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抓涂鸦小子,国际刑警连夜出动
2023-11-27木子童
木子童
最近有這样一则离谱的新闻:为了抓捕两名涂鸦的年轻人,国际刑警开出了红色通缉令。红色通缉令怎会如此大材小用?其实,通缉犯没干什么大事儿,只是以游客的身份进入韩国,涂花了六个城市的地铁列车,然后成功逃之夭夭,他们的行为不仅让地铁公司损失了巨额清洁费,还延长了清洁人员宝贵的工作时长。
说起涂鸦,想到的不是著名涂鸦艺术家班克西的天价艺术品,就是潮牌的街头联名;但不为人知的是“地铁涂鸦”正像传染病一样在全球流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这场轨道上的圈地运动。
地铁跑酷
纽约地铁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猛烈的涂鸦攻击。一名当地交通局官员说:“在地铁涂鸦对他们来说就像‘圣杯一样,能让你提升在涂鸦界的地位。”涂鸦就像野兽圈地,抛开艺术水平不论,谁留下的记号多、谁能在更难抵达的地方做出标记,谁就技高一筹。
灯光照不到的阴影里,喷漆罐呲呲作响,大面积的色块覆盖了银白色的车身,涂色、勾线,这是数代涂鸦者总结出来的最快、最醒目的画法。
“一般孩子无法把作品带进美术馆,但是绵延数千米的轨道成为很大的艺术展区。”每天都有新的年轻人准备在城市的动脉上留下自己的签名,因此人们对这些年轻的征服者甚至有了统一的称呼——“涂鸦游客”。
就像开头的韩国案件一样,涂鸦游客以旅游签证入境,择机涂鸦,然后迅速跑路。乌克兰、以色列、匈牙利……就像手游《地铁跑酷》一样,地铁涂鸦爱好者几乎跑遍了全世界。
地铁涂鸦本身具有极高的风险,有时勇者的勋章就是生命的代价。因为总是摸黑作业,所以涂鸦者有时会注意不到周围环境,跌落、摔倒,或者被一辆迟到的返库列车碾过,危险时刻都有可能发生。3年前,英国伦敦,23岁的吉尔伯特对妈妈说:“我要出去画画了,爱你。”当晚,拉夫堡枢纽站附近的高架轨道上,他和两名年轻的伙伴一起被列车撞倒。最终,他们的名字以另一种形式留在了桥下的墙上。
涂鸦界的“国王”
要理解地铁涂鸦对街头艺术家的致命吸引力,就必须回到20世纪70年代的纽约。大量失业青年一面目睹近在咫尺的上流生活,一面在贫困的泥潭挣扎,满腔愤懑亟待宣泄。
涂鸦者自称“作家”,而非“画家”,很多人只是想说点什么,而不是画点什么。走进一节20世纪70年代的纽约地铁车厢,如同走进一个树洞。毫无意义的漫天脏话里,夹杂着爱情、时事梗和伤春悲秋。老纽约人的喜怒哀乐都在这里,没有手机的年代,纽约人就在地铁里“版聊”。
谁能在地铁上留下姓名,谁就是涂鸦界的“国王”。它是剑客脸上的刀疤、童子军的毕业勋章,只要在地铁上涂过鸦,一个普通的贫民区男孩就可以光荣地宣传自己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了。比如,“ta k i183”是一名快递员,他把自己的签名写遍了去过的大街小巷,也是第一个被正规报道的涂鸦人士。
为了清理这些涂鸦,纽约市政府每年要花费几十万美元,而且每次清理都像是冤大头——清理干净的车厢正好成为下一场涂鸦盛宴的新画布。
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回暖,纽约市花了510万美元,雇用了205名新清洁工,把6424节地铁车厢全部清理干净,然后贴上了黑科技防涂鸦膜,少年们的半永久画廊不再稳固。同时政府规定,喷漆罐不得卖给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更重要的是,此后互联网兴起,年轻人有了新的发言场所,纽约地铁终于渐渐清净下来。
手铐与画框
不论在英国、美国还是亚洲国家,在公共设施上涂鸦都是犯罪行为。但与此同时,主流社会又高度认可涂鸦的艺术价值。
2008年,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以涂鸦和街头艺术为主的公共博物馆展览,并邀请6位艺术家现场创作外墙涂鸦。2010年,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幅由亮丽字母组成的装饰画作为礼物。这幅画的作者是英国涂鸦艺术家本·埃恩,早年间,他因为涂鸦被捕十几次,法官认定他的作品损害了公共建筑。但现在,他的“罪证”竟然成为国礼。
是犯罪还是艺术,似乎完全取决于一个非常主观的标准:画得是不是够好。2011年,某位高产的街头艺术家被判27个月的监禁,检察官指控:“他不是班克西,他没有艺术天赋。”
当代,涂鸦的创作环境无疑已经比当年宽松很多。在纽约等传统涂鸦城市,有很多政府划定的合法涂鸦区域,事后还有官方组建的专家小组为你评估价值。
绝大多数涂鸦不仅无法带来经济收益,还要倒赔材料钱和宝贵的午夜睡眠,但为何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墙就在那里。
古月//摘自那NG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