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起点、性质指向与关键点位

2023-11-26张翰麟

中国德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 张翰麟

2022 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1]。“大思政课”建设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围绕“‘从什么地方开始’的逻辑起点、‘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的逻辑向度、‘沿着什么进路展开’的逻辑理路”[2]对“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指向与建设思路加以勘定,从而厘清“大思政课”建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意义,明晰“大思政课”建设在新时代的发展指向。

一、“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大思政课”建设一方面反映着全新历史条件下思政课创新发展所面临的实际境遇,一方面又蕴含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命题的时代反思。因此,勘察“大思政课”建设“从什么地方开始”这一问题,需要回到现实语境中,洞悉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的时代回应。

(一)基于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论基础

价值观内含于人的精神生活当中,是个体把握个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的价值标准与观念体系。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精神生活、价值观念的探讨常常被引入抽象的理论当中加以阐释,价值观产生的感性基础也因此受到遮蔽。在马克思看来,考察人的精神生活与价值观念都应该回到具体的现实生活当中,应当揭示出人们价值观生成的现实根基。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4]价值观不是人们头脑当中先天存在的自在之物,其形成与发展也不仅仅是某种单一活动就能够塑造完成的观念体系,而是同人们复杂的社会生活紧密连接而形成的个体认知,表征着个体生存生活的独特状况与个体对于社会生活的理性判断。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着眼于引导人的价值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应该立足于唯物史观来把握价值观生成的现实性特点与实践论基础,在开展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影响价值观生成的多种社会条件。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传统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价值观的方向,更要在现实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当中促进学生价值观的生成。“大思政课”建设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加以创新,它旨在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从传统课堂理论教育的小场域走向理论教育与生活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教室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大视野当中,在多重社会关系当中把握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用一种贯通式、整体性、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从而打造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关照学生价值观生成的育人新形态。

(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要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紧扣“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一根本要求,积极构建适应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符合学生成长成才期待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作为一项围绕人、关心人、服务人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起其内在的价值尺度。面对全新的时代境况,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体现对人的关注,进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特质就内在地构成了“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立场。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立足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全面关注从而回应学生的成长之问、生活之问、价值之问。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密切关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既要把握好学生成长成才的“拔节孕穗期”,又要关注学生生活的现实性与整体性,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引领性作用,彰显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特质。

(三)基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现实困境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思政课建设发展“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提升、教材内容的实效性有待提高、教师选配与培养工作还存在短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思政课建设所期待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等方面。[6]这反映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效果的有限性,具体体现为各工作主体亲和力不够,且处于“各自为战、各管一片”的尴尬境地,尚未形成育人合力。“大思政课”建设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境遇,通过对思政课课程本质属性的关注,从而实现新形势下思政课建设发展的守正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有真理的宏大叙事又有个体的生命叙事,将大道理融入学生的小生活,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政课所带来的价值引领与思想启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7]所谓“打好组合拳”,就是要综合发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各要素的育人功能,既要在课堂当中关心学生的实际生活,也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实现价值引领与思想启发,从而凝聚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合力,提高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实效性。“大思政课”建设旨在以思政课教学为主渠道,打通思政课教学与课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等多种育人途径之间的壁垒,实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间的功能弥合,绵绵发力,久久为功,不断提升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大思政课”建设的性质指向

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8]“大思政课”建设的提出既表征着对既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性反思,也蕴含着对全新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价值思考与实践愿景。因此,深刻理解“大思政课”建设的性质指向,明晰“大思政课”建设“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是考察“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所在。

(一)超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板块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对其工作系统内容,还是与外部的联系,必须进行整体性的统一协调,才能使其处于一种良性运行状态,保证目标的实现。”[9]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变迁,“大思政课”建设从整体性的视角出发构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打造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新模式。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正朝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过硬的思政工作人才,但也呈现出专业化、部门化、板块化的发展特点。

在这种发展特点的影响中,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极易陷入“各管一片、各自为政”的线性思维模式,一定程度上缺乏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衔接,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思想需求与思政课教师教学、思政课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当前,社会生活日渐复杂化、精细化、专业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面临着被“分而化之”的解构风险。面对全新的时代境况,“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超越传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板块化发展的思维定式,通过有机整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打破学校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之间的工作壁垒,构建整体性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既有学科科学化发展基础之上进行整体性建构,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协同育人。

(二)关照学生生活世界的现实性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当代青年学生,这是“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面向,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10]“大思政课”建设旨在以学生生活世界与生命经历的整全性为参考,通过关切当代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等多维度的存在方式,实现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从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对当代青年学生生活世界的现实关照。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11]日常生活为人的生存提供了舒适感、归属感与安全感,它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根基与精神家园。对于当代青年学生而言,生活世界是其感性存在的现实场域,也是其日常生活意义世界的来源与基础。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与思想引领,切实解决学生头脑当中的“成长之问”“意义之问”,就必须关照学生生活世界的整全性与现实性,回到学生日常生活世界当中寻求真正的、现实的理解。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与社会交往的多样化,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世界呈现出碎片化、流动化的现代性生活图景。在现代性的视域下,当代青年学生的整体性的生活世界被分割为零散化、符号化的感性生活,世俗生活获得了崇高性与独立性,曾经带有神圣光环和崇高价值的事物受到消解。在此背景下,“大思政课”建设旨在通过打通课程教学与课外生活、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等壁垒,关切当代青年学生现实生活当中的思想困惑与现实问题,从而构建起全方位育人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将思想引领同现实生活相结合,切实提升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实现对学生生活世界的现实关照。

(三)增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各要素的合力性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指出,历史发展不是单个人意志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而是着力于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中的由无数个人构成的合力。一个新事物的诞生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一种全新的动力生成了并逐渐推动事物的发生发展。“大思政课”建设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出发,旨在实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的有效协同,从而凝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各要素的作用,形成全新的育人合力。

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为育人合力不足,具体体现在“思政课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求契合不足” “思政课作为主渠道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结合不足” “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学科研究整合不足” “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融合不足”等方面[11]。面对现存困境与短板,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以理念创新推进机制创新,整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要素,凝聚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合力。“大思政课”建设正是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出发,意在突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缺乏协同的育人困境,注重把握育人工作的协同性、系统性和整合性。其所蕴含的协同育人理念在传统分工合作的工作理念基础上,强调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要素之间的统合性、互动性,将原本分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凝聚统合为一种全新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合力,从而实现“1+1>2”的育人效果,构建起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合力育人新格局。

三、“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点位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2]考察完“大思政课”建设“从什么地方开始” “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两个基础性问题之后,对“大思政课”建设的考察应立足“沿着什么进路展开”这一方向对落实“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点位加以把握,从而进一步明晰“大思政课”建设的可能路向。

(一)主渠道与主阵地要相互渗透、相互嵌入,增强“讲道理”的亲和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的主阵地。二者共同构筑起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主要场域,共同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而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主渠道与主阵地仍存在“两张皮”的问题。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在生活实践当中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关照不足,容易陷入理论说教的误区当中,从而丧失了“讲道理”的现实关照性;而作为主阵地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往往聚焦于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当中,很难实现对学生思想上的引领。

从“大思政课”建设这一视角出发,主渠道与主阵地应该相互渗透、相互嵌入、协同运行,以满足学生思想需要与现实需求为导向,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与实际问题。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大道理”融入学生的“小生活”,充分结合当代学生生活特点与学生关心的现实事件,讲述其背后的理论内涵,真正实现价值引领的入脑入心。其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应在解决当代学生日常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在党团组织建设、校园活动、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彰显出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其三,主渠道与主阵地应协同发力,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学生需要什么、关心什么,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提供什么、解决什么。只有这样,主渠道与主阵地才能够真正形成协同互动的合力,从而增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讲道理”的亲和力,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深化发展。

(二)专业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积极承担育人育才的教育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4]所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就是强调专业课程要与思政课程相适应,聚焦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书与育人二者的统一,共同承担起人才培育的任务。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着力挖掘各类课程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类课程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价值引导作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相适应,形成课程之间协同育人的积极态势。一方面,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要坚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治方向。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不仅仅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程的鲜亮底色,同时也是学校专业课程开设的核心原则。专业课程在人才培育的过程当中,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达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之效”。另一方面,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要深入挖掘课程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力求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在“大思政课”建设这一目标要求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要共同发挥“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能,兼顾知识传递和人才培育的双重价值。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专业技能培育的过程当中培养当代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思想道德修养。

(三)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力量,构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大格局

2021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5]这就是说,“大思政课”建设不仅仅要关注校园生活,还要树立一种“走向社会”的全新意识。要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把家庭、学校、社会纳入 “大思政课”建设的体系框架之内,把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家庭当中、做到社会生活当中,从而凝聚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力量,形成协同育人的态势。一方面,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大平台,即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挥育人功能的机制保障。任何活动要想达成理想目标都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一体的育人平台有利于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力量,通过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互动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目标统一等协同机制,将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力量实现有效整合,共同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对于人才培育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大格局。“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目标就在于构建协同育人“大格局”,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新时代 “大思政课”建设要充分激发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功能,通过多元化主体的参与实现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场域扩展,从而丰富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参与的社会力量,铸造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大格局。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