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2023-11-26郭利琴
□ 郭利琴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一重要论断既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又赋予共同富裕新的时代内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深刻认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第二个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思想
19 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迅速发展造成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马克思对这种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他意识到,实现穷苦大众的救赎,必须依靠更为彻底的方案,而这一切的前提便是对“贫困问题”的消解。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由此,“贫困问题”在马克思这里便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现象或社会问题,而是与无产阶级解放这一根本目的联系起来。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写下这样一句话:“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可见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共同富裕,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共产党人不断创新和丰富着共同富裕的理论。1955 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共同富裕”。当时主要针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提出通过实行合作化,使贫下中农摆脱经济贫困的状况,让全体农村人民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并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时代,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共同富裕意味着前进的道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也彰显了共同富裕的人民属性。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一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及其他需求,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终极目标一脉相承,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立场。
实践来源: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证明,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带领全国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建党之初,李大钊先生强调“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改善人民的贫困生活,1927 年至1947 年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四次土地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不断深化理论和实践创新,创造性地提出“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是长期的,而且带有阶段性发展的特点。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绝不能动摇”,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重大举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强调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同时重视社会民生建设,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明确提出要“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政治判断,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战略部署。“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精准扶贫,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小康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乡村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标扩面,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党带领人民持续探索、并成功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历史。
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制度安排,它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的政党。它始终把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党的初心使命与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在百年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形成了科学而深刻的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既有物质的丰盈,也有精神的富足;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也不可能同步实现,实现共同富裕时间有先后顺序,空间有地区差异等。这些认识和经验能够更好地指导共同富裕的实践,成就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因此,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凝聚共同富裕的深刻共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各方利益群体的关系,更好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真正稳步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存在的根本原则,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富差距拉大的根源。我国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在“做大蛋糕”的同时通过收税、分配手段“分好蛋糕”,发挥好初次分配制度、再次分配制度和第三次分配制度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功能和作用。在初次分配中着力于创造均等的机会,在二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环节通过调整税收、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手段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三者相互协调配套,最大限度保障劳动者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造,其中社会主义是方向,市场是手段,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又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释放市场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确保各要素平等的收入分配。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在物质生活取得巨大提升的同时,要从精神层面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强调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宽渠道、全过程参与国家管理。同时进一步增扩民主权利,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激发和鼓励人民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来,为实现共同富裕铺平道路。
法治是助力和保障共同富裕的强大制度力量。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法治也要积极回应共同富裕的法治需求,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提供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法治保障。要做好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与共同富裕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使法治贯穿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要在法治框架内,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保驾护航。同时,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协调和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和谐有序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