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组织自主性在我国防灾社区建设中的应用思考

2023-11-27聂蕊张涵松倪丽丽李有芳

消防界 2023年7期

聂蕊 张涵松 倪丽丽 李有芳

摘要:本文从微观个人层面、中观组织层面和宏观社会层面探讨了社会组织自主性在防灾社区中的应用可能性,并对社会组织自主性在防灾社区中的构建提出优化策略。城市灾害频发,城市社区作为应对灾害风险的最基本防御单位,其应对火灾的能力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关键点之一。本文以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自主性在防灾社区中的应用。从微观-个人层面、中观-组织层面和宏观-社会层面三个层面探讨了社会组织自主性在防灾社区中的应用过程,并从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加强社区防灾意识教育、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建设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及推动灾后恢复和重建五个方面对社会组织自主性在防灾社区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社会组织自主性;防灾社区;应用和思考

引言

随着全球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防灾工作日益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社会组织被越来越多地视为防灾的有生力量,其自主性在防灾社区中的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旨在深入探究社会组织如何借助自身资源和组织优势,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建立起一套能够在自然灾害中快速响应、有效应对的机制,在防灾社区中充分发挥自主性的作用。

一、概述

社会组织自主性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即社会组织能够根据自身目标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制定并实施行动方案[1]。社会组织自主性理论在近年来社区治理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为构建和谐、自治和防灾社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防灾社区是指为了减少灾害损失、提高社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而进行的综合性社区建设[2]。防灾社区构建需要社区居民的高度参与和积极配合,同时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协调[3]。防灾社区的建设可以在日常环境中增强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能力,提高社区应对灾害的自救、互救和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社会组织自主性是基于对传统灾害管理模式的批评,认为只依赖政府或专业救援机构的应对措施可能无法充分满足社区需求。相反,社会组织自主性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决策制定、资源整合和行动计划,以促进社区的自我恢复和韧性[4]。

二、社会组织自主性在防灾社区中的应用过程

社会组织自主性在构建防灾社区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微观-个人层面、中观-组织层面、宏观-社会层面。

(一)微观-个人层面

社会组织自主性使个人能够自由行动和决策,促使更多的居民参与到防灾工作中来,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的责任心和自我保护意识。研究表明,社区居民参与防灾工作的积极性和意愿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组织自主性是一项重要因素。在个人层面上,社会组织自主性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社区居民的防灾行为:社会组织自主性可以提高个人的责任感和自我保护意识,激励居民更加积极参与到防灾工作中来。由于自主性特点使得社会组织能够在防灾工作中更好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和带动社区居民形成共同的防灾意识和行动,增强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5];社会组织自主性可以提高居民合作精神,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相互协作和支持。社会组织作为社区内部的中介力量,可以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互助意识,提高整个社区的防灾能力;社会组织自主性可以促进个人的自由决策和行动,使得社区居民有更多的选择和权利,提高参与度和投入度,进而推动防灾工作顺利开展。社会组织在制定防灾方案和实施工作时,会更加注重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意愿,尊重个人选择和决策,使得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来参与防灾工作,从而更好发挥自身作用。

(二)中观-组织层面

社会组织自主性可以使组织更加灵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来开展防灾工作,同时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和特点来进行资源整合和管理。在中观层面,社会组织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社会组织自主性可以使其更好适应不同的社区环境和需求,从而提高组织的合理性和适应性。自主性使得社会组织可以自主定制防灾方案和工作计划,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提高其防灾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增加了组织在防灾工作中的主動性和自我管理能力[6];社会组织自主性可以促进组织内部的民主决策和运作,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创造力。社会组织在实践中,往往需要面对多元化的需求和利益,而自主性可以使得组织更好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和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从而在组织内部形成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和工作合作模式,推动防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自主性还有助于激发组织内部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促进组织不断推陈出新、勇于尝试和创新,提高整个组织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社会组织自主性可以提高其社会认同和支持度,增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自主性使得社会组织能够更好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来,同时也增强了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更多社会认可和支持。

(三)宏观-社会层面

社会组织自主性可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可以激励政府部门更加积极参与和支持防灾工作,提高整个社会的抗灾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在社会层面上,社会组织自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社会组织自主性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制定和引导相应的防灾计划。政府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社会组织提供政策指引、资金支持和技术引领,以促进其自主性的发挥[7];社会组织自主性可以促进资源调动和整合。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在防灾工作中密切合作,共同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达到最佳效果。比如,政府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资保障,而社会组织则可以调动民间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防灾工作[8];社会组织自主性可以充分发挥创新和协作优势,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不断创新思路,尝试新的防灾模式和方法,同时加强协作,形成有利于防灾工作的合作机制和模式。

三、社会组织自主性在防灾社区中的应用思考

社会组织自主性应用在防灾社区中的模式不仅注重建立紧密的社区网络和合作机制,而且还强调政府与社区的密切合作。这一模式采取了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了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通过加强互助合作、自我教育和技能培训,参与灾害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制定和提供救援等,改变传统的社区防灾工作由当地政府、街道或居委会包揽的方式,引入更加开放的社区管理模式。在我国防灾社区的建设中,社会组织自主性构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 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

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防灾工作,包括灾害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等。建立居民组织或委员会,促进社区居民自我组织和互相支持,形成自主性的社区防灾体系。居民直接参与到防灾工作的讨论和决策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经验。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座谈活动等形式,居民与相关机构进行有效对话,共同制定和评估防灾措施,确保防灾工作更贴近社区的实际需求。

(二)加强社区防灾意识教育

通过定期开展防灾知识讲座、演习和培训课程、社区宣传活动等方式,使居民学习到如何识别风险、制定应急预案、使用紧急救援设备等必要的防灾知识和技能,提高社区居民对防灾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居民的防灾意识。这种活动同时还培养了居民的应对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能够在灾害发生时做出正确反应,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

具有社会组织自主性的防灾社区应当注重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在社区内部,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社区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同时,与当地政府、专业机构、非营利组织等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社区防灾工作。通过共享资源、信息和技术,整合社区内外力量,形成协同效应,提升社区防灾能力。相关机构和居民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不仅加强了资源的有效利用,还促进了防灾工作的连续性和长期性。

(四)建设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

具有社会组织自主性的防灾社区需要构建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标准,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社区防灾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可以借助一个网站或者一个手机应用程序,提供各种防灾相关信息和资源。居民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最新的灾害预警、应急联系方式、防灾知识等内容。政府机构和专业组织也可以在平台上发布重要公告、政策和培训资料,及时传递灾害预警信息、防护措施等相关信息给社区居民。

(五)推动灾后恢复和重建

注重灾后恢复和重建是防灾社区的重要特点。在灾害发生后,居民积极参与到抢救和恢复工作中,共同参与灾后恢复和重建的规划和实施。居民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和建议,与相关机构共同制定恢复计划,并参与到重建受损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工作中。居民的这种积极参与不仅加快了社区恢复速度,还促进了社区整体发展和抗灾能力的提升。

结语

本文探讨了社会组织自主性在社区防灾体系中的应用机制以及如何利用社会组织自主性来增强社区的防灾体系,从而使其更加完善和健全。社会组织自主性在防灾社区中的应用机制对于构建健全的防灾体系至关重要。未来的研究应该结合国家住区标准,探讨如何使社会组织自主性与防灾社区更好结合。未来的研究趋势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社会组织自主性的内涵和机制,进一步明确其在防灾社区中的运行模式和特点。同时建立一个合理的制度框架,明确社会组织在防灾社区中的角色和职责;探索社会组织自主性与防灾社区的结合路径和模式,提出可行的实践建议;加强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的协同机制研究,推进多方合作,共同制定防灾计划;关注社会组织自主性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高防灾设施和物资的储备能力,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全面支持。

参考文献

[1]黄晓春,嵇欣.非协同治理与策略性应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J].社会学研究,2014,29(06).

[2]李振洪,张成龙,陈博,等.一种基于多源遥感的滑坡防灾技术框架及其工程应用[J]. 地球科学,2022,47(06).

[3]李菲菲,庞素琳.基于治理理论视角的我国社区应急管理建设模式分析[J].管理评论, 2015,27(02).

[4]Allen K M.Community‐based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climate adaptation: local capacity‐building in the Philippines[J].Disasters,2006,30(01).

[5]He C Y,Tung C P,Lin Y J.Applying the DRCA risk template on the flood-prone disaster prevention community due to climate change[J].Sustainability, 2021,13(02).

[6]Chou J S,Yang K H,Ren T C.Ex-post evaluation of preparedness education in disaster prevention, mitigation and respon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15,12.

[7]周建軍,吴建华.增强城市社区抗灾能力的成功因素[J].Nat Hazards,2014,74.

[8]蔡宁,张玉婷,沈奇泰松.政治关联如何影响社会组织有效性——组织自主性的中介作用和制度支持的调节作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8(01).

作者简介:聂蕊(1977- ),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 城市防灾减灾;张涵松(1994- ),男,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城市防灾减灾;倪丽丽(1986- ),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 城市防灾减灾;李有芳(1982- ),女,汉族,江苏睢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设计。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17YJC760059):基于可持续应对洪涝灾害风险的城市景观空间体系构建研究;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BJS2022007):城市空间韧性承涝供需格局识别与网格系统构建——以石家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