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中的“声情并茂”与“字正腔圆”
2023-11-26郭逸群
郭逸群
摘 要:歌唱技术是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唱中要字正腔圆,吐字清楚、准确,并将歌唱情感与音乐情感相结合,使歌唱突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表达歌曲的深邃意境。歌唱语言应该随着内容和曲调灵活运用,以表达歌曲的不同风格,塑造完美的音乐艺术形象。通过演唱视频观看、文献分析以及归纳总结等方法对艺术歌曲《黑雾》应如何表现出“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进行简要说明,并提出演唱技巧与歌曲情感的关联性,得出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最后由艺术歌曲《黑雾》升华到整个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艺术原理;声乐演唱;艺术歌曲;《黑雾》
艺术歌曲《黑雾》是一首经典的声乐艺术作品,虽然其创作的年代距今比较久远,但是仍然是众多的艺术家及声乐爱好者所喜爱的演唱曲目,其艺术性至今仍然深深地感染着人民大众,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虽然这首艺术歌曲传唱久远,但是关于其理论方面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甚至很多声乐专业学生在演唱此作品时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风格及其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境。本文将艺术歌曲《黑雾》作为研究对象,对艺术歌曲《黑雾》应如何表现出“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进行简要说明,并提出演唱技巧与歌曲情感的关联性,得出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一、艺术歌曲《黑雾》在演唱中的“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
呼吸与咬字在歌唱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呼吸能使演唱者的声音和情感得到更好的表达,而咬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演唱者的共鸣腔体、发声位置,所以“字正腔圆”是歌唱的一个基础。演唱者可以从音乐的行腔、旋律以及歌词来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歌唱家之所以能够用歌声打动听众,最重要的是他们做到了以情动人、声情并茂,引起了听众内心的共鸣。
在艺术歌曲《黑雾》中要做到“字正腔圆”,就必须处理好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第一,字头要清晰有力,快、准、狠是演唱字头的要求,因为字头通常都是由声母组成,不能延长,就像歌曲中第一句“东边看不见太阳”的“东”字,字头为声母“d”,要咬得干净利索,这是歌唱的第一步,要给人一种结实有力的感觉,气息要瞬间落到声母上,因为在字头、字腹、字尾占的时值上,字头占的最少(除非作曲家对字头有特殊要求,例如过渡、下滑);第二,字腹要准确延伸,歌唱中对字腹的要求是气息要饱满,字腹通常由汉语拼音中发音最响亮的元音充当,时值相对字头来说长一点,把这个母音延长就是体现一个字的力度、情绪的高亢或低落的位置所在,字腹情绪的把握至关重要,还是拿第一句为例,“东”的字腹从拼音来看是“ong”,但可以唱成“u”的感觉,这样更好找位置,情绪是比较低沉的;第三,字尾要适时归韵,汉语拼音中的鼻韵母与复韵母的最后一个音素就是字尾,字尾最后要收音,就是归韵,这样发音才准确,以“东边看不见太阳”中的“太阳”为例,“太”的韵母是“ai”,为复韵母,“阳”的韵母是“ang”,为鼻韵母,归韵的时候要注意到两个字的归韵要归到“ai”和“ang”上。以上三者的关系不能割裂开来,其是一个整体,衔接要自然流畅,过渡自然。
要想在艺术歌曲《黑雾》的演唱中做到“声情并茂”,第一,科学的发声机制是必要前提,也就是说“字正腔圆”是“声情并茂”的前提,如果发声机制都不科学的话,无“声”何谈“情”?第二,要深入理解歌曲中的内涵,仔细读谱。歌谱上的表情记号只是一串串的符号组合,真正赋予它们生命的是演唱者,例如“一片黑雾茫茫”中,每个字都加了重音记号,在演唱中要体会作曲家在当时环境中内心极其恐慌但又非常无奈的捶胸顿足的纠结心理,“看见了,找到了”要唱出作曲家内心那种经过恐慌、思考找到了希望的豁达的感觉。第三,要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文化修养。演唱者要对歌曲的词作者、曲作者、创作背景、创作动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例如《黑雾》这首歌是许建吾作词,黄友棣作曲,创作于中国的解放战争时期,体现出作者战争期间内心的迷茫、沉思。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歌唱中的“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演唱者在演唱中要以情带声,以字行腔,巧妙地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二、作品的演唱技巧与情感的关联性
《黑雾》在演唱方面是有一定难度的,无论是对情感的把握还是对演唱技巧的运用都具有相当难度,全曲最高音在f2,刚好处于男中音的换声点,下面对本曲的演唱技巧进行分析。
本曲表达的是一种从迷茫、恐慌到豁然开朗、找到希望的思想情感,演唱者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情感的主线。作品一开始的思想情感是一种迷茫的心情,第一句“东边看不见太阳,西边找不到月亮”,作者采用了中国哲学五行相生的因素,“东”“西”“太阳”“月亮”刚好是相对的,在演唱的时候要把歌词中的相对感表达出来。在演唱“太阳”的时候,由于音域的升高,力度自然会加强,音色需要符合太阳的特质,需要亮一点的音色,而下一句演唱“月亮”的时候,音域降低,音色自然会暗淡一点,整体上要符合迷茫的心理活动,音色不能过亮。“横断在天地间”由于是音阶上行的旋律,加上本小节最后高音处有个突然的休止,有一种突然看到什么东西的感觉,稍有停顿感。下一句“黑雾茫茫”四个字都加了重音记号,所以在演唱这四个字时要突出重点,体现作者心中的困惑与无奈。
接下来的几句歌词和第一段完全一样,但是作曲家做了不一样的处理方式,首先是音区升高,出现本曲最高音。这对演唱者来说是一个难点,无论是演唱技巧还是情感表现方面都对演唱者的要求较高。从音区的升高和力度的加強来看,要求演唱者的表现要更加深入,如果说第一段歌词表现的是迷茫、惶恐的话,那么本段歌词就是对第一段感情的放大,放大至绝望的程度,所以在演唱“东边看不见太阳,西边找不着月亮”的时候,要着重地体会歌曲中歇斯底里的迷茫、恐惧、绝望,声音在此处应是最强,声音应完全释放出来。“一片黑雾茫茫”处(图1)表现了作者心中无奈的情感,要和第一段歌词形成对比,这里甚至可以带点哭腔,力度应该比第一段更弱一点,符合人们的心理,绝望至无言。下面一段是绝望过后的慌乱、恐慌心理,连伴奏都变成了低音区连续的三连音,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这一段时控制住自己音色的变化,表现出这种恐慌的心理。这一段的音量不需要太大,也不需要太亮,声音要有轻轻的抖动,以表现这种心理。
“影子在何方?”(图2)是一句疑问,问自己的同时也在问世人,作者感慨在这混沌的宇宙中竟然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对未来充满迷茫。这一句强弱方面作者加了一个渐强的记号,整句在体现渐强的同时,还要注意“方”字不要咬死,要先找到声音的点,然后循序渐进地慢慢放开来。接下来的“不在天上,不在地上”,是在回答自己,这里的音色要暗淡一些,要深入地体会作者心中的绝望与无奈。在经过两小节的间奏之后,进入沉思的阶段,强调的是思考时的一种状态,在演唱此处时,声音要像是在诉说,声音依然不能太亮,但是演唱的状态要积极一点。“看见了,找到了”,这里从暗淡、沉闷的d小调中跳进了光明的D大调,演唱者在演唱此处时声音要积极,体现出作者突然得到了答案的喜悦与激动,要特别注意这里情绪的转变。“笑立在我的心上”这一句是本曲的结束句,演唱者在演唱时笑肌要充分抬起,使自己呈现出笑的状态,在一种豁达的状态下结束本曲。在共鸣方面,小调部分多用胸腔共鸣,而光明的大调部分要减少胸腔共鸣,加入头腔共鸣,这样情绪的转变会更加明显。
三、中国艺术歌曲历史发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艺术歌曲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逐步發展到今天。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40年代;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最早的雏形,这一时期,我国一些音乐家引用国外的曲式结构以及旋律,填上中文歌词,例如:李叔同的《送别》等。还有以古典诗词为题材创作的中国艺术歌曲,例如青主的《我住长江头》、黄自的《点绛唇赋登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以及以近代诗词为题材创作的,比如黄自的《玫瑰三愿》《春思曲》《思乡》,至今仍在声乐演唱者与爱好者中广为传唱。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是发展迅速的,此期间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可分为两个派别,其一为以各民族的民歌为基调改编的艺术歌曲,例如,《槐花几时开》《牧歌》《三十里铺》《马儿啊,你慢些走》《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可以从歌曲中感受到当时中国的活力、民族的活力;其二为以诗词为歌词创作的艺术歌曲,例如,《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中国艺术歌曲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艺术技巧上相对前期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例如,《那就是我》《多情的土地》,尤其是2000年8月举办的“全国艺术歌曲比赛”更是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歌曲,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绿色的承诺》《春雨》。新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多样,作品动人,至今仍然活跃在各大高校的音乐课堂以及各大比赛上。
从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中国艺术歌曲始终在不断创新发展,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风格,那么在城市化发展迅速的今天,中国艺术歌曲的未来该怎样发展和创新呢?对于今天的作曲家来说,笔者认为其应该深入基层,亲近群众。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至关重要,要学习民间音乐的调式色彩、揣摩其艺术韵味、把握其艺术内涵。同时要虚心学习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善于为我所用,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间音乐的艺术内涵有机结合,合二为一,融为一体,走出一条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之路,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艺术歌曲《黑雾》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声乐作品,体现了细腻的情感以及对当时国情的思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本文通过对艺术歌曲《黑雾》演唱中表现出来的“声情并茂”与“字正腔圆”进行分析,使读者对此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对中国艺术歌曲的魅力有了初步的接触。本文最后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创新方法做了浅显的分析,希望广大声乐爱好者可以通过本文对艺术歌曲《黑雾》的情感把握以及演唱技巧有一些收获,更重要的是能够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态度有所转变,更好地传承经典,更好地继承中国艺术歌曲,使中国艺术歌曲走向世界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李晋玮,李晋媛.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3]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4]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6]崔云飞.艺术歌曲《黑雾》的理论及演唱分析[J].散文百家·学术百家,2012(1):67-68.
[7]曹晓琳.“情感表达”:声乐二度创作的核心[J].音乐时空.2015(13):74-75.
[8]梁豪.艺术歌曲《黑雾》作品分析与演唱[J].北方音乐,2018(10):85.
作者单位:
中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