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进课堂”融入小学美术教育
——以广西非遗进课堂为例

2023-11-26谭春枝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4期
关键词:仫佬族竹编刺绣

谭春枝

(南宁市江北小学,广西 南宁 530003)

引言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教育始终。《关于深入推进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在此背景下,学校要主动作为,发展意识,充分认识到“非遗进课堂”活动是传承保护非遗有效载体的这一价值,并不断丰富、拓展、深化、提升“非遗进课堂”的方式和方法。

一、“非遗进课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提升美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瑰宝,积极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美术课程发展,还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1]。竹编、贝雕、点米成画、仫佬族剪纸技艺等非遗文化对于学生而言,是新颖的、有趣的,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使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选择通过亲身实践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喜爱。同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并陶冶学生情操[2]。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

素质教育理念不断落实的背景下,非遗进课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非遗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和认同感大幅度提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通过积极开展非遗进课堂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保护非遗的意识,还可以让非遗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开花结果。同时,这还体现了非遗在学生身上的继承与发展[3]。

(三)赋予非遗鲜活生命力的举措

通过落实非遗进课堂活动,非遗可获得更加广阔的传承、发展空间,进而实现“民间派”与“学院派”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进而更好地推动理论与实践、现代与传统的深度融合。同时,非遗进课堂也是创造性发展非遗资源的有效途径,其可以使非遗获得持久而鲜活的生命力,有利于非遗在未来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4]。

(四)促进“双减”有效落实的途径

“双减”的不断落实促使基层教育工作者必须基于“双减”背景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积极探索,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校积极推进“非遗进课堂”融入小学美术教育,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基础。但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引入课堂的非遗加以甄别筛选,保证“非遗进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如,可以采取先破题尝试,而后循序渐进的引入方式,绝不能“上来就铺摊子,捡到篮里都是菜”。

二、“非遗进课堂”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路径——以广西非遗进课堂为例

(一)面向美术教师,展开非遗文化培训

虽然非遗进课堂活动在各地、各个学校都得到了有效落实,但部分美术教师对非遗文化的了解还知之甚少,不能实现非遗和美术教育的有机融合[5]。因此,各个小学应当切实激发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对教师展开非遗文化培训的方式,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和引领作用,帮助教师扎实学习非遗文化,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并最终达到“非遗进课堂”活动良好开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以“非遗文化——竹编在美术课程的融入”为例。传统竹编工艺历史悠久,富含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共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经过不断的发展,竹编可以在造型、编织、图案、色泽上给予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非遗美术教学资源。但教师若想充分运用竹编文化进行美术教学,并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则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对竹编的认识、加强对竹编的了解,以确保能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切实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1)定期开展教师专题培训活动。为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的历史与文化,学校要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包括“非遗的秘境”“文化数字与非遗规则”“历史与语言的魅力”“文化自信与传承创新”等,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非遗的文化与传承。

(2)组织教师参加实践培训活动。切实有效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教师更加真切地感受非遗的魅力,还能够对教师的心灵进行熏陶,进而激发教师在非遗融入美术教育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非遗进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如,以“毛南族花竹帽编织工艺”为例。花竹帽编织技艺便是毛南族古老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毛南族人民素以花竹帽为标志而教育青年人弘扬勤劳与真挚、智慧、诚信的优良传统,所以,花竹帽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闪耀着“劳动光荣”的思想光芒。教师通过亲自学习花竹帽编织技艺,不仅可以获得一个编织精巧细致、外观秀美玲珑的花竹帽,还能深刻感受到花竹帽折所射出的是一种古代理念,从而主动将花竹帽编织技艺带入课堂,传授给学生。

(3)组织教师参加非遗文化交流活动。“非遗进课堂”活动需要以更加创新的形式开展,以此才能充分确保融入成效,才能更好实现非遗文化的有机传承。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引导各个教师就“非遗文化融入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融合的方式方法等展开激烈的讨论,以思想碰撞的方式,不断创新、完善融入方式。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与优秀非遗传承人展开交流,促使教师能从非遗传承人处得到更加新颖的非遗文化融合美术教育的方法。

(二)主动触摸乡土,挖掘本土非遗素材

教育源于生活,而要高于生活,但绝不能远离生活,否则教育将失去其存在的真正意义。基于此,教师要学会主动触摸乡土,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对本土非遗素材的挖掘,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促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富有感染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1)以教材为基础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以教材为基础,实现课内内容和课外内容的有效衔接,可使美术课堂更具有活力,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这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如,以“小学美术课程《剪纸》为例”。通过学习剪纸,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形式美的认识,并不断培养学生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勤动脑、多动手可使生活更美。但课本上的知识终究有限,不能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故此,教师可以将仫佬族剪纸技艺等非遗文化引入美术课堂之中。仫佬族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图案,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仫佬族各种民俗活动的传统美术,其是仫佬族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仫佬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意趣。为让学生深刻感受仫佬族剪纸,教师可依托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刻、撕等技法和十二类仫佬族剪纸,包括历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民间故事类、吉祥图案类、图腾符号类、民俗传统类等,确保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的仫佬族剪纸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关注,促使学生在课上主动认真听讲,在课下能积极对仫佬族剪纸艺术进行探索,在不断丰富自身美术素养的同时,也激起自身对仫佬族剪纸技艺的学习、传承与发扬。

(2)以学生为本针对性挖掘非遗文化。为进一步保证学生可以主动传承非遗文化,自觉成为优秀非遗传承人,教师在对非遗文化进行挖掘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兴趣点出发,实现对非遗的有效挖掘。如,以“小学美术课程《脸谱》为例”。图案丰富多样的脸谱总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具有满满的学习热情,学生热爱传统艺术的思想感情、设计能力、审美能力也因此可以得到良好培养。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脸谱的了解,教师可主动触摸乡土,在美术课堂上引入梧州粤剧脸谱。梧州粤剧脸谱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它构图精巧、色彩绚丽,线条细腻,有着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特点。侧刀眉、逗号眉、火焰眉、钩镰眉、田螺眉、蝴蝶眼等都是粤剧脸谱的主要特点。在向学生进行介绍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历史人物历史、遭遇等的理解,设计粤剧脸谱。对于粤剧脸谱来说,红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刚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恶阴险,蓝色代表狂妄凶猛,黄色代表剽悍干练。立足于以学生为本,对课本进行拓展和延伸,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更好提起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喜爱和热爱。

(三)运用民俗风情,充实美术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理念不断落实的背景下,实践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其不仅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强,还有助于“双减”落地。所以,实现“非遗进课堂”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深入融合,可以将积极开展美术实践活动作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1)美术教育走出课堂。虽然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但教师也可以创新教育教学形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将美术教育带出课堂,走进课堂之外。如,以“小学美术课程《刺绣》为例”。《刺绣》一课存在的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共同发展,但课本上的知识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也不能让学生深刻了解刺绣的含义,此时,教师便可以将刺绣这门课带到课堂之外,通过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刺绣的认识和了解。田林瑶族刺绣是以色彩鲜活、针法细腻而闻名的非遗文化,“挑纱”“压纱”等针绣手法都是瑶族刺绣十分常用的一种刺绣手法。瑶族刺绣代表了瑶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盘王祖先的怀念,也记录着瑶族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演变。通过让瑶族绣娘向学生讲解如何刺绣、为何这样刺绣,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同时,这也能让学生真切感受美术课堂的魅力、了解瑶族刺绣的真正内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刺绣大比拼”活动,激起学生的胜负欲,使其能利用有限的时间抓紧向瑶族绣娘学习。在这一美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可收获满满。

(2)不断丰富美术实践活动。深入走进生活可以发现: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节日庆祝方式,且这些庆祝方式源自于节日美好的传说和独特的魅力。故此,教师可以依托于民俗风情,不断丰富美术实践活动。在春节和元宵节中,“恭城彩扎”这一非遗的作用和价值得以充分彰显。彩扎是一种普遍流行于南北各地的传统民间工艺,它与节庆、游艺等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经过不断的衍生发展,在民间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彩扎制品形态丰富,花灯、狮头等均列在其中。过年开学之际,教师可以以“过年中都看到了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物品”为引子,逐渐引导学生说出花灯、狮头等,并以此为契机,向学生融入“恭城彩扎”。同时,教师还可以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上承非遗、下启新章”的花灯景观,让学生看到“花灯华彩、灯笼高挂”的美丽景观,进而引起学生对“恭城彩扎”的好奇心,使其能对“恭城彩扎”进行主动学习和了解。这为“恭城彩扎”这项非遗文化的有机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故此,学校应当积极探索非遗进课堂的有效手段和措施,以通过不断扩大非遗传承阵地的方式,保护和传承非遗,让非遗绽放出更迷人的光彩,并引导学生弘扬非遗文化,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仫佬族竹编刺绣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