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湖南益阳花鼓戏的保护与传承
2023-11-26李雅倩
李雅倩
摘 要:益阳花鼓戏,俗称“地花鼓”,是湖南花鼓戏中十分重要且独具特色的地方分支流派之一。近年来,由于网络的蓬勃发展、音乐文化的多样化以及人们审美的变化,益阳花鼓戏面临着消亡的危机。现对益阳花鼓戏的起源、艺术形态等进行论述,并对益阳花鼓戏的活态传承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益阳花鼓戏;非遗保护;活态传承
一、湖南益阳花鼓戏的文化生态特征
益阳市位于湖南的中北部,地处洞庭湖南岸,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成员之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面积达12 320平方千米,人口约442万,物产丰富,素有“中国黑茶之乡”“花鼓戏窝子”等称号。益阳话与长沙方言接近,属于湘方言中的长益片。益阳市是湖南省典型的杂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全市有回族、土家族、苗族、维吾尔族等45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回族数量最多。益阳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古至今,不同时代和地域的音乐文化相互渗透,在益阳这个地方汇聚,形成了多元的音乐文化交融。其中,益阳花鼓戏就是这种交融的代表之一。
二、益阳花鼓戏概述
益阳花鼓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剧种,流行于湖南的益阳、南县、桃江、安化等地。它源于当地民间的山歌、劳动号子、丝弦小调等,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为大筒、唢呐和堂鼓,合称“三大件”,并且采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和地方色彩。
(一)历史发展
益阳花鼓戏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时民间称之为“花鼓”。对于宋代的花鼓表演,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传说它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直到明末清初,才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关于花鼓戏的资料。例如,清朝同治年间有详细记录益阳花鼓戏剧团“新太班”在长沙演出的相关资料。此外,还有一些类似的文献记载,如清末光绪年间的湘剧班社等等。
民国时期,益阳没有正式剧团。1951年益阳市花鼓戏剧团成立。1958年底,整理演出《生死牌》,进京为全国农业群英演出。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艺术大师梅兰芳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赞此剧。1959年,被评为全国红旗剧团,出席了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受到奖励。1960年参加湖南省支边慰问团,赴云南红河、西双版纳等地慰问演出。
20世纪80年代,益阳市还开办过专业的花鼓戏演员培训班,通过广泛的收集和整理,最终编成了《益阳地花鼓专辑》,至今保存下来的曲目大约有两百多首。
(二)音乐特征
1.唱腔音乐的艺术特征
益阳花鼓戏是用益阳方言演唱的,具有鲜明的益阳特色。花鼓戏的唱腔属于曲牌体,以曲牌联缀体为主,以板式变化为辅助,如益阳花鼓小调《瓜子红》便是以一个基本的旋律贯穿整首曲子,适当加以节奏变化和个别音的转化,其音乐风格大多轻松活泼、节奏稍快、一板一眼。益阳花鼓戏的声腔可分为三类,即打锣腔、民歌小调、川调,主要根据演唱方法、伴奏形式以及唱腔的不同来区分。
(1)打锣腔
打锣腔又称锣腔,是长沙花鼓戏的主要声腔,它受到湘剧高腔的影响,表现出朴素、粗犷的特点。打锣腔的演唱形式、伴奏形式和曲调结构都与川调不同。打锣腔的曲调结构是分腔句、腔和“数板”相结合的牌子曲结构。传统的打锣腔不用管弦乐器伴奏,由一人清唱,众人帮腔。腔句之间穿插锣鼓演奏,同大戏中的高腔基本一样。在花鼓戏发展过程中,一部分锣腔向川调转变。
(2)民歌小调
民歌小调作为地花鼓的一种主要唱腔,在花鼓戏唱腔中有两种表现:一是本地有特点的山歌、民歌、小调及地花鼓、花灯曲调,如《洗菜心》《采茶调》等;另一种是共性较大,流行于全国的小调,如《十杯酒》《倒扳桨》等。
益阳花鼓戏中的许多民歌小调,具有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特点,在保留民歌固有风貌的同时,还拥有较丰富的旋律以及调式的变化。如《瓜子红》就是对生活小事的描写,歌词通俗易懂,节奏欢快,旋律性强,深受大家的喜爱。
(3)川调
川调音乐多受民歌影响,曲调灵活多样,表达力强,通常由大筒、唢呐等乐器伴奏。结构包括上下句的唱腔和过门乐句组成的两句式结构。川调是益阳花鼓戏中最具影响力的声腔之一,包括单川调和双川调两种形式。
2.伴奏乐器
益陽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为花鼓大筒,这是一种与二胡极为相似的乐器,在益阳地区就叫二胡,它的琴杆、琴筒都是由竹子制作而成,琴筒用蛇皮蒙着。益阳花鼓戏的伴奏乐器分为文场和武场,前者以大筒、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后者主要以堂鼓、大小锣等为伴奏乐器。
根据演出排场的差异,伴奏也会有所不同。在小型演出中,通常只需要一个花鼓大筒,而在大型演出中,可能会加上唢呐、笛子、堂鼓等其他乐器。
3.表演特征
益阳花鼓戏的表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是益阳花鼓戏在发展中一直受到人们青睐的根本原因,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益阳花鼓戏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这主要体现在演员的着装上。虽然不需要太过盛大的场景,但演员们对此非常讲究,他们需要随身携带一个大行李箱,里面装满了各种服装、道具、化妆品等。
其二,花鼓演员具有独特的服饰妆容。花鼓戏的服饰是个亮点,同时妆面也十分讲究,丑角的妆面相对简单,但却是惹人发笑的看点之一。丑角通常是鼻头上化上一块白色,胡须必须往上卷翘,穿马裤,手上拿有纸扇。而旦角的妆容十分精致,有一套统一的面部化妆步骤,依次为拍彩(打底)、拍红、定妆、扫红、元宝嘴。妆面完成后,接下来就是梳头。在花鼓戏中,梳头被称为“勒头”,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痛苦,因为最好能够调整眼睛的位置,使其看起来更加挺拔,展现出精气神。然后是人们熟悉的“贴片子”。片子是一种装饰物,由榆树皮胶与头发混合制成,用来美化人物的发型,也可以修饰演员的脸型。
其三,益阳花鼓戏给人带来独特的听觉享受。在腔调方面,益阳花鼓戏主要采用小腔湾,让人们感受到柔美动听的音调。此外,益阳花鼓戏还会运用气震音、单唱音等特殊装饰技巧,使观众在欣赏演出时能够体验到益阳花鼓戏的丰富多样。
三、益阳花鼓戏的现状
2008年,益阳花鼓戏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了人们对其传承和发展的关注。根据调查,目前益阳市拥有十几个专业的花鼓戏剧团,比如益阳市赫山区花鼓戏剧团、桃江县花鼓戏剧团等。大大小小业余的花鼓戏剧团有几十个,如南县洞庭花鼓戏剧团、群星花鼓戏剧团、青年花鼓戏剧团等都是民间具有代表性的花鼓戏剧团。但是目前,益阳花鼓戏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其一,在剧目方面,益阳花鼓戏一般以民间故事及传说为题材,与时俱进的花鼓戏非常少,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现状,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其二,在演员方面,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部分艺人由于工资过低而半路转行,还有一些专业人员陆续考入音乐院校进修,剧团成员所剩无几。此外,年轻人对戏曲音乐的兴趣不高,导致益阳花鼓戏的学习者非常有限,演员老龄化问题严重。
其三,在音乐多元化的影响下,大部分年轻人都偏爱流行音乐,对益阳花鼓戏这种传统戏剧几乎不感兴趣。笔者在对家乡的花鼓戏剧团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演出现场放眼望去都是老年人。
四、益阳花鼓戏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一)保护并发展传承人
要使益阳花鼓戏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好传承人,包括花鼓戏的编剧、导游、演员等,保证他们的工资收入,制定好政策措施,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目前益阳花鼓戏剧团老龄化严重,面临着断层的风险,保护和传承花鼓戏必须后继有人。让花鼓戏走进地方校园,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戏剧的了解,提供接触本土艺术的机会,培养他们对花鼓戏的兴趣,由此可以将学生发展为益阳花鼓戏的最终传播者,使他们参与保护益阳花鼓戏。
(二)实现益阳花鼓戏自身的艺术创新
首先,在内容上进行创新是非常关键的。应该在保留花鼓戏传统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基础上,寻找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契合的创新点。传统的花鼓戏通常以民间故事和传说为题材,真正与时俱进的现代花鼓戏很少。现代花鼓戏的内容应该紧密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需求,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在舞台上传播正能量。通过创新的剧本编排、情节设置和角色形象塑造,使花鼓戏更具现代感和观赏性,从而吸引新的观众群体,并与时代潮流相呼应。
其次,在演出形式上进行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益阳花鼓戏演出通常在简陋的舞台上甚至在乡村田间进行,这种演出形式限制了花鼓戏的传播。为了让花鼓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可以借助更好的演出形式,如专业的剧院舞台、大型活动场所等,以提升演出的质量和观赏效果,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同时,可以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如舞蹈、音乐、视觉效果等,创造出更具震撼力和互动性更强的演出形式,使花鼓戏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性。
(三)加强益阳花鼓戏在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的传播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演出形式受到限制,传统媒体的受众也大量流失,互动性不足。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花鼓戏发展的需要。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应用的迅猛发展为花鼓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短视频平台具有便捷、快速、多樣化的特点,能够吸引大量用户,并且可以实现更加个性化的传播。
借助移动短视频应用进行花鼓戏文化传播不仅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把花鼓戏推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还可以通过精准的用户分析和推荐算法,将花鼓戏精彩的演出推送给潜在的用户。移动短视频应用还具有社交属性,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对花鼓戏的理解,或者进行评论和推荐,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这种社交互动的方式可以促进花鼓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激发更多人对花鼓戏的兴趣和热爱。
随着抖音短视频的迅速发展,它逐渐成为社会大众的娱乐工具,当前抖音用户数量庞大,且以年轻人为主,传播速度更是达到了历史高峰。笔者也在抖音平台中发现了大量有关益阳花鼓戏的账号,包括个人账号和官方账号,他们的视频播放量达到数千次甚至上万。此外,还有一部分用户通过直播的方式,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全国各地的人民都能够认识、欣赏到益阳花鼓戏。因此,利用移动短视频应用进行花鼓戏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趋势。通过充分发挥移动短视频应用的优势,结合花鼓戏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可以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吸引更多的观众,推动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抖音平台为益阳花鼓戏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阵地,它增强了益阳花鼓戏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填补了花鼓戏艺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空白。但笔者在抖音平台观看花鼓戏短视频及直播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一是质量不佳,画质、音响效果较差;二是传承人对短视频的利用不够充分,视频制作不够专业。因此,传承人有必要购买专业的摄像、录音设备,以保证视频画质及声音的清晰度,并系统地学习视频制作知识,让视频紧跟时代的步伐。
五、结语
益阳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地方色彩,是湖南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也是湖南文化艺术戏曲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益阳花鼓戏为湖南花鼓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深入挖掘益阳花鼓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独特之处,并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指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杨畅,常思亮.湖南花鼓戏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J].文艺论坛,2021(5):123-128.
[2]唐蓉青.湖南花鼓戏的繁盛、曲折与前路[J].艺海,2021(8):12-15.
[3]杨波.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的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4]贺鲁湘.论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与推广[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5]谭真明.湖南花鼓戏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