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不仅是一个王朝的记忆
2023-11-27
一
未来兵马俑博物馆之前,始终不明白我们的伟大领袖何以对千百年来备受诟病和辱骂的秦始皇情有独钟,弄不清楚毛泽东主席为何常常要维护这位因“焚书坑儒”而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的千古一帝。
五十多年来,这个不解之谜一直困扰着我,煎熬着我。为此,我也曾查阅过不少资料,翻阅过不少书籍,都未能得出明确的答案,因而对这位开创了中国并延续长达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始皇帝”向来不置可否,不敢妄加评论。
毛主席在他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中只是认为他“略输文采”,而在《读〈封建论〉呈郭老》中更是明确地写道: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从这首诗里,主席明确地表示了对郭老怒批秦始皇的不赞同,提醒郭老少骂秦始皇,因为焚书坑儒这件事还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商量,言外之意“焚书坑儒”绝不像某些史书或专家们说的那样做简单的加减法,一股脑儿把罪责的脏水全部泼到秦始皇的身上,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理性地分析,客观地评判。另外,“祖龙魂死业犹在”“百代都行秦政法”显然是对秦始皇的高度评价与赞赏。对此,我知之甚少,因而许许多多的问题便纠结在心里不能释怀,总想找到一些明确的答案。秦始皇究竟是怎样一个皇帝?他是不是一位无道的暴君?毛主席为什么要写诗填词赞赏他?他“犹在”的“业”、创立的百代都奉行的“政法”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今年暑假,我踏上了前往秦陵镇的道路。秦陵镇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之所以叫秦陵镇,我想应该是因为嬴政皇帝的陵墓建在这里的缘故吧。路上,导游小姐告诉我们,秦始皇不是大家一般认为的只是一个暴君,更不是一个大独裁者,有好多的政策法令大都是交由群臣商议再做决断。《陈涉世家》里说陈胜吴广“伐无道,诛暴秦”主要是针对秦二世胡亥的,并不是秦始皇。秦始皇有许多历史功绩还是需要肯定的,特别是他的“大一统”思想和统一全国、结束战乱的丰功伟业还是应该赞扬的。关于这些说法,我将信将疑,总觉得作为当地的导游肯定有偏向的成分,要识庐山真面目,务必要在此山中。
导游小姐忽然停住了她的长篇大论,指着车左边的一座小山,说:大家快看,那边的小山就是秦始皇的陵墓。陵墓大小大概有两个澳门或68个故宫那么大,大家可想而知了。原来秦始皇的坟墓上是用米脂覆盖的,这样的话熟土上面就什么植物都不长,秦始皇不愿意自己的陵墓上长满杂草,因为被草覆盖着就是草民、草寇了;后来有关部门做了处理,就成了现在这样青山的模样。也许有人要问,既然知道了秦始皇的墓就在这里,那么为什么不挖呢?因为现在的技术还达不到挖掘并保护的水平。前些年,政府也有挖掘秦陵的计划,中国和日本的专家通过红外线探测,发现墓穴里机关重重,并且灌有大量的水印,认为挖掘后很多文物会遭到破坏,所以就停止了这项计划。不过,现在有一种VR云游秦陵地宫的技术,大家等会儿可以体验一下。继而她又详细介绍了地宫的情形。
对于导游小姐的话,我认为有许多演绎的成分,毕竟这是他们的工作也是责任,推销式的讲解可以大大增加旅游项目的“流量”。但对于秦陵地宫的说法,我还是相信的。早年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和《资治通鉴·秦纪》,其中都有关于秦陵地宫的叙述。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资治通鉴·秦纪二》中关于秦陵地宫的叙述基本相似,“九月,葬始皇于骊山,下锢三泉;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有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尽,闭之墓中。”这些描述,与导游小姐的介绍并无二致,至于是否是通过红外线技术探测的结果,地宫的景象通过VR技术还原到什么样的程度,我还是充满期待的。
二
秦始皇,这位盛极一时的帝国霸主,生而“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死而“余威震于殊俗”的一代帝王,意图过豪华奢侈的生活,把自己的荣华富贵建立在无数“黔首”的累累白骨之上并且把陵墓设计成这样气派,在今天看来的确有点说不过去,虽说古人讲究厚葬,但他的“厚”也过于沉重,过于穷奢极欲。唐代诗人杜牧形容其“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并不为过。数千年来,埋葬在陕西的君主、皇帝多達73位,13代王朝有盛于秦者,也有不如秦者,但无论是前秦还是秦后,陵墓占地面积及陪葬品数量之巨大、财富之丰厚、设计之精巧,无出始皇陵之右者。况且,他在位期间,为了显示自己的显赫地位,享受统一之后的尊贵,还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兴建朝宫。据《史记》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这便是杜牧借以揭批秦始皇荒淫无度、大兴土木从而招致秦朝覆灭的“阿房宫”。这两项工程,便是秦皇备受后人诟病的罪状之一。
秦皇之所以被后人称为暴君,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焚书坑儒”,说他为了钳制人们的思想,愚弄天下百姓,焚烧了天下的书籍,坑杀了天下的儒士,残暴的文字狱,便成为他的又一重要罪状。究其实,正如毛主席所言对于这一事件还“要商量”。即便要商量,那就要详细考究个中的缘由。无论是传说还是史料记载,都言秦始皇是一个乞求长生不死的皇帝,以期自己千秋万代活在世上,享受自己东征西战,奋斗一生所取得的胜利果实。对于此,早年我听到过这样一些传说。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寻求长生不死的灵丹妙药,曾经借此三次东巡郡县,第一次因走偏了道路,结果走到了如今的秦皇岛,没有找到蓬莱三岛悻悻而归。第二次路过我的家乡山东省阳信县,在县城东侧建有行宫庙,并在城东建有一座高大的土城千童城,目送数千童男童女在徐福的率领下下海求仙,寻访妙药,徐福出发后他又转而到泰山封禅。关于这一点我确信是有的,因为如今阳信县城的东侧还有行宫庙村(据说是后来在泰山行宫庙一侧新建的村子,泰山行宫庙即当时秦始皇的行宫),商店镇境内还有千童城旧址——一座高大的土丘,滨州市滨城区境内还有相关的遗迹,这里现已改回秦皇台乡(明清时期名称)之名。第三次东巡时,至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境内)得病而亡。这些传说与史料记载是有一定出入的。不过,始皇帝希望自己的生命永久不息就像他希望“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皇朝一样却是真的。“焚书坑儒”与此也似乎有一定的联系。
导游说,“焚书坑儒”也怨不得秦始皇,当时一些术士装神弄鬼,欺骗秦始皇说东海有仙山,山上有长生不死之药,于是秦始皇就派人去寻找,结果找了好多年也没找到,这彻底激怒了这位一心想长生不死的皇帝,于是活埋了这些欺骗他的人,并焚烧了那些巫术、占卜之类术士们的书籍。其实活埋的并非儒士。因为后孔子时代崇尚儒家学说的人遍布全国各地,且数目庞大,不可能全部活埋。对于导游的这番话,我认为有一定的可信度。《史记》中的记载与此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原因交代,其中记载说:李斯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许多“杂音”非常不满,建议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烧掉,不是博士官主管的《诗》《书》全部销毁,有关医药、卜筮、农林方面的书籍都保留了下来。是为“焚书”。他派出寻找仙药的侯生、卢生等人非但在耗费大量财物后无功而返,并且还常常私下里诽谤他,最后竟然逃走。与此同时,在咸阳的一些儒生有的制造怪诞邪说来惑乱百姓,再加之李斯之前的建议,于是经过排查审讯将460余名“儒生”全部活埋。是为“坑儒”。由此可见,导游对秦皇的“偏护”是有一定道理的,革命导师的“要商量”也是有根据的。千载而下,清朝廷大搞的“文字狱”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关资料显示,文字狱自古就有但是除清朝外都并未对社会构成严重威胁。清代文字狱贯穿整个清代250年左右,顶峰时期自顺治开始,中经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时140余年。爱新觉罗家族掌权的清朝,对汉族人控制极严。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讥讪清朝的内容,即兴大狱,常常广事株连。清代的文字狱保守估计200余起,除了极少数事出有因外,绝大多数是捕风捉影,纯属冤杀。清代文字狱是世界历史罕见,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不过,秦皇除了他的大一统理想的实现,连年征战,将士伤亡惨重之外,也曾杀害过许多人,但“滥杀无辜”之罪名还是言过其实的。
秦始皇还有一条“罪状”,那就是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筑了一条万里长城。小时候听奶奶说,秦始皇修长城的时候,他老奶奶用自己的簪子把太阳定住,民工们一天吃72顿饭,结果还饿死了许多人。对于这一传说,我后来的理解是,修长城期间,秦政府为了赶进度,可能需要民工们昼夜轮流上工,就像今天的工厂两班倒或三班倒一样,如果按古时候每天每夜各两顿饭的话,72顿饭应该是16天,也就是半个月左右。不知什么时候,长城脚下还来了一位前来寻夫的孟姜女,寻夫不得结果连日号啕,竟然哭倒了一大片城墙。至于始皇帝的老奶奶以及孟姜女的这些法力,我想肯定是时人或后人为了控诉秦皇杜撰出来的。说实在话,秦长城的作用在当时来说,无疑起到了保家卫国的重要作用,虽说修长城肯定要累死饿死许多人,但不能因此而轻视了它在国家利益方面的重要价值,自然也不能诟病秦皇在这一重要历史决策方面的重要地位。余秋雨先生虽然说都江堰比长城伟大,但他对长城价值意义的看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其散文名篇《都江堰》中曾说,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这种骄傲,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并不断赓续的民族意志、民族精神、民族气魄、民族胆识。
三
来到兵马俑博物馆入口处,我们首先借助VR浏览了秦皇陵地宫的复原景象。装备整齐后,身下的座椅就像轻型的“飞船”慢慢启动,徐徐前行,帶我来到皇陵的门前。宽展的广场,不知名的两列动物雕塑,显示着陵墓的庄重与森然。门口有两名武士仗戟而立,分列两旁,我想这一定是秦始皇的“信臣精卒”,不然会放入一些“不速之客”,搅扰沉睡的帝王安寝。我正考虑该如何跨入,如何回应这些“陈利兵而谁何”铁甲之士的盘问,取得进入地宫的“通行证”,厚重的大门却自主慢悠悠打开。“飞船”徐徐进入一个长长的方形甬道,甬道内被两旁墙壁上的烛光映照得灿如白昼,两旁五步一岗十步一哨,个个面容冷峻,手执长戟,笔直地站立两旁。岗哨之间,全是图像清晰的壁画,展示着大秦帝国的高光时刻和辉煌业绩。甬道内气氛森然,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我虽不是一个胆小鬼,但一个人乘“船”进入这样的境地,无论如何还是有不小的惊悸的。走到甬道的尽头,又是一扇厚重的大门,进得门来,境界全开,恍若进入了神仙境地。“飞船”在半空中缓缓前行,穹顶之上,万星璀璨,闪闪烁烁,在湛蓝的天幕上发出耀眼的光芒,各种天象齐备,与夏日夜晚满天星斗的太空逼似。地上山川河流纵横,流动的水银包裹着用金银仿做的中华大地,金的耀眼,银的刺目,俨然一幅富丽堂皇的山水景象。在宽阔浩渺的河流之中,游动着一艘巨大的木质船舰,船的中央,摆放着一只棺椁,想必这就是秦始皇的安寝之所了。据说,秦始皇生而一统天下,死后也要沿着河流巡视祖国的山山水水,以期这片用无数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神圣疆土昌宁永固,不再裂分。
进入兵马俑一号坑,发现这里早已人满为患了,偌大一个场地,周围无数游客摩肩接踵,我们根本无法靠近护栏近距离观赏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只能跟随着导游的脚步,聆听她的介绍。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呈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九个过洞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御手一名,车士两名。坑中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这些兵马俑当初被发现的时候,大多非常逼真,连面目的色泽也与真人极其相似,但因发掘时的技术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颜色都氧化成现在这种灰色的样子了。大家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些陶俑高低胖瘦、面部表情都不一样。这是因为这些陶俑不是工匠们按照既定的设计成批制作的,而是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的家人们为自己的亲人制作的,因为他们心目中对亲人的形象最深,所以制作的陶俑也最逼真。秦始皇用这些陶俑陪葬,既可以体现他对国家英雄们的敬重与关爱,也可以免去用活人陪葬的残忍做法。从这一意义上说,秦始皇的做法还是极具人性化的。现在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四号坑应该是一个储备粮草的地方,可能因当时的形势或其他因素,没有完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豆腐渣工程”。最后导游说,现在已经发现了五号坑和六号坑,正在尽快完成挖掘和修复工作,不久就对外开放,希望大家再来参观。
走出博物馆,外面已是大雨滂沱,找了一个小小的遮挡物避雨,平复自己因观览而带来的惊悸、惊异和惊奇的情绪,慢慢梳理这一路观赏的心情,以期对之前的诸多问题整理出一份参考答案。
四
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一宏大工程的总设计师——秦始皇应该是一个绝顶聪明而又极具睿智的一代君王。如果我们摒除他因连年征战,修建陵墓、阿房宫以及长城而造成无数国人流血牺牲,因巩固业已建造的民族统一、繁荣富强的大秦帝国政权而杀戮一些妖言惑众者甚至忠臣良将的罪责,用另一只眼睛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他,他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
单从兵马俑制作这一点上说,不耗费大量的财力而让逝者家属为其亲人做陶俑,并陪葬在自己身边,就足以说明他的睿智。一是可以免除更多的因这一项目而带来的赋税徭役,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二是百姓为自己的亲人制作陶俑,可以还原逝者的真实面貌,让逝者更好地得以安息;三是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会并掌握陶俑制作的技术,可以在未来的生存中增加一种必要的能力,甚至可以培养出更多的能工巧匠,为国家建设服务;四是免除有史以来用活人陪葬的陋习,使更多的人好好活在这个世上;五是建立一支庞大而编制齐全、分工明确、物资齐备的地下部队,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政权和人民安定。当然这第五点在今天看来的确有些滑天下之大稽,可在当时术士方士盛行、人的思想意识高度还相对落后的年代,他有此愿景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始皇帝对于秦国的百姓和群臣还是有一点慈爱之心的,也善于听取臣子的建议,这一点从史书上可以约略看得出。
嬴政13岁时就继承了王位,这位乳臭未干、羽毛未丰的少年天子无论如何也难以扛得起秦国的霸王重任,加之连年的灾荒、各个地方的叛乱,特别是祸起萧墙的朝廷内部的叛乱不亚于一场场腥风血雨摧残着这一个弱小的生命,动摇着他身下的那把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根基。但他凭借百姓的支持和忠臣良将的辅佐,一次次化险为夷,其中也无不与他的胆识、才略与胸怀有直接关系。灾荒频仍的继位第三年,为了帮助朝野渡过难关,他下令百姓缴纳一千石粟米拜爵一级,拜爵之后当然是朝廷给予无休止的回报。接受齐国人茅焦劝告,把因参与长信侯嫪毐作乱而赶到雍地的太后亲自迎接回到咸阳,让她又重新居住在甘泉宫。采纳李斯的建议,把逐客的命令及时收回。赦免了应该迁徙蜀地的嫪毐的舍人。二十八年,把三万户百姓迁徙到琅琊台下,免除十二年徭役。三十一年十二月,把腊祭改名叫“嘉平”。赏赐百姓每里六石米,两只羊。如此种种,怎能说嬴政毫无人性可言呢?
除此之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源!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修筑秦直道!修筑郑国渠!设立郡县制!不要说文字同源,一個郡县制至今仍在沿用,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通过这些措施而体现出的民族大一统思想,几年前来,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有人说,一代帝王就是一个王朝的缩影,一个王朝的记忆。
而被后人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连同他建立的大秦帝国,以及创造的相关基业,却不仅仅是一代王朝的记忆,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永恒的记忆,永恒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