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师专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23-11-28史云飞李雪梅
史云飞,李雪梅
(1.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辽宁朝阳 122000;2.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经系,辽宁朝阳 122000)
如何修订我们的课程教学大纲,深入挖掘其中丰富的思政元素,并将这些思政元素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革新我们的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考评机制,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进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针对师专院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本文将从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的革新、考评机制的改进等方面,探究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其中,文史哲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
作为师专院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毕业之后的主要工作岗位是小学教师,在他们的身上同样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担和责任。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加强思政教育,除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外,还要深入研究师专院校师范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而作为师专院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具有知识含量大,课程思政元素丰富的特点。在“课程思政”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因此也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师专院校的学生培养质量将对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举措与成效自然也关乎着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的优劣。其次,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再次,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当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课程内容的选定要符合课程思政的要求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程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和教学计划编写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以及教学方法及进度等。其中,教学目标一般设置了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都受到了重视,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为我们所忽视。课程思政的开展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重新选定我们授课的课程内容,并从其中分析和提炼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并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
(二)课程内容的选定要与课程思政元素相匹配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系统讲授了从先秦至五四之前的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近代文学。该课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课程思政元素十分丰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无论是课堂教学内容还是课后阅读内容,作家作品都是其主要部分。所以,我们在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可以先考虑分析和提炼几个主题,然后根据分析和提炼的主题再去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进行匹配。关于主题的分类,因为分类的角度不同,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分法。比如,我们可以将其中的思政元素归类为家国情怀、人文关怀、思想智慧、修身立德等几个大的方面,而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与这些思政元素相匹配。根据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我们应该去选择那些主题与思想情感积极进取或健康向上的作家作品。
下面我们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先秦文学”部分为例作一个说明:
“先秦文学”部分主要包括原始歌谣与神话传说、《诗经》、先秦说理散文、先秦历史散文、《楚辞》等教学内容。《诗经》中的《无衣》和《载驰》等篇章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楚辞》中的《离骚》也同样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虽然这些对于国家的情感并不完全相同,但我们仍然可以将这些感情统一归类为家国情怀这一思政元素。《论语》和《孟子》之中,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即使在当前也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品德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归为修身立德这一思政元素。原始歌谣与神话传说部分蕴含着明确的厚生爱民的意识,以及先秦历史散文中的《左传》和《战国策》中“民本”思想,则体现了人文关怀这一思政元素。先秦说理散文中,虽然诸子的学说主张各异,但是都展现了古人的哲学与伦理思想,可以归为思想智慧一类。虽然“先秦文学”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教学内容,但是在进行作家作品讲解的时候,我们会优先选择其中与我们预先归纳的思政元素相匹配的文学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定,一般是按照作家生平介绍、作品的思想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或者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或者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样的流程来开展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学习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因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尽管很多教者采用了多媒体手段作为教学辅助,但是本质上依然是以讲授为主,教学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为了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课程思政目标,教师就必须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吸收最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4]。
(一)落实思政目标需要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
中国古代文学虽然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带有一定的研究性质,但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落实课程思政目标,仅仅通过课堂知识传授和作业考查是不够的,因而无论从教学效果还是目标达成的角度来看,都有必要设置一定数量和合理形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安排和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引发学生对文学研究的兴趣,也能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设置适量的实践教学对学生在将来更好地适应越来越注重研究和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也是一种有益的引导和锻炼。实践形式上,我们可以采取资料的查阅与整理、社会调查、古迹参观、课堂讨论、影视作品的欣赏与讲座、论文写作等方式,而实践结果则以笔记、调查报告、心得、小组论文等形式反映。
(二)建立交互式课堂是实现教学方法革新的一个有效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也在进行不断地改进。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拓展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课程思政目标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其中,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建构“交互式”课堂教学,并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教师在课前布置思考题,学生带着具体学习任务,充分利用线上的优秀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教师的作业;课上,教师借助学习通、问卷星等软件,采用主题辩论、小组学习等教学方法,建构“交互式”课堂,组织“互动式”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以及成员之间协作的能力;课后教师要及时在课程平台分享课程资源,布置课后作业。其中,作业题目与内容要具有开放性和独创性,避免学生通过互联网直接搜索作业答案,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业形式也要尽可能丰富,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通过微信群、QQ群等实时交流工具对学生的问题做到及时回复,对学生的作业详细反馈。
例如,在《论语》章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是观看《论语》的微课内容,初步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主张,并在新媒体平台展示学习成果。这一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按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学习。教师可通过课程平台及相关软件,查看学生观看微课的情况,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通过QQ群或微信群进行解答。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论语》中《侍坐》一篇作为讲解的内容,并采用主题辩论、小组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孔子和曾皙等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掌握《论语》的文学艺术特色,并对文中孔子“吾与点也”这句话进行深入思考。最终,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中肯的点评,引导学生向更深的层面进行探究。课后,教师在课程平台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论语》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思想,并以学习心得的形式提交,达成我们的课程思政目标。
四、要建立与课程思政相适应的多元化的考评机制
为了适应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考核方式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目前,大部分院校采取的考评方式基本还是以传统的试卷考评为主。传统的试卷考评方式可以对学生做出课程结业评定,但是目前在进行思政建设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却显得过于单一,不够客观公正。采用试卷的考评方式是考查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可是却无法对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做出一个有效的评价。因而,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考评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注意加强过程性评价,以适应目前的课程思政建设。多元化的考评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卷题型的多样化
为了考查思政教育的效果,我们可以在试卷命题的过程中,在考试的题型中多设置一些主观题型,适当减少客观题型在试卷中所占的比重。填空题和选择题等客观题型侧重考查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点的掌握,而分析题和诗词赏析题这类主观题型则最适宜考查教学目标中的技能目标。我们可通过这些主观题型的设立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以及鉴赏等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主观题的设置与回答考查出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屈原的《离骚》为题,让学生谈谈学习的体会。此类考题不设标准答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分析和表述给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获得一定的分数。我们通过考试可以评定学生对屈原诗歌中表达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的理解程度,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考查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考核模式多元化
除了在试卷命题类型中加大主观题型的比例之外,我们还可以将考核模式多元化。所谓考核模式多元化是指除传统的试卷考试的方式之外,再适当采取其他的考核方式,加强过程性评价的占分比。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心得评价都应纳入课程的考评中。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笔记、调查报告、心得、小组论文等学习过程和体会都是考核的内容。加强过程性评价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过程性的评价方式也更适合用来测量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目前在古代文学的考试中,我们通常都会采用笔试和日常表现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成绩。但是,各个院校的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的成绩构成比例都是不尽相同的。为了实现加强过程性评价的这个目标,我们就需要调整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的成绩构成比例,加大平时成绩在最终成绩中的占比,由 2∶8(平时成绩占20%,期末试卷成绩占80%)转变为4∶6(平时成绩占40%,期末试卷成绩占60%)或者5∶5(平时成绩占50%,期末试卷成绩占50%),以此来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五、启发和思考
师专院校若能以“课程思政”作为教学改革的契机,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提炼课程中的课程元素,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多元化的考评机制,必定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历史上伟大作家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情操,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而这正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所追求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