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关于审计学的课程思政
2023-11-26苗雨佳张彦惠
苗雨佳 张彦惠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一、明确课程思政本质
2022 年4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这一概述揭示了思政课的基本规律,回答了高校如何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也间接为打造精品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
思政课程的本质就是讲道理[1],而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政元素从思政课程搬入专业通识课程,因而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需要靠讲道理实现进一步发展。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我们所要讲的道理不仅包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引领的宏观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更要把范围缩小到某一学科、某一专业。唐代大家韩愈把教师的职责归结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指传授圣贤之道,“授业”指教授学业。虽然授课形式正在加入不同的元素,但讲道理仍在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下适用。讲道理的“道”即立怎样的德,树怎样的人,做好审计工作则需要“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这是审计行业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讲道理中的“理”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专业课知识。因而,对于每一位师者来说,传道、授业并重,做好课程思政更需要讲好“道”和“理”。
二、建设好思政课堂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战略在中国的校园中不断实施,更多云形式的课堂逐渐普遍,成为后疫情时代教育的主要媒介之一。由于互联网的加入,课堂已经不再局限于室内“一对多”式的讲解,课堂成为电子屏幕上的PPT、扬声器里的声音。
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质鲜明的实践活动,而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是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为真实客观地评价经济组织的效率和效益提供可靠的保证,同时也为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信息进行技术支持。
审计学课本上的主干知识大多为纯理论介绍,在疫情期间,长篇的电子文字阻碍着对知识的吸收。审计学课程的理论体系较为庞杂,理论难懂、枯燥,“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引入,探索“线上重知识点讲授,线下重活动促进能力培养”的路径,能提高审计专业的教学效率和育人效果[2]。一方面,教学经验更为丰富的教师应该用通俗易懂的案例来更好地传达知识,用真实案例和自身经历体验反哺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应采用更多灵活的方式:互动抢答、翻转课堂、小组展示等,将价值观传递、能力培养有机融入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缩短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
回顾课程思政的发展史: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逐渐从专设课程渗透到中心课程,在思想道德方面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思政指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3]。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对兼具高品德、高才学的社会栋梁的要求愈来愈强烈,因而,对课程思政的要求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审计学旨在培养审计人才,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社会、企业和国家都具有深远影响。审计人员道德素质和专业修养兼备,审计成果才具有可信度和参考价值。在审计学课程上实现课程思政,既有利于思政教育的灌输,也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及人生具有指导意义,两者结合,相辅相成。
三、发现更多思政元素
(一)专业角度甄选思政元素
审计学虽然属于非一级类学科,但由于涉及社会中的各行各业,是检验任何一个项目是否合规的必要手段。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在企业财务的基础上学习审计学,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审计的授课范围可以包括审计专业和审计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职业道德。
(二)朋辈教育丰富思政元素
同龄人之间代沟少,有着共同的思想及相似的经历,分享经验、传播思政能量更容易被接受。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刷短视频度过课间,特别是“00”后对短视频文化有狂热的追捧。课后,教师可以加入学长学姐寄语的短视频环节,邀请就职于不同行业审计岗位,参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等层面的前辈,让他们用自身经历来传递价值观、传授审计学知识、给予更多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真实案例导入思政元素
独自成为一体的思政元素总是显得枯燥乏味,不能真正打动学生,而建立在真实案例基础上的思政元素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往往真实的案例中才存在着更多的职业道德,有助于呈现最新学科建设成果。审计日常的真实案例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理解准则、规范制定的初衷,更能从最初接触阶段便培养优良的职业素养。
(四)实践中加深思政元素的感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越来越多的学生明白实践的重要性。教师也应当鼓励更多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到真实的审计工作中,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感悟思政元素在现实行业中发挥的魅力。
四、做好课程思政的“加减法”
后疫情时代,意味着更宝贵的课堂时间,更需要去珍惜每一次教育经历。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更大的教育价值,每位走在教育一线的教师都应把握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比例关系,做好“加减法”。课堂中无论是只包括重难点的主干知识,还是只有绘声绘色的故事,这些都不是最佳的课堂效果,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辩证地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基于实际情况做好思政课程的“加减法”,本文将用DHASQ 模型来对这一问题进行阐释。影响炮弹准确击中、击毁目标物的因素有炮弹所对的方向、大炮所处的高度、炮筒的角度、炮弹的速度和质量。以此类比课程思政的实现过程,也需要考虑课程思政的方向、高度、角度、速度和质量。
(一)Direction——把握方向
以发射炮弹为例,在发射前要确定方向,只有瞄准目标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飞行轨迹从而击中目标,否则将会南辕北辙。
课程思政的目标在于将思政元素融入主要课程、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位,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使他们成为心系祖国、有德有才的栋梁。各门学科在尝试实现课程思政时,都要结合本课程的特征,寻找适合本课程的方向,这样才能准确、高效地实现课程思政。
在审计学中,与思政相关的课程有审计发展历史、职业道德规范和理论与实践等,尤其是审计的职业道德规范,既要求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同时又要求华夏儿女应当恪守的品格。
因此审计学的课程思政应当主要瞄准职业道德在审计发展历史、职业道德规范和理论与实践等方向上开展,在审计实践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们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也要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Height——确定高度
若大炮与目标物的高度相比过低或过高时,都无法击中目标物。同理,如果对课程思政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在实行课程思政时,课堂的中心内容依然是审计学,可以对审计学中有关思政的内容进行着重讲解,再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但在讲授的过程中不能只讲授理论知识,或直接将审计学课堂变成思政课堂,这就失去了课程思政的意义。
思政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审计课堂上不可能直接将学生们的道德水平都提高到很高的标准,课程思政只能提供引导和带领的作用,因此审计学的课程思政应当将目标设定为向学生们有效传递思想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三)Angle——瞄准角度
炮弹在射击目标物时,结合适宜的角度、巧妙利用风向会事半功倍。在课程思政的实现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教师的育人意识和思想觉悟,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授课程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观念,在授课时兼具传道授业。《论国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中,列宁充分肯定了教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作用。列宁认为,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都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因此一定要提高教师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4]。
教材的改编是实行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主干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导向[5],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和导向,对课程思政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审计学的教材理论内容过多,而针对思政的要求需要在教材编写时着重添加案例,使学生在学习审计学、接受思政教育时增强理解和记忆能力。
(四)Speed——控制速度
炮弹的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是否能够击中目标物。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无论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其实现的效果。课程思政的实现必然要经历一系列过程,从前期筹备、理论研究到教材改编再到课程试验,最后才能形成全校、全国、全学科的推广。每个步骤都不可急于求成,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效率,做好充足的准备。
就对学生的影响而言,课程思政的效果在短期内不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识和觉悟,并敦促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思政的理解。在审计学的课程思政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编写顺序,着重介绍审计历史、职业道德规范和实践,循序渐进地传授思政内容,并将其贯穿课程的始终。
(五)Quality——提高质量
若炮弹的质量不过关,即使击中目标物也不能发挥作用,炮弹的质量是摧毁目标物的根本因素,而课程思政的质量也是决定其成败的根本因素。课程思政是在青年时期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政治观念的重塑,对其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乃至人生都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实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质量。
教师在打造课程时应注重课程质量。在课程的前期研究准备时揣摩透彻相关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积极开展教材的改编工作,在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上进行钻研和创新,使讲授的内容易于理解,同时减少纯理论知识的枯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采用案例法和课堂模拟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感受道德和职业修养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参与性的课堂往往能给学生更深刻的记忆,因而具有更高的质量。
在课堂教学以后,教师要及时检验学生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质量。由于思政教育成果的特殊性,通过知识是否掌握来检验思政课程的效果并不科学,可以通过检测学生对主干知识中与思政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对课程思政的感悟来检验知识被接收的质量。
五、打造“五解”授课链
解释,即解释概念。审计领域有众多的专业名词,很多的专业名词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鲜的事物。在开展正式的授课之前,教师要把更多的专业知识要点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等更易懂的方式解释给学生,从而让学生了解认识到这一领域的初级知识,完成对该专业的入门。解惑,即答疑解惑。每一届的学生对不同的问题吸收程度不一样,在讲授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更多的交流与解答疑惑,既是对价值观的传递,也是对解惑的传承。解闷,用生动的案例给学生解闷,让他们觉得过瘾。审计学是枯燥的,准则中是大篇晦涩的文字,用文字解释文字只会显得更加苍白。案例的加入既能给课堂带去活络的气氛,也能给学生更好的课堂体验。同时,案例也是优良的载体,它既可以传承思政的元素,也可以成为专业知识的运用平台。解密,通过财务数据解密一些经济领域的大案要案。每位学生都怀有经世济国之胸怀,时事热点通常是他们的关注对象,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其中,能增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可以从侧面把审计人员应该遵守的道德法律规范深深印入他们的脑海,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六、结语
后疫情时代,每位教师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把课堂打造成为价值培养、能力塑造、知识传授的场所。在课程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育经世济民、诚信服务的能力。在审计这个服务性质很强的课堂中,思政元素的加入更是为审计课堂注入了活力,为培育德才兼备的审计人才、为审计行业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力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