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外交部答记者问语料库的中国外交形象研究

2023-11-27杨舒予谢君楠

国际公关 2023年20期

杨舒予 谢君楠

摘要:本文基于费尔克劳三维分析模型,以2019—2022年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为基础建立语料库,对高频词、情愿动词、第一人称代词及其搭配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以礼待人、理智与克制是中国外交形象的主基调;而在面对他国蓄意中伤、侵犯主权等严重问题时,中国则会展现出极其强硬的一面。香港问题是2019年的重点事件,中国塑造了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的外交形象;新冠疫情是2020年的重点事件,中国塑造了积极进取、脚踏实地的外交形象;国际合作是2021年的重点事件,中国塑造了积极寻求国际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外交形象;台湾问题是2022年的重点事件,中国塑造了立场坚定、态度强硬的外交形象。国家实力、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都会显著地影响中国外交形象的构建。

关键词:中国外交形象;中国外交话语;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范畴,是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在内的国家综合实力在人们主观世界的投射。[1]对中国的外交形象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時代下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一系列重大事件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助于丰富外交形象构建的理论成果,为应对未来错综复杂的局势做准备。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例行答记者问是我国外交工作对外发声、回应质疑、阐述事实、站在国家官方立场进行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经常成为学术界研究和西方媒体议程设置的重要参考。[2]本文以2019—2022年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为基础建立语料库,基于费尔克劳三维分析模型进行话语研究分析,阐释2019—2022年的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所展示的中国外交形象,以期为外交形象的话语构建提供参考。

一、外交形象与外交话语研究

外交形象是指 “在一定时期之内,一个主权国家中央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国际社会中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基本评价”。[3]外交话语在外交形象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交话语是 “外交实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为表达自己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所使用的语言”;主要 “存在于国家的正式文件、领导人讲话和国家间的条约、协议、公报、声明和宣言之中”。[4]有关外交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学、语言学、传播学、国际政治等领域。目前,已有的研究方向包括外交话语构建与中国的外交话语体系、外交话语与国际话语权的关系、中国外交话语的演变以及中国外交话语的翻译与传播等。

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作为代表中国官方立场与世界各国进行对话的重要渠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国外交部发言和国家形象建构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比如王震 (2020)通过对2019年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发言进行话语分析来研究中国的外交形象;[5]李涵 (2017)对2017年上半年中国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政府新闻发布在构建国家形象中的作用;[6]常晶 (2015)通过比较中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差异,研究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拟态国家形象塑造的路径。[7]

二、批评话语分析与费尔克劳三维分析模型

批评话语分析旨在分析语言与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揭示构成话语的社会力量,分析话语中暗含的权力关系和意识。[8]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不仅能反映社会,而且直接参与构成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因此,外交部发言人的发言不仅能反映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而且直接构建中国的外交形象。

作为话语分析领域前沿杰出的学者之一,费尔克劳构建了 “作为文本、互动和语境的话语”的批评话语三维分析模型,结合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揭示表面语言形式背后的意识形态与语篇的相互作用。费尔克劳认为任何话语都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即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

胡开宝和田绪军 (2018)提出的基于语料库的国家形象分析方法从高频词、关键词、助动词、人称代词 “我们”及其搭配等角度切入,将符号层面的国家形象塑造与国家外交结合在一起,为外交形象建构提供了一个清晰简洁的研究框架。[9]本文以该研究方法为基础,使用AntConc(3.4.4),对高频词、能愿动词、人称代词 “我们”及其搭配进行分析,对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所构建的国家形象进行研究,探究其背后的影响因素。这三个研究步骤与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型具有一定的契合性。第一步主要对文本进行分析,对应三维中的 “文本”;第二步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所构建的外交形象进行研究,与三维中的 “话语实践”相联系;第三步从历史、文化等角度探究影响话语生产与形象构建的因素,与三维中的 “社会实践”相联系。

三、语料库构建与分析

本文选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 (https://www.fmprc.gov.cn/)获取语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的 “发言人表态”栏目中,以 “答记者问”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收集了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共127篇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并将除外交部发言人发言之外的无关内容删除,最后使用Rost进行分词处理。本文一共构建了四个子语料库和一个总语料库,分别命名为2019、2020、2021、2022和sum。这五个语料库所含的词数分别为9 509、3 999、6 476、4 230和24 214。

(一)高频词分析

本部分先对2019—2022年答记者问中的高频词进行整体分析与讨论,继而依次对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最具重要意义的高频实词进行分析,探寻该年间重大事件对外交形象塑造的影响。

“中国”位列高频词第三位,反映外交主体,强调中国作为政治行为体的身份。使用Antconc对 “中国”的高频搭配词进行检索,发现 “一个”“内政”和 “原则”位居前三 (详见表1)。其中 “一个”和 “原则”指向一个中国原则,说明中国非常重视国家主权与领土的完整;“干涉”位居第六,说明 “干涉国家主权”是外交发言人重点回应和反击的问题;“政府”“人民”分别位列高频词第八、九位,它们作为话语主体频繁出现,传递了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同时,“国家”与 “国际”并列高频词第六位。“国家”的高频搭配词为 “主权”“维护”“捍卫”“安全”等。这从侧面反映出在2019—2022年,中国的国家主权频频受到外界的挑战和攻击,同时也表现了中国坚定捍卫主权的决心,展现中国外交威严的一面。“美方”和 “美国”在高频词表中分别位列第八和第十四,指向外交对象。“美方”的高频搭配词包括 “敦促”“希望”“要求”,这些词表达了强烈意愿和相对强硬的态度。

由此可见,中国与美国目前存在较多分歧与摩擦,如何处理中美关系是目前中国外交最重要、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美方”的高频搭配词反映出中国在回应中美问题时,语气彬彬有礼但又不失强硬与底气。“问题”位列高频词第七位,其高频搭配词包括 “涉疆”“人权”“台湾”“溯源”等,一方面反映出干涉中国内政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惯用手段;另一方面反映出新冠疫情是2019—2022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另一高频搭配词 “政治化”则指出了西方敌对势力攻击抹黑中国的主要手段。“国际”位列高频词第六位,其高频搭配词有 “社会”“关系”“规则”“维护”等,可见中国一直以积极的态度和大国姿态认真承担国际事务,致力于和各国一道谋求社会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热爱和平、推崇合作、重视经济发展的外交形象。

2019年语料中的大部分高频词都指向香港问题。“香港”的高频搭配词中有 “插手”“破坏”这类具有强烈负面语义的词语,表明在香港问题上,中国强烈谴责以美国为主的国家干涉中国内政。另外,“事务”“繁荣”“支持”等高频搭配词表明中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和支持香港的发展,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从另一个角度对港独势力进行了有力反击。“疫情”位列2020年高频词第六位,是反映2020年重大事件的词语。在对其搭配词进行分析后发现,“抗击”“防控”“战胜”等具有迎难而上、积极正面意义的动作词出现频率较高,表现了中国对抗击疫情、战胜疫情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2020年的疫情对中国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冲击和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源于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也来源于外部的质疑、抹黑与攻击。中国的外交话语展现了中国脚踏实地的风格和坚定不移的态度,塑造了具有积极进取和务实精神的国家形象。“合作”位列2021年外交话语高频词第七位,表明2021年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心在于寻求抗疫、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对其搭配词进行检索后发现,“东亚”“区域”等语汇频繁出现,表明中国正在积极寻求更多与东亚的、区域间的合作。同时,“溯源”和 “抗疫”表明在2021年,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国际关系局势依旧紧张。“台湾”位列2022年高频词第七位,可见台湾问题是2022年的重点问题。对其搭配词进行检索,发现 “窜访”和 “问题”出现频率较高。这反映出2022年台湾局势较为紧张,中国内政遭受不正当干涉。“台湾”的高频搭配词还包括 “中国”“同胞”和 “重视”,结合2022年的高频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始终坚定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台湾问题上向国际社会各方摆明不容置疑、不容挑战的立场,彰显大国威严。

(二)能愿动词分析

中国外交善于使用各种能愿动词,外交話语语气折中,避免了生硬的侵略性,在委婉的同时不失大国威严。2019—2022年答记者问中,表示必要和意愿的能愿动词占比分别为48%和43%,占比相当。而表达可能的能愿动词占比较小,仅占9%。由此可见,中国外交形象整体是极有主见、立场坚定且明确的。

在2019年语料中,表示意愿的能愿动词占53%,表明2019年的外交话语含有强烈的意愿,而语气相对折中。结合2019年语汇中实词的高频词围绕 “香港”展开,可见在面对主权与内政问题时,中国外交官在义正词严表达坚定立场的同时又注重礼貌。

另外,对2019年表达 “意愿”的能愿动词的前后搭配进行检索,发现中国外交表达了较强的对外合作意愿,体现了合作共赢的大国担当。2020年的三类能愿动词占比 (表示必要占43%,表示意愿占49%,表示可能占8%)与四年间三类能愿动词的平均占比较为接近。结合2020年语料中的高频实词 “疫情”,可见中国政府面对问题不逃避、面对困难不退缩,展现出为战胜新冠疫情而不懈努力的大国担当。2021年答记者问的能愿动词以表示必要为主 (61%),表示意愿的占比相比降低 (34%),表示可能的占少数 (5%)。2021年,全世界继续与疫情抗争,并开始进行疫情后重建。中国在疫情期间遭受了大量政治攻击,因此通过大量表示必要的能愿动词来表达坚定立场,稳定人心。结合2021年的高频实词 “合作”,大量表示必要的能愿动词能够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表现中方积极寻求与各方合作的诚意。在2022年的答记者问中,表示必要的能愿动词占56%。结合2022年的高频实词 “台湾”,可见中方在涉台问题上展现的立场与态度是十分严肃且不可撼动的。

(三)第一人称代词分析

话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往往反映出言说主体试图建构的自我形象。在中国外交话语中,“我们”代表着中国外交的主体,即中国或中国政府。在语言交流中,第一人称代词能够有效传达和强调话语主体的立场与观点。

根据高频词分析结果,“我们”是2019—2022年中国外交话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人称代词。在对 “我们”的搭配词进行分析后发现,“敦促”“奉劝”和 “要求”分别位列第一、第三和第六位,都是语气较为强烈的实义动词。在对这些动词指向的对象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对象绝大部分是西方国家,其中美国出现的频率最高。比如在 “敦促”的右侧搭配词中,“美方”占据了75%;在 “奉劝”的右侧搭配词中,主体均为西方国家,且美国占绝大多数;“要求”的右侧搭配词则均指向美方。

由此可见,在2019—2022年中,中国在外交上与美方的矛盾是最尖锐的、摩擦是最频繁的。另外,中国外交官所选用的这些实义动词言辞恳切、有力,礼貌地表明了中国坚定的立场与中国政府对改善现状的意愿和决心,塑造了平和、威严的大国形象。

此外,在 “我们”的高频搭配词中,“愿”和 “希望”并列第六。对 “愿”的搭配词进行分析后发现,“合作”占据了大多数。这展现了中国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愿景和期许;展现了积极寻求国际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外交形象。

四、研究结论

关于高频词及其搭配的分析表明,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的重点事件分别为香港问题、新冠疫情、国际合作和台湾问题。面对2019年的香港问题,中方一方面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国一系列恶意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另一方面展现出支持香港不断发展、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决心,塑造了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的国家形象。面对2020年的新冠疫情,外交部发言人使用了大量具有迎难而上、积极正面意义的动作词,塑造了积极进取、脚踏实地的国家形象。2021年,中国积极寻求与各国在抗击疫情、发展经济等方面的合作,展现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应有的大国担当。面对2022年的台湾问题,中方对他国的涉台行径表示强烈谴责,并反复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向国际社会各方摆明不容置疑、不容挑战的立场,彰显大国威严。

关于能愿动词及其搭配的分析表明,中国偏向于使用表示必要和意愿的能愿动词,整体上展现了有主见、有坚定明确立场的外交形象。2019年,表示意愿的能愿动词占比超过半数,结合当年的重点事件,可以看出中国在义正词严地表达坚定立场的同时又注重礼貌,极具大国风度。2020年,表示必要和意愿的能愿动词占比较大,可以看出中国在面对新冠疫情时展现出了乐观积极、信念坚定的形象。2021年,表示必要的能愿动词占比超过半数,一方面反映出中方面对政治攻击时的强硬反击态度,展现不可撼动的大国威严;另一方面展现出推崇合作共赢、心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气度。2022年,能愿动词依旧以表达 “必要”为主基调,反映出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极为强硬的态度。

关于人称代词 “我们”及其搭配的分析显示,中方在发表意见、表明立场的时候倾向于使用一些包含强烈语义的同时又不失礼貌的词语,比如 “敦促”“奉劝”等,塑造了平和而不失威严的大国形象。同时,“希望”和 “愿”作为 “我们”的高频搭配词,常常与合作相关的话题出现,展现了积极寻求国际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外交形象。

综上,本文研究发现,以礼待人、理智与克制是中国外交形象的主基调;而在面对他国蓄意中伤、侵犯主权等严重问题时,中国则会展现出极其强硬的一面。在面对国际大事时,中国的外交发言总是以平等共处、互帮互助、尊重世界秩序、尊重各国国家尊严为前提,以理智和克制的情绪为主基调,体现了 “以礼当先”的中华传统美德。与各国友好往来时,中国一向投桃报李;而面对某些国家的蓄意中伤,中国也会回敬以有力的反击。另外,根据每年的重点事件,我国外交话语也展示出针对性的形象特征。例如,香港问题是2019年的重点事件,中国塑造了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的外交形象;新冠疫情是2020年的重点事件,中国塑造了积极进取、脚踏实地的外交形象;国际合作是2021年的重点事件,中国塑造了积极寻求国际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外交形象;台湾问题是2022年的重点事件,中国塑造了立场坚定、态度强硬的外交形象。此外,中国外交话语多用 “我们”“中国人民”“中国政府”等作为外交主体,既体现了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也体现了中国的意识形态。

五、结束语

本文以2019—2022年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为基础建立语料库,基于费尔克劳三维分析模型,通过对高频词、情愿动词、第一人称代词及其搭配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阐释2019—2022年的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所展示的中国外交形象,以期为外交形象的话语构建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昆,蒲蕤.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战略与建构路径:刍议习近平的国家形象观[J].新闻与写作,2022(05):5-14.

[2] 邹美含.解构西方话语霸权:外交部新闻发言框架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21.

[3] 金正昆.试论当代中国外交形象的塑造[J].国际论坛,2003(03): 35-39.

[4] 陈以定.中国外交观念演进的话语视角[J].长江论坛,2011(05): 52-57.

[5] 王震.话语分析视角下外交活动中国家形象的建构:基于2019年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对外话语分析[J].汉字文化, 2020(13):188-190.

[6] 李涵.政府新闻发言制度与国家形象建构:基于2017年上半年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分析[J].新聞知识,2017(08):80-83.

[7] 常晶.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中国拟态国家形象的影响与塑造[D].北京:外交学院,2015.

[8] 沈瑞林,张彦会,李昕钰.我国高校课程思政话语体系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基于费尔克劳夫话语三维模式的考察[J].江苏高教,2022,253(03):73-79.

[9] 胡开宝,田绪军.中国外交话语英译中的中国外交形象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中国外语,2018,15(06):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