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制负压引流装置联合加压包扎在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治疗中的应用

2023-11-27伍津津

重庆医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脓腔换药脓肿

李 凤,姚 伟,邹 婷,贺 洋,伍津津,雷 霞,刘 红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重庆 400042)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perifolliculitis capitis abscedens et suffodiens,PCAS)又被称为头皮分割性蜂窝织炎和Hoffman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罕见疾病,多发生在20~40岁的非洲裔美国人和非洲裔加勒比海人,在高加索人中也有不少报道,且多为男性,较少累及妇女和儿童[1-4]。该病可形成密集的脓肿、结节,导致皮损处结节成片、组织瘢痕形成、头皮毛发脱落等,且迁延难愈,容易复发[5-6]。PCAS脓肿切开引流是临床常用的方法,目前术后通常采用常规换药,患者需往返多次门诊换药,脓肿愈合时间长,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脓腔经久不愈,继发二次甚至多次感染[6-8]。如何更好地促进PCAS脓腔愈合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目前临床上针对复杂伤口和脓肿常常采用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drainage,VSD)技术进行治疗,该方法可显著加速脓腔和复杂伤口的愈合[9-10]。因此,本研究借鉴负压引流的设计理念自制了一套负压引流装置并联合加压包扎,应用于PCAS脓肿切开术后的护理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7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PCAS患者24例作为联合组,均为男性,年龄15~54岁,平均(24.16±4.35)岁;病程5~57个月,平均(25.67±10.14)个月。另纳入同期就诊的PCAS患者25例作为常规组,均为男性,年龄14~55岁,平均(23.78±5.66)岁;病程4~52个月,平均(23.01±10.1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常规组

常规组PCAS患者首先剃除PCAS脓肿周围3~4 cm毛发,脓肿切开后,清理脓腔,采用油纱填塞或橡皮条引流脓腔,然后伤口外用纱布胶条固定。患者门诊常规换药,前3 d需每天换药,检查伤口肉芽及渗出情况,无脓液和血性分泌物可在术后1~3 d逐渐拔出油纱或橡皮引流条。随后,继续间隔1~2 d换药1次,直至伤口愈合。若换药期间出现发热、伤口周围红肿等感染症状,需口服抗生素,部分患者需二次清创引流。患者术后常规门诊随访3个月,观察有无脓肿复发、窦道、脱发等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

1.2.2联合组

联合组患者均使用自制负压引流联合加压包扎装置进行治疗。脓肿切开同常规组,术后将自制引流导管前端置于脓腔底部,引流管前端侧面预先剪开2~3个侧孔利于脓液引流,引流管采用临床常规输液器中间导管。引流管远端留距离切口5~10 cm长用于接负压引流器。再次清理消毒切口及周围皮肤,根据创面大小选择合适的薄膜敷料或3M敷贴,二者均可起到很好的密封固定作用。敷料紧贴伤口包括引流管引出切口处,根据脓腔大小,引流管远端选用连接5~20 mL空针做负压吸引,抽吸空针到底形成负压,用相应的空针活塞杆顶住负压空针活塞的针筒部位使其固定。检查负压引流稳定后,胶布固定空针活塞和针筒形成持续负压引流。剪裁合适大小的纱布裹成条装,置于脓腔伤口周围,纱布高于皮肤1~2 cm,然后固定加压包扎。再次检查负压装置是否漏气,敷料纱布是否移位,压力是否稳定,同时指导患者平卧或向健侧卧位,避免压迫管道,引起弯折堵塞等。嘱患者保湿防晒、避光,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治疗区域内不可搔抓或发生机械性摩擦,负压引流2~3 d来院换药,期间如有漏气、渗液等情况可来院进行处理。患者同常规组门诊换药,并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的换药次数和伤口愈合时间。(2)疗效评价:患者术后30 d内脓肿、结节基本消退则判为痊愈,痊愈率=痊愈例数/总例数×100%。(3)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记录两组脓肿复发、窦道、脱发等并发症,以及发热、红肿、疼痛、色素沉着、脱发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1-12],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联合组术后第1天引流量5~10 mL,之后逐渐减少,术后第3天引流量0~2 mL;术后3~4 d拔出引流管,引流管拔出后继续门诊换药。与常规组比较,联合组伤口愈合时间缩短,换药次数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无脓肿复发、窦道、脱发等并发症发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2.2 典型病例

患者男,25岁,头顶部及枕部PCAS数月,脓肿切开引流手术后,采用脓肿负压引流联合加压包扎,门诊仅换药2次后脓肿、结节等症状基本消退,无溢脓,无明显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后患者头颈部及枕部美观性好,见图1。

A:治疗前PCAS情况;B:经负压引流联合加压包扎后;C:治疗后头部痊愈情况。

3 讨 论

PCAS与聚合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组成毛囊闭锁三联征,也有学者把藏毛窦一起称为毛囊闭锁四联征。PCAS患者脓肿形成后,常规需要切开引流,目前临床上在脓肿切开引流后多采用门诊常规换药的方法,由于在脓肿切开术后早期创面渗出多、坏死组织残留多,患者常常需要多次往返医院进行换药,部分患者由于换药不及时甚至出现继发二次感染,从而影响脓肿愈合[12-13]。PCAS患者频繁往返换药加重了医护的工作量,增加了医生、护士和患者的负担。常规换药由于可能存在换药不及时、脓腔引流不畅、坏死组织残留,易继发二次感染,甚至部分脓肿出现迁延不愈的情况,从而导致部分PCAS患者出现永久性疤痕、脱发等并发症。因此,如何让PCAS患者脓肿更好地愈合是医护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负压引流装置术在临床上常用于复杂脓腔、感染伤口的治疗,其持续负压可将伤口创面因感染或坏死组织产生的分泌物及时吸出,从而使伤口创面时刻保持干净[14-15]。多项临床研究显示,负压引流较常规引流换药可明显加快创面修复和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目前负压引流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创伤伤口和复杂脓腔的治疗[16-17],但对于PCAS这种较小脓腔尚无合适的负压引流产品开发应用。能否将负压引流持续负压技术应用于PCAS脓肿术后护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相关的临床报道。

本研究借鉴了持续负压引流理念,应用自制负压引流装置联合加压包扎对PCAS小脓肿进行治疗,与常规换药方法比较,自制负压引流联合加压包扎可较好地实现PCAS脓腔持续负压吸引,及时吸引出创面内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负压吸引3~4 d即可拔出引流管,绝大部分伤口均呈现出新鲜肉芽生长,为脓腔快速愈合创造了很好的基础。相关研究表明,伤口周围适度加压包扎可减轻创面周围组织的水肿,有利于淋巴回流,从而加速伤口愈合[18-19]。因此,本研究在持续负压引流的同时对脓肿周围皮肤进行了加压包扎,以期达到减少周围组织水肿、加速伤口愈合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组比较,联合组的换药次数明显减少,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痊愈率明显提高。并且,该装置采用的是临床常用耗材,经济性优于商品化负压引流装置。此外,值得注意的是,PCAS患者由于伤口经久不愈和担心美观问题,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在护理时需要引起关注[17-20],对患者进行安慰,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同时及时询问并指导患者自行观察引流装置情况及引流量,做到及时更换。

综上所述,自制负压引流装置联合局部加压包扎可明显减少患者术后换药次数,缩短患者伤口愈合时间,痊愈率也较常规换药明显提高,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提示该项临床护理新技术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脓腔换药脓肿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modified duct-to-mucosa pancreaticojejunostomy during pancreatoduodenectomy: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康复新液应用于糖尿病患者颜面部软组织多间隙感染脓腔破溃愈合1 例
介入治疗食管瘘合并纵隔脓肿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换药处置架在行负压引流术糖尿病足换药中的应用
加强党建 换汤又换药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64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