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观相融合的运用探析
2023-11-28祝琳琳王名
祝琳琳,王名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海拉尔 021000)
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复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信件中讲到:“在这场‘阻击战’斗争中,青年人在一线英勇奋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这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我们要充分运用全球重大突发事件这个资料,以最好的准备迎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积极与法治观相融合并运用到党风廉政建设中。
一、重大突发事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在关联
(一)高校大学生法治观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高校大学生法治观培育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教育目标存在契合性,途径也具有相通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法治观培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觉悟强有力的武器、是党纪国法意识培养的启蒙手段,更是今后保持整个社会稳定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重大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关联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战胜突发事件这一特殊背景下,教育路径以及育人重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此期间,高校的师生作为教育主体与客体都是直接参与者。
概括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其非常重要的环节便是接受实践的检验。高校的管理及制度建设的短板,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暴露出了相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特殊时期的总体目标也发生了变化,那就是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特殊时期,高校应重点从哪几方面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呢?一是培养大学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使其思想稳定;二是政治坚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三是开展正确的舆论引导与行为规范,不造谣,不传谣,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具体作用分析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和接班人、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主力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党风廉政建设培育大学生清正廉洁意识,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弘扬红色精神文化,提高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促进校园良好的政治生态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建设的总体目标不再是教师及领导队伍,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风廉政建设相融合这一创新,为党组织提供可靠的生力军,确保了党组织党性纯洁、坚定。
二、重大突发事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观培育的重点内容
我们高校应在此关键时期主动出击,从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在抗击疫情期间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观念,既是中国教育事业推进这一重要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将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落地落实、坚决打赢“狙击战”的关键所在。在打赢这场战疫的过程中,不断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典范,高校抓住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案例,做到政治方向准确、立场坚定,在严峻的形势下,如何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观培育相融合这一创新举措,着重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在高校的植入,在当下特殊时期,可充分利用结合“无我忘我 冲锋在前”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采用线上班会、微视频、微课堂等形式,向大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讲好党是如何为人民谋幸福,如何舍身忘死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打赢“狙击战”、团结一心,为国家和人民保卫战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诚信与法治”结合的宣传教育。高校要采用线上微课堂、微型党课、普法宣传;线下讨论、接力承诺等形式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的宣讲力度。增强防范意识,在全校师生范围内大力宣传因瞒报、谎报、转发虚假信息、恶意造谣等产生严重后果的反面典型,详细分析其带来的社会危害性,提高诚信守法意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要依法依规转载相关信息,培育诚信自觉性,把对诚信的谁知转化为诚信的实际行动。将法治与诚信融合培育,进而在校园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
三是全面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高校要以重大典型事件为教材,结合历史上发生的霍乱、鼠疫等疫情及各类灾难,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育人全过程。正确教育引导大学生对大自然持有一颗敬畏之心,保护生态,从生命共同体理念出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推动生态文明入心入脑,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是致敬英雄,宣传时代楷模。“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个伟大的民族从来就不缺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舍身忘死、前仆后继,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高校要坚持英雄文化进校园,“致敬英雄,宣传时代楷模”大力弘扬新时代抗疫精神,冲锋在一线抗击疫情“最美逆行者”的感人故事,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彰显英雄及先进人物我将无我的精神风貌。深刻理解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要把大学生英雄精神的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以英雄楷模为榜样,明晰使命担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青春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三、重大突发事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观相融合的方法路径
高校法律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05计划”建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改变了原有“德法”分割的教学现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教育融合的主要载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就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高校培养新时代知行合一、德法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将两者有机结合,教育大学生用辩证统一的思维适应时代需求,在普法讲法懂法的同时,培养政治立志坚定,自觉成为国家安全与利益的维护者、践行者。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我国中华文化传统教育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法治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学观念应不断提升,师资力量应继续加强,极大地遏制两者之间脱节的现象。大学生能否将法治观内化于心,是社会法治化程度重要标志的衡量标尺。
我国人民在这场战斗中展现出了中国担当、中国精神和中国效率。全国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在国家危难时刻,英勇奋斗,挺身而出、在这场严峻的“战斗”中践行初心使命,在这场危难的考验中交出合格答卷,彰显着中华民族强党的责任与担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观教育要以此为契机,提升大学生的法治观素养,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活动,实现内化法治意识,外化行为举止,向社会输出一批又一批具有优秀法治观和全方位能力的人才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第一,在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下,大学生法治观念建设的发展趋势由以理论教育为重点转变为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3]。在此基础上,向社会输出“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近几年,高校发生大学生违法事件屡见不鲜,而导致许多犯罪事件发生的诱因在于大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就业前择业道路迷茫、感情问题纠葛等的不良人际关系,这已将局面上升至心理健康层面。突发的校园大学生攻击行为从表面上看,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而实际上是大学生心智不成熟、成长环境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所致[4],由于步入大学阶段,父母早期的“全方位妥当”模式让学生缺乏合理的学习和生活安排,在这样一个小型社会的校园里,感情的纠纷、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导致许多大学生因冲动而引发了违纪违法事件。因此,高校开辟更加多元化的渠道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前就业择业阶段,跟踪观察跟踪疏导,厘清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隐患,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问题;强化辅导员队伍心理辅导素质,引导学生排解不良情绪;完善心理健康疏导体系,更加有效地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第三,学校的校规校纪不仅是大学生行为准则的基准线,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航者,将法治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需要以校规校纪为切入点,在大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遵守确立规矩意识,将校规校纪入脑入心入行动。
第四,在学校遵守规章制度,走向社会才能严肃地对待法律,加强自我教育,提升遵规守纪意识,理性自我纪律约束,学校应对徇私舞弊等行为坚决严肃对待,以科学健全的机制体制为支撑,为大学生提供遵纪守法的健康氛围。
第五,加强法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以社会价值取向为导向,强调以人为本,树立和完善法治教育观念,强调公民必须守法。大学生学法教育转变为大学生守法教育。而根本目标在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5]。借鉴现代网络科学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借助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相互融合,塑造完善的法治教育条件,开展法治在实践教学中的文化宣传,构建法治文化氛围,借助多元化平台组织多样性活动开展普法宣传,尝试将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建设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而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充分运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实践教材,坚定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社会正能量[6]。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重点专项课题,开展相关内容的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倡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科学应对“战疫”。要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