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中小学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3-11-28易于

科学咨询 2023年18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校园文化

易于

(贵阳学院法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是乡村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工作内容。乡村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践行在青少年成长时期十分重要。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起着价值引领的作用,在思政课教学中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时代发展要求,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

一、乡村中小学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提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相对薄弱的部分。乡村中小学生思政课传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为乡村发展培养后备人才,是实现乡村文化有效传承,完善乡村基层治理,扭转“乡村衰退”,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

(一)乡村中小学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传承乡村文化的需要

当前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原本居住在乡村的儿童也随迁到城市生活,与原本的乡土文化产生割裂,文化传承断代现象严重。在乡村生活的中小学生对乡村文化有天然的亲近优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内在包含着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具体到日常生活中则是对故乡的依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还包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农业生产生活,乡村中小学生对于乡村文化的体悟有丰富的载体和地理空间。因此,铸牢乡村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适应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二)乡村中小学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让乡村中小学生普遍都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浏览互联网信息。一些国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传播危害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的信息。乡村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教师在意识启蒙阶段增强乡村中小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使乡村中小学生理解全国各族人民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从小就立下为实现祖国繁荣和崛起的目标而奋斗的志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对国家发展、家乡建设充满信心。乡村年轻一代树立了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后,必然能够成为民族复兴、乡村振兴事业的接班人。

(三)乡村中小学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中小学生要“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和带动下,中小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都会在教育中得到培育,从而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教师开展“五个认同”的教育,让乡村中小学生认识到伟大祖国是各民族共同的大家庭,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教师在思政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各民族的文化,从而形成乡村中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乡村中小学生在形成基本的家国观念后,形成对党和国家、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文化的认同,这是融入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条件,对青少年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经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洗礼,乡村中小学生会把自身发展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二、乡村中小学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困境

(一)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难以达到教学要求

乡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制约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素养。首先,乡村中小学校由于办学条件、薪资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在职的乡村中小学教师出现老龄化的现象,知识和精力都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对党中央的会议和文件精神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减弱了教学的效果。其次,不同学科乡村中小学教师对于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视程度有所不同。乡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是民族团结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抓手,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的教师往往不太重视挖掘本学科关于文化自信的教育内容,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最后,乡村中小学缺乏专业承担民族团结教学任务的教师,实际承担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教师往往是由语文、数学、体育和负责行政工作的教师兼任,乡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普遍存在结构失衡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的现象。

(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不足

乡村中小学受场地和办学条件限制,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乡村中小学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活动在校园内往往采用制作宣传横幅、办黑板报等形式,难以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共鸣。乡村中小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大多着重于常规性的宣传,宣传为民族团结繁荣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和事迹,宣传内容远离学生具体生活,对于本校学生先进事迹宣传不足。乡村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局限于家庭和学校,身边的同学和教师作为榜样更富有感染力,中小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日常的态度和行为易受同伴的影响,轻视学生个体民族团结思想和行为的宣传也会弱化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还未建立

乡村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忽视家庭和乡镇社区的作用。家庭和乡镇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建构协同育人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作用。目前,广大乡村地区家庭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发挥上还远远不足。乡村家庭父母普遍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父母无法理解最新的民族知识、民族发展政策。在乡村,很多学生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疏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乡村中小学生在家中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其余时间大多沉溺于手机等互联网设备。一些乡村中小学生缺乏分辨互联网信息的能力,容易被网络上的错误信息诱导,从而影响学校思政课的教育效果。

乡镇社区也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外围阵地。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氛围对于强化乡村中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乡镇社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乡镇社区主要是通过联络帮扶单位走进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活动方式也多采取讲座的形式开展,由于活动内容形式比较单一,难以引发学生的沉浸式思考;二是乡村中小学受经费、交通和场地的限制,很难走出校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面临“走不出去”的困境;三是乡村中小学引入社会力量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易受商业活动的影响,部分单位赴学校开展活动往往会附带推销商品的行为,并把企业生产的产品打上“民族品牌”的标签,这些附带商业性的活动甚至会对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起反作用。

三、乡村中小学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加强乡村中小学思政教师培育,拓宽教师职业发展路径

首先,铸牢乡村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加强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乡村中小学应立足于培养本校教师全科教学的能力,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各科教育中。音乐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化学课上,在学习新篇章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一段我国在该领域的突出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要完善乡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定期学习交流的制度。乡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如果不走出本地培训历练,教学固守于本校本村镇,教学能力和水平无法得到较大的提升。教育管理部门要定期选派乡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轮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提高培训实效;建立乡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特聘制度,聘请城市或其他乡村优秀思政课教师定期讲课交流,建立传帮带机制,引领和树立乡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教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创造力。

最后,健全乡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制度,使优秀的乡村中小学思政教师能够实现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学校要给思政教师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通过开展教学竞赛等多种方式表彰一批优秀的思政教师,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方面予以倾斜,鼓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思政课教师,让乡村中小学思政课成为学校的工作亮点,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金课,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能动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

乡村中小学校园文化阵地宣传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五个认同”教育理念融入校园生活。乡村中小学要根据办学实际从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入手,营造民族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乡村中小学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充分激发师生的积极性,活动方案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让学生喜闻乐见,能够深度参与其中;在学生活动中挖掘骨干,使优秀的学生能够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中锻炼组织宣传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现自身能力的舞台,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做出成绩的师生,发挥榜样的作用;同时,通过开展参与度高的校园文化活动,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直观地传递给学生。

乡村中小学校园文化还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的日常言行和精神风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要正面宣传引导,更要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明确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用自己的文化知识讲好“五个认同”。学校要定期对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的效果进行评估,对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

(三)建立“家校社”联动的思政大课堂机制

家庭和乡镇社区协同育人是乡村中小学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模式,是新时代乡村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家校社要协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要统一教育理念和目标,以学生成才为本,把家庭教育的情感性,学校教育的规范性、乡镇社区教育的全面性结合起来,多角度全方位宣传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种教育方式互补互助,以学校为纽带,家长、教师、乡镇社区分管教育的负责人共同合作,利用乡村“熟人社会”的文化,定期开展沟通交流,集思广益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遇到的难题。

第二,打造家校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良的网络育人环境。乡村中小学生普遍能够接触网络,家庭娱乐生活中手机是重要媒介,家长应对学生上网浏览信息加以甄别,选择适合乡村青少年的动画、游戏,营造适合乡村青少年发展的正能量网络环境。乡村中小学要与其他学校合作,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资源,向学生推荐关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慕课,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典故和发展史的学习兴趣。乡镇社区可以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单位,利用VR全景技术,给乡村中小学生开放“空中”浏览平台,使乡村中小学生摆脱地域的限制,直观地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古迹。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校园文化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民族团结之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