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艺术教育中民间艺术活动的实践对策探析

2023-11-26马晓霞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4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游戏幼儿

刘 阳 马晓霞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西 太原 030062)

艺术教育属于幼儿启蒙教育中的主要构成内容,该类内容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丰富其情感思想有重要促进意义;而民间艺术活动是经过人民创造、历史发展流传至今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成果,这一系列成果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同时也是幼儿艺术教育开展的关键素材。从幼儿教育层面分析,两者的有机融合既是素质教育落实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进行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因此,日常教育教学中为将民间艺术活动优势充分彰显,需要不断挖掘和探索民间艺术活动类型和具体融合途径,这样才能促使幼儿更好发展。

一、幼儿艺术教育中民间艺术活动运用价值

(一)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一直以来民间艺术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可以说这类内容是中国历经千年发展所遗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一个地区和民族文化智慧与特征的直接显现,更是本民族能够持续发展和进步的主要源动力。另外,民间艺术活动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及合理性作用,其代表着某一区域和民族的独有价值文化,所以从这一视角来看,幼儿艺术教育中巧妙融合民间艺术活动可让幼儿在启蒙阶段则接受来自民间艺术的深入熏染,这一举措不仅能进一步强化幼儿对民族文化的深入认知和提高其民族认同感,更有利于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与此同时,借助民间艺术活动可陶冶幼儿情操,从而使之对本民族或其他地域的特色文化产生强烈的探索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艺术教育中可将蒙古族传统的马头琴演奏或歌曲演唱引入,这可使幼儿在迁移模糊影响下逐渐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1]。

(二)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社会行为

立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分析,待幼儿主体的安全和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其便希望获取更多归属感。简单来讲,幼儿希望能够尽快融于团队之中,并迫切想要能够与本团队中的他人构建良好关系,从这一角度来讲,艺术教育中民间艺术活动的融合有助于幼儿逐渐提高民族归属感,另外,随着民间艺术活动与教育结合的愈发深入,其也会将这种民族精神内化于自身头脑和血液之中,而这恰好能够满足其渴望归属需求。不仅如此,幼儿艺术教育中情景表演和游戏的方式是最为常见的民间艺术融合方式,通过这类方式幼儿群体能够极为自然的与其他同伴建立良好关系,并且在实践参与过程中其也能养成合作、谦让和遵纪守法的正确社会意识与社会行为。

(三)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精神品质

民间艺术属于文化表现形式的一种,同时其也是彰显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一种特色文化形式。所以将民间艺术活动巧妙融入幼儿艺术教育,可让幼儿在性格、信念和思维建立初期则接受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的培养与熏陶。例如,通过组织幼儿群体欣赏和学习皮影戏,可充分调动其对艺术活动的学习热情,并且也能让其利用这一契机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所展现出的创造精神和能力;不仅如此,利用地方民歌欣赏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群体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或者随着传统礼仪习俗和艺术教育的融合,也能促使幼儿形成更好的积极情感与精神品质。

(四)有利于幼儿形成较强审美能力

以往针对幼儿组织艺术教育时常会将艺术创作视为重心所在,而对于幼儿群体审美理解力、想象力和感知力培养却多有忽视,这一情况不仅对艺术教育价值发挥多有不利,同时也会对幼儿全面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为改善此教育弊端,实施艺术教育时需对审美素养强化高度重视,并且要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促使幼儿能够对艺术创新和创造产生强烈探究兴趣。而民间艺术活动的引入可使艺术教育资源和形式更为丰富,如此不仅能够让幼儿尽快融入艺术活动氛围中,同时也能让其利用该契机充分感受民间艺术活动魅力。能够形成该优势是因民间艺术活动无固定形式,所以幼儿在深入参与时其能够直观感受到巨大乐趣,这刚好与其天性和认知规律相符[2]。不仅如此,若在艺术教育中可采用自主游戏形式融入民间艺术活动,也能更好的锻炼和培养幼儿群体审美情操,并使之形成过硬的艺术创造力和创新力。

二、幼儿艺术教育现存问题

(一)忽略教育内容与幼儿兴趣和生活间的关联

从年龄角度来讲,幼儿群体对比于其他年龄层次群体,在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上都有极大差异,所以在组织和开展艺术教育内容时需做到尊重幼儿所表现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如此实施教学不仅可使幼儿群体更为主动的接受艺术教学内容,同时对引导其快乐成长、强化创造潜力和个性发展也都有超强的促进作用。但实际却是,实践教育中常有少数幼儿园会表现出忽略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兴趣和经验间的密切关联,这种不良教育现象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会过度依赖自身主观意见和现有的教材依据,该错误思想直接导致艺术教育中频繁出现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倾向。若该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将会导致艺术教育与幼儿主体的实际生活相脱离,这不仅对教育成效发挥极为不利,更容易使幼儿学习兴趣降低。

(二)忽略人文精神传达

围绕幼儿群体开展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生命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深入落实,而并非仅是艺术技能教育,想要实现该目标,需要各幼儿园在开展艺术教育时能够将引领幼儿主体全面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并且要特别注重辅助幼儿树立文化传承意识和正确价值观,以确保其能够对生命和生活保持强烈热爱。然而,现阶段有部分幼儿园在组织艺术教育时仍会出现“重艺术技能、轻人文精神传达”的教育现象,尤其是单一化灌输式教育形式和单一的教育内容,更是对幼儿人文精神培养和幼儿成长关照有严重限制;另外,这种教育目标错位问题,除会对艺术教育效果实现产生极大影响外,更难以将民间艺术活动的引领作用充分彰显[3]。

(三)忽略儿童对艺术的表达和体验

实施幼儿艺术教育时应对教育内容表达和体验高度重视,这不仅对幼儿理解教育内容和感受民间艺术魅力更为有利,同时也有助于幼儿形成较强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另外将民间艺术活动有机结合可使幼儿对艺术学习产生更深的探索欲望。但通过对实践教学深入研究后可以发现,有少数教师并未做到对艺术教育内容和民间艺术活动进行细微观察及体验,而这种教学模式单一和对技能与知识重视也间接导致艺术教育过程中常会出现固定化现象。在该教育背景下,幼儿群体虽然能够对各种艺术技能与知识灵活掌握,但其却会逐渐丧失感受美、挖掘美和表达美的艺术探究力。关于该问题,教师应明确艺术理论和技能教育仅能为艺术表达和艺术魅力感受提供相应服务,但却难以实现艺术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

三、幼儿艺术教育中民间艺术活动的实践对策

(一)游戏引导,让幼儿在愉悦氛围中欣赏民间艺术美

幼儿艺术教育、民间艺术活动的深度结合,可对各种游戏活动巧妙利用,通过该方式既能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加以训练,同时也有助于其社会性发展。具体实践环节,可从以下几方面落实:首先,可设计表演游戏,创设该类游戏是指引导幼儿群体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围绕民间艺术活动,通过表演、动作和语言等方式实施游戏,简单来讲是以民间艺术作品为基础鼓励幼儿自主表演,这一过程具有超强互动性和娱乐性。使用表演游戏对幼儿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强化极为有利,同时也能促使其逐渐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与社会行为。另外,为保证表演游戏作用发挥,可选择独立性较强的衣帽间或寝室等场地举行,同时也可利用屏风和布帘等物品进行空间分隔,以此设置成小剧场和表演舞台。以“皮影戏”这一民间艺术活动为例,在艺术教育中融入该活动,可先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播放各种皮影戏表演,随后再为其提供不同形象的皮影道具,接下来便可组织幼儿利用这些道具内容以表演的方式呈现故事内容。如此实施艺术教育可使整个教学过程趣味性更强,并且也能进一步调动其探究兴趣。美工游戏,这类游戏内容可使幼儿依照自身兴趣和意愿来表达主观情感和施展自身才能,这样能够获取更强烈的游戏满足感,可以说整个游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造性、交往性与自主性特征。一般在选择美工游戏实施场地时,应以光线好、区域宽阔的地方适宜,与此同时,整个场地安排应以开放式为主,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多创新可行性[4]。例如,在组织“皮影性”游戏表演前,可将原本的直接提供道具,转化为美工游戏,即为幼儿提供各种制作皮影人物的相关道具,随后其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尝试亲自制作皮影,接下来再引导幼儿利用自制皮影完成表演游戏。通过有计划性的组织美工游戏,不仅能对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锻炼,同时对其实践和实操能力强化也极为有利。

(二)活动实践,让幼儿亲自体验民间艺术美

幼儿艺术教育中民间艺术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幼儿群体亲自体验和参与,所以为保证教育优势充分发挥,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应时刻将幼儿放在主体位置,更要通过多样化手段深化民间艺术活动的融合深度,同时也以此为幼儿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例如,可先对助教活动加以利用,即邀请众多幼儿家长入园参加家长课堂和与民间艺术相关的亲子教育活动;也可让会乐器表演的家长面向幼儿讲解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结构组成;或是邀请非遗物质传承人和各种民间手艺人入园举办艺术制作活动,通过该类方式让幼儿群体更直观的接触和了解民间艺术活动。其次,混龄活动,所谓混龄活动是指打破幼儿年龄和班级界限,让全园的幼儿群体一同参加艺术教育活动,通过两两组合或多人组合的方式亲自参与和感受民间艺术活动的魅力,既有利于其感悟民族文化,同时也可对其交往能力和社会行为加以训练。不仅如此,这种混龄化活动可以让小班、中班幼儿在大班幼儿辅助下更快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其学习体验感和娱乐感;并且也有利于大班幼儿在该契机引领下形成关怀弱小、帮助他人的责任意识,由此便能将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传达充分展现。最后,民间艺术节活动,这类活动组织主要以重阳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为依据,有计划性的设计和组织各类主题式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此活动方式既能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活动全面融合,同时也能将民间艺术魅力充分彰显,并使幼儿由此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5]。

(三)全面融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下感受民间艺术魅力

教育融合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组织幼儿艺术教育时为将民间艺术活动优势充分发挥,教师可在日常教育管理和各项教育活动中巧妙的引入民间艺术活动,这样可使幼儿在艺术氛围及环境熏染下逐步建立正确的艺术审美习惯。实践环节可从以下两方面切入:首先,物质文化环境中的民间艺术活动融合,这里所指的物质文化环境是由室外活动、室内活动场所、活动所需材料、设备以及室内外环境布置等,通过对以上文化环境的改造和优化可让幼儿时刻处于民间艺术熏陶中。例如,在公共场所突显民间艺术,可选择在走廊、墙面和宣传窗等场所内张贴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语或是传统剪纸等民间艺术作品;另外,也可由教师主导设计一个民间艺术主题,随后组织班级幼儿根据该主题搜集资料布置班级环境,通过该方式既能构建良好班级文化,同时也可促使幼儿更主动的探索和了解民间文化,而这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更为有益。其次,在每日活动中融入民间艺术活动,例如,在幼儿入园时可播放《茉莉花》和《吉祥三宝》等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早操时也可带领幼儿一同表演和学习极具民族特征的舞蹈动作,如蒙古舞、新疆舞等,利用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幼儿强化自身节奏感和身体素质,同时也能促使其对民族文化有更深了解和认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科学且巧妙的融入民间艺术活动,能够使教育资源更为丰富,并且对幼儿全面发展也十分有利。因此,实践环节可通过游戏引导、活动实践和全面融合等方式确保艺术教育中民间艺术活动的教育效果能够充分发挥。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游戏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