一份多达几百页的调研报告和策划内容,更是创新理念的探索尝试。

开发新业态解锁共富“流量密码”

乡村产业根植于乡村,承载乡村价值。事实证明,不仅要帮农民卖出农产品,更要丰盈产业生态、实现自我造血,这才是乡村振兴的长久之计。

今年,双桥村迎来了不少新业态。向北咖啡馆就是其中之一。老板蒋文武带着对乡村的热爱到此创业,在他看来这里景色宜人,有远离城市繁忙的悠然自得。将咖啡逐渐延伸至田野乡村,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被搬到了小河边、山脚下,成为新的乡村体验。“咖啡+景区,咖啡+民宿,咖啡+露营,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蒋文武说,向北咖啡馆目前的客群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逃离城市,来到双桥村,在山水间喝杯咖啡,感受别样惬意。

其实在农村开咖啡馆,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小红书上,关于“乡村咖啡”的笔记超过5万多篇,很多咖啡爱好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开店经历。数据显示,仅2021 年有关“咖啡店创业”的搜索量就同比增长311%,其中35%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但在短暂的‘流量红利’之后,我们需要思考更多的未来。例如如何更好地挖掘并释放乡村价值,让既有烟火气又不失时尚感的乡村咖啡能解锁更多可能。”蒋文武说,目前也在和村里洽谈更多的合作,比如越野赛车场的开发,研学活动合作等。

走进杭州走商一族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双桥村的直播基地,又是另一番场景。琳琅满目的工艺品,还有鞋帽、衣物,应有尽有。走商一族主要售卖国内外贸企业的商品,主打物美价廉。“这几年,外贸企业很是艰难,通过我们的直播间可以把这些好国货卖给国人。”走商一族负责人崔彩云说,直播一方面解决了出口商品滞销问题,另一方面,带动相关就业。目前在直播间卖货的主播基本都是全职妈妈,也不乏双桥村村民。

“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对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非常重要,也是乡村极具潜力的发展动能,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助力。”沈锋说,双桥村的新产业新业态,重在“新”字,要在“实”字。

数据显示,2022 年,临平全区农民居民可支配收入51384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5。这其中,双桥村必然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带动农民致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双桥村正以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重塑着乡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

双桥村千亩油菜研学绘画活动

猜你喜欢

祥林双桥甲鱼
“鳖”不住了!从26元/斤飙至38元/斤,2022年甲鱼能否再跑出“加速度”?
抓甲鱼
“四层”:引导数学高考的一面旗
牛市或延续至全年,甲鱼接下来还会再涨一轮吗?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双桥酒:一个城市的记忆与味道
甲鱼变鱿鱼
逢源双桥
敛汗止血的五倍子
Bobath握手和双桥运动翻身法对偏瘫患者康复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