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学术团队建设
2023-11-28梁丽君罗隆
梁丽君,罗隆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州越秀 510000)
高职院校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学校质量工程的关键环节,对教师进行集体教学创新、学术研究及开展专业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纽带。教育部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进相关教学团队项目的立项工作,对教学团队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并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可见,教学团队建设对学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教学团队建设必须树立“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质量”的宗旨,“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研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常规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目标,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以教学团队领军人物为核心,以共同的项目研究为依托,带领团队成员共同成长,进行教学科研与课程改革,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各个专业、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团队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仍处于刚刚起步时期。当前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主要动力来源于高职院校“双高”“双一流”建设等项目的需要,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完成某个特定项目的产物,学校的自身团队建设动力仍显不足。高职院校的教师多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工作,能从事、愿意从事相关教学研究的教师仍然偏少,多数教师开展教学科研都是单打独斗,长此以往,不利于专业及个人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如何根据质量工程的要求和各专业的特点,有机地将专业教师结合起来,建设一支团结互补、老中青结合、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仍然是各学校所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1-7]
一、创新学术团队现状分析
(一)缺乏明确团队目标
目前团队组建的根源主要是因为各级教育组织对教学创新团队的大力支持,立项一批各级项目,而学校也希望通过组建团队来完成各项目科研、教学任务,取得一批成果,结果造成团队组建可能就是为了完成项目申报,缺乏明确团队目标。
(二)团队内部缺乏学科交叉
当今世界,学科间交流频繁,原有的学科清晰界限正逐步淡化,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学术领域发展的普遍趋势。然而,由于学术团队在申请的时候多以教研室或者相近专业熟悉的教师为基础,缺乏交叉专业的团队成员,这也必将导致团队的创新力不够。
(三)团队管理制度不科学
由于学术团队的创立多是来源于某个项目成立,团队带头人多数也没有相关管理经验,学校也没有相关制度,大多是按科研项目进行管理,但团队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还是存在较大差异,这也会使得团队工作开展遇到较大困难。
二、创新学术团队建设方案
(一)强化团队师资建设
制订适合各类专业团队的建设方案,建立相应的管理规定,分配好各个成员的任务:
第一,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课程建设与开发,建立一支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探索校企师资管理办法,让企业员工与院校教师进行有效地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内容开发与设计,定期开展专业课程的集体备课与讨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学校方面采用进修、访问学者、在职攻读研究生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学团队的学位、学历,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第三,学校层面出台相关制度,让教师带资脱产开展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专业技术水平。
第四,学校制定以老带新的相关制度,让团队老、中、青教师形成学术梯队,给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的学术带头人一定的工作量,同时规定必须完成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作为考核标准。
第五,制定相应的团队考核制度,将团队的总体目标分解到团队的各个成员,确保各个成员都有相应的研究任务,通过完成各个项目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
第六,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将“三全育人”“劳动育人”等要素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完成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内容重构提高教学水平,并组织优秀的团队成员参加教学能力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
按照专业领域,由若干所立项院校建立协作共同体,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促进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增强立项院校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团队成员群策群力协同合作,定期召开会议,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计划,制定教学设计,确保所培养的学生需要专业技能能与企业要求无缝对接,保持团队的教学内容始终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
以专业(群)建设为纽带,建立建全校企合作机制与团队协同方案,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团队成员之间要打破传专业与学科教学模式的限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课程开发协作,团队成员之间进行头脑风暴对课程内容按模块化、项目化工作任务式重构。在引入企业、行业新技术及标准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专业劳动教育、创新创业等内容,在保证学生能掌握课程所需技能的同时,兼顾学生一定的扩展需求,同时也要创新课程评价方案,加强对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制订完善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积极引入行业企业优质课程,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下的课程资源,每个专业按照若干核心模块单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
第一,“以赛促学、赛课结合”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团队能力,改革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厚实的专业基础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为主,推行“以赛促学、赛课结合”的课程改革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融合统一。
第二,实施企业项目进校园,与企业零距离培养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团队技术革新能力,专业教师与学生一起成立创新科技团队,以教师工作室为创新机制、以专业实训室为创新基地、以企业项目为创新项目,与企业零距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五)创新团队教学资源建设
第一,充分利用与企业进行团队协作建设的契机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开发适合职业教育体系的立体化、活页式或者手册式新形态教材。新形态教材可以采用音视频、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表示出来,比传统的纸版教材有更丰富的呈现力,补充更新实践案例,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拓展内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呈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自主学习,锻炼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相比传统教材,新型态教材更适合学生线上、线下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也可以保持教材的及时更新,方便教师将最新的行业、专业技术传授给学生,解决教材落后于现实专业技术水平的问题。
第二,共同协作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积极加强和完善课程资源的建设,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录像、教学资源库(包含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标准、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基本学习要点、拓展学习要点、动画模拟教学视频、视频资源等)、网络资源库(包含图片库、动画模拟仿真库、加工视频库等)、在线测试题库以及企业真实案例库等。完善网络课程学生和行业企业员工自主学习和测评功能,方便教师根据需要搭建课程并组织教学,具备完善的线上与线下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服务能力,大大提升用户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完善网络课程运行平台的资源标识、资源存储、资源评价、资源管理、资源再生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构建,建立健全导学(导用)功能,尤其是针对不同使用者的资源检索、智能推送、在线学习、讨论互动、跟踪评价和过程管理等功能,为资源库的学生和行业企业员工用户创造与传统网上自主学习平台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提升对学习效果的保障能力。完善精品资源课程平台资源创建、资源审核与发布、资源统计与检索、资源评论等功能,并优化课程设计、教与学过程、成绩管理分析、资源分享与更新等服务。
三、创新学术团队制度建设
(一)强化制度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科研团队建设领导组,组长由校领导担任,成员由科技处处长、发展规划处处长、人事处处长、教务处处长、各学院院长和各科研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全校科研团队建设总体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技处,办公室主任由科技处处长兼任。确定相对稳定的学校主攻研究方向,制定相关的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及有关创新团队建设经费使用的政策、制度,学校必须足够重视创新团队建设,将其列入教学内涵建设的重要工作,并予以研究人员时间上的保证,为各团队成员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为团队成员继续开展和深化改革实践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培养创新学术师资队伍
注重青年教育师资培养,整合资源,选聘专业领军教师担任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组建学术创新团队。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创新团队校外成员,整合资源。把学术培养纳入团队培训内容,开展青年教师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团队意识,使得团队具有传帮带的优良传承,提高整个团队的创新学术水平。
(三)制定学术创新团队评价标准
建立健全学术创新团队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分类评价标准。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以团队总体目标为主要考核点,同时按年度设置每一个年度的分目标考核方案,每年度的考核可以分别设置优秀、合格及不合格,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开展团队标志性成果展示与评比,对年度考核结果优秀的进行表彰,不合格的团队予以撤项或撤消称号,全面客观记录团队建设的过程和结果,加强对原创性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价值的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考核客观准确。把过程性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团队发展及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验收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结束语
教学团队建设是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应遵循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坚持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以专业(群)建设为工作平台,深化校企融合,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遴选团队带头人,加强骨干教师训练,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应以课程改革、教学科研、以老带新为主要手段,充分围绕学术带头人这个核心,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发挥各个成员的优势与企业人员充分合作,并加强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建立相应的团队制度,明确各个成员的分工,对标国家、省、市等各级教学团队目标,资源共享、集体攻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