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SWOT分析的传统戏剧传承发展研究
——以泉州高甲戏为例
2023-11-25黄志锋王建福陈丁索
黄志锋, 王建福, 陈丁索
(泉州师范学院 陈守仁商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高甲戏,别称“戈甲戏”“九角戏”,隶属于闽南地方传统剧种,其源头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时期,并于清代中叶时期趋于成熟,发祥地为泉州市南安市石井岭兜村[1]。关于高甲戏的来源众说纷纭。其中较为权威的说法是,高甲戏前身为“宋江戏”,最初只是闽南人民于特殊日子装扮成《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而在街上进行化装游行与武打表演的活动。高甲戏兼收并蓄,是在广泛吸收京剧、徽剧、木偶戏、梨园戏等许多外来优秀戏曲的养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演变而来。高甲戏行当角色的分类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其最初仅有生、旦、丑这3种角色分类,而后才在这3种的基础上额外增添了净、贴、外、末等行当。
高甲戏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950年,泉州市政府成立了戏剧改革委员会,调拨了许多高甲戏艺人进行集中性学习。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就是当初戏剧改革的产物,它的成立带动了各地成立高甲戏剧团的热潮,而这也成为高甲戏由草台艺术向剧团艺术过渡的转折点。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戏剧成为“牛鬼蛇神”“毒草”的批判对象。高甲戏也难以幸免,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剧团被迫解散,大批量的高甲戏老艺人以及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农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闽南各地的高甲戏剧团才得以相继恢复[2]。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的艺术地位得到了国家认可。在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后,高甲戏成功跻身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列。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高甲戏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逐渐呈现出没落之势,这主要体现在高甲戏剧团数量的不断减少与受众的不断流失这两个方面上。在现存的具有典型代表性、传承性的剧团,并且活跃于闽南城乡的,仅剩泉州高甲戏剧团、晋江高甲戏剧团、厦门金莲陞高甲剧团、安溪高甲戏剧团[3],高甲戏早已不复民国时期的昌盛。因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动而导致的乡村人口流动,导致高甲戏的受众大量流失,传统的高甲戏文化已无法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文化娱乐需求,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是被淘汰的危机。
1 泉州高甲戏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s)
1.1.1 文化艺术价值深厚
高甲戏被誉为中国戏坛的“南海明珠”,其艺术内涵极为深厚。明末清初,高甲戏孕育于泉州“戏曲之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其他剧种的精华,逐渐成为泉州当地颇具观赏性的剧种。特别是高甲戏中已成体系的丑角艺术表演,更是独树一帜。“高甲丑”幽默诙谐、滑稽风趣、典型的喜剧表演风格,具备较高的娱乐价值。而且,高甲戏表演时对演员有着严格的要求,使其又兼具极高的美学价值。此外,高甲戏根植于闽南地区,是闽南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研究闽南人民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特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1.2 音乐唱腔独具特色
在音乐曲牌上,高甲戏属于南音系统,使用闽南方言,其音乐唱腔兼用“木偶调”、民间小调、“南乐”[4]。高甲戏所使用的乐器亦大有讲究,有文、武乐之分。文乐在早期主要以唢呐为主,后来才加入了琵琶、二胡、横笛等乐器。武乐则更加强调节奏,主要使用锣、鼓、钹类的乐器。从高甲戏乐器的使用可以窥见中国古典音乐之美。饮水当思其源,高甲戏扎根于闽南这片土地,是闽南社会文化的产物[5]。高甲戏在唱腔、音律等方面都融入了闽南文化的元素,具备明显的地方韵味以及异常浓郁的民俗文化魅力[6]。
1.1.3 流行广且影响力大
泉州是著名侨乡,侨作为一大优势,为泉州文化对外交流创造了独特的条件。与闽剧、莆仙戏、芗剧、梨园戏并称福建5大剧种的高甲戏,是泉州文化的突出代表,它主要流行于我国闽南地区和台湾省,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在海内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7]。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甲戏剧团纷纷奔赴这些地方进行演出交流,并得到了他们的喜爱与认可。如自1985年以来,厦门市金莲陞高甲戏剧团就已多次前往东南亚各国,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开展演出活动,在展现高甲戏特殊亲和力、凝聚力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加强了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影响力,拓展了彼此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1.2 劣势(weaknesses)
1.2.1 宣传运营收效甚微
按照剧种的功能进行分类,高甲戏属于地方性质的小戏剧种种类,受众范围本就狭小[8],再加上高甲戏使用闽南地方方言的特性,更加强化了受众群体的地域性特征。诚然,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为泉州高甲戏打破这些限制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但泉州高甲戏并未掌握这个“流量密码”。当前,泉州高甲戏所拥有的宣传平台主要有福建省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官网、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微博、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与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微信公众号,以及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但无论是哪个宣传平台,实际的宣传效果并不理想,关注量、评论量、点赞量、转发量寥寥无几,可见高甲戏的宣传运营有待加强。
1.2.2 后继无人问题突出
高甲戏艺术以“丑、旦”而闻名,丑、旦行表演艺术独特细腻,各以其特色表演形式来塑造各种人物形象[9]。目前,高甲戏所确立的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共有19人,在这19位传承人中,有12人的专攻行当是丑、旦行。这就暴露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即传承人本身行当角色不全。传承人角色失衡问题就如同木桶效应,一只木桶的储水量完全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高甲戏发展也是这样,一门艺术到了顶峰,便很难再有所突破,将会遏制高甲戏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除去已经仙去的赖宗卯、颜佩琼、苏燕玉以及资料不详的传承人,现存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已达70岁,高甲戏将陷入传承后继无人的窘境。
1.2.3 剧目内容缺乏创新
守成则安静无为,故纵脞废萎而百事隳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戏曲艺术也不例外。泉州高甲戏有着绵延3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相较于现代社会不断更迭的文化产品来说,它身上的传统色彩愈发浓厚。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数量众多,高达900多种,主要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生旦戏)、“丑旦戏”3类,其中丑旦戏与大气戏的数量居多,绣房戏则略少[10]。高甲戏的剧目内容大多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剧目核心思想无一不围绕着礼、义、仁、智、孝的传统精神理念内核,其演出的剧目内容较为陈旧传统[11]。在现有的剧目中,《造桥记》《上官婉儿》《浮海孤城》是其中为数不多的新编剧目。戏曲艺术“非物质”的特性令其传承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戏曲艺术是典型的活态传承,在一代又一代坚守初心的匠人手中沿袭下来。戏曲的发展是离不开观众的,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戏曲艺术若想在狭窄的生存空间中开辟出新天地,就必须关注年轻一代的兴趣与想法。而对于从小浸染在新生事物的年轻一代来说,他们更迫切希望看到的是与流行文化所契合、符合自身审美诉求的东西。
1.3 机遇(opportunities)
1.3.1 国家政策提供助力
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多样性最为直接又最为生动的体现与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点,其保护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抑或是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大有裨益。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日益提升。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做了相关说明,提出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以及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12]。传统戏曲作为非物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政策环境较为宽松。对于位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传统戏曲,中央设立了专项发展基金,并在多方面给予了支持。2019年,泉州高甲戏《连升三级》表演人才培养就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助力培养优秀高甲戏演员。
1.3.2 泉州发展条件优越
泉州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入选城市,文化底蕴雄厚。作为福建省的经济中心,泉州的各项基础设施皆较为完善,发展条件十分优越。2021年7月25日,申遗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13]。泉州申遗的成功,使这座城市的话题度、热度再次上升,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将目光投向了泉州。2023年春节期间,来泉旅游人数达到435.4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5.36亿元。外界对泉州的关注度的上升不失为泉州高甲戏提高知名度、影响力的好机会。另外,作为非遗之城,泉州非遗资源数量众多。目前全市共有世界级非遗项目5项,国家级36项,省级128项,市级262项,县级628项,非遗互动的可塑性毋庸置疑。
1.3.3 互联网带来新机遇
21世纪是互联网和影像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而这个时代为传统戏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国拥有庞大的网络用户人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 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14]。高互联网普及率意味着潜在受众吸收的可实现性。在互联网深层次渗透人们生活的同时,“传统戏剧+互联网”模式也悄然出现。传统戏剧艺术兼具多种元素,包括戏曲元素、乐器元素、唱念元素、服道化元素等。它的多元性与广泛性决定了其与现代媒介的兼容性。红极一时的电影《霸王别姬》就是吸纳了传统戏曲的人物造型形象来对电影人物角色进行设计,由此来辅助人物的性情刻画以及电影情节的推动;厦门卫视《斗阵来看戏》戏剧节目每天中午12点播出精选歌仔戏,并设计了贴心的戏迷互动环节,吸引了众多的歌仔戏戏迷。互联网时代将打破传统戏曲千百年来依托舞台进行传播发展的传统路径与方式,带给传统戏曲以新的发展活力与机会。
1.4 威胁(threats)
1.4.1 生存环境空间萎缩
泉州高甲戏自乡土社会中诞生,依托当地的人文环境而生存,为当地民俗活动而服务。在泉州,每逢神佛圣诞、敬天公、做功德等节日,各地通常都会邀请高甲戏剧团前来搭台唱戏演出,借此增添节日氛围,并以此显示仪式的隆重。戏班演出的时间最少三两天,最多可以连演一个多星期。彼时剧团演出机会频频,生意十分红火。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产物占据了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新颖的娱乐与消费方式。高甲戏与公众的生活状态产生了偏差,这反映在公众对节日活动、民俗信仰的意识薄弱与淡化。在现代化社会快节奏浪潮的裹挟下,新生一代的闽南方言理解掌握能力逐渐下降,他们对于古早戏曲悠然长远的唱腔,以及演出动辄一两个小时甚至更久的“超长”时间无所适从。这也是高甲戏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断被侵占,演出市场一度萧条与萎缩的主要原因。
1.4.2 戏剧市场竞争激烈
在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单是传统戏剧类就已达171项。而仅在福建省内,就存在木偶戏、梨园戏、闽戏等多种戏剧。传统戏剧品类繁多,而市场中能够获得的受众数量有限,高甲戏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得一席之地属实困难重重。当前,传统戏剧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剧团巡演。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剧团的发展水平很难保持一致,存在一定的分化问题。发展水平高的剧团能够轻而易举地抢占发展水平低的剧团的市场,戏剧演出市场的恶性竞争难以避免。以南安市的高甲戏演出市场来说,除了本地剧团,外地剧团例如厦门、永春、晋江的高甲戏剧团就时常挤入南安市抢夺市场,更甚是在演出淡季时,市场的恶性竞争频发,各剧团争先抢戏,不惜压低价格。高甲戏演出市场状态的无序混乱,令其发展前景进退维谷。
2 泉州高甲戏传承与发展研究的SWOT-AHP分析
2.1 SWOT-AHP分析法概述
态势分析法(superiority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SWOT)是对研究对象关系密切的主要内部优势、劣势以及主要外部机遇、威胁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态势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由美国运筹学家塞蒂提出,它是对定性事件做定量分析的一种层次化、系统化的分析方法,常用于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将SWOT、AHP相结合,在SWOT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AHP,将定性与定量相融合,能够有效弥补SWOT仅对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而忽视其中相互关系的不足,并基于对指标重要性的比对,计算出各因素权重排名来定位方案层,由此得出更加科学严谨的决策结果[15]。
2.2 SWOT-AHP分析法的具体步骤
1)确定分析要素。通过对泉州高甲戏传承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定性分析,得出图1所示的层次分布。
2)构造判断矩阵。为了确定泉州高甲戏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采用专家调查法,使用1~9标度法来设计问卷,通过对所列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的方式来收集专家意见。
采用电子问卷的形式,咨询了20位专家意见,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素养保证了此次调研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经过专家两两比较打分后,得到5个判断矩阵,见表1~表5。
表1 SWOT组间判断矩阵
表2 优势组判断矩阵
表3 劣势组判断矩阵
表4 机遇组判断矩阵
表5 威胁组判断矩阵
3)计算要素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运用SPSSPRO软件计算出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以及相应的特征向量,此特征向量就是权重值,同时对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为
(1)
式中:n为矩阵阶数;RI通过查询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可知。当CR<0.1时,一致性检验通过,即权重分配结果是合理的。由表6~表10可知SWOT组间判断矩阵CR为0.009 9,优势组判断矩阵CR为0.01,劣势组判断矩阵CR为0.026 6,机遇组判断矩阵CR为0.007 9,均小于0.1,而威胁组判断矩阵为2阶矩阵,本身具备一致性,故计算出来的要素权重结果是可靠的。
表6 SWOT组间要素权重
表7 优势组要素权重
表9 机遇组要素权重
表10 威胁组要素权重
4)计算组合权重。前文所计算的权重仅仅代表了相同指标内容层之间的重要性比对情况,而组合权重则综合了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组合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1。
表11 指标组合权重
5)确定SWOT组内要素强度评分及加权强度计算。强度,即指标对目标的影响程度。指标的加权强度由组合权重与强度评分相乘得出(表12)。为了确定泉州高甲戏发展内外部环境因素强度,同样采用电子问卷的形式,咨询了20位专家的意见。
表12 指标加权强度
综上,优势的总强度=0.416 0+0.236 0+0.305 0=0.957 0;劣势的总强度=(-0.243 6)+(-0.405 0)+(-0.453 0)=-1.101 6;机遇的总强度=0.318 8+0.342 1+0.330 8=0.991 7;威胁的总强度=(-0.398 1)+(-0.249 3)=-0.647 4。
图2 泉州高甲戏传承与发展战略四边形图
表13 战略方位角θ与战略类型关系对应表
3 基于AHP-SWOT分析提出的泉州高甲戏传承与发展建议
通过对泉州高甲戏进行AHP-SWOT分析,认为泉州高甲戏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采取WO进取型战略较为合适,即其需要充分利用外部机遇以规避甚至是克服劣势。泉州高甲戏应突破以往的发展模式,尽可能利用一切机遇,积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以此来弥补劣势方面的不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制定泉州高甲戏传承与发展WO进取型战略。
3.1 紧贴时代热点,促进剧目创新
传统戏曲如何能在新场地守住一方舞台与天地?唯有迎合时代取向,主动作出改变。高甲戏传统剧目基数大、新编剧目寡淡的特征使其发展深陷囹圄之地。剧目内容的创新问题已迫在眉睫。2021年10月,高甲戏新编剧目《范进中举》于第17届中国戏剧节登场,并斩获“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典范”之美誉。《范进中举》以当代方式解读旧文学故事,以新情节创造新的解读空间,更加彰显高甲戏艺术的独特魅力。同年11月,现代高甲戏《惠女颂》成功首演,再现了惠女水库建设者的英雄形象与气概,将戏曲艺术延伸到了时代精神领域。这两部作品无疑是绝佳的借鉴,指引出高甲戏剧目的创新之路。高甲戏剧目的创新应紧跟时代发展的热潮,以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艺术。高甲戏剧团要立足于时代基点,关注时代热点,推动剧种剧目形式与内容的变革,同时要积极适应年轻群体喜好,挖掘可创素材,以更好实现其传承与发展。
3.2 创新培养机制,强化人才培养
3.2.1 适当放宽非遗传承人认定标准
目前来看,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标准相对过于严苛。传统戏剧类的非遗传承人认定标准牵涉到传承谱系或师承脉络,一般要求有“溯源三代以上师承关系”,这一要求在很大幅度上就直接削减了符合要求的人员数量。除此之外,不低于30年的演艺年纪限定就使得绝大多数传统戏剧传承人已经跻身中老年人之列,有限的精力难以支撑他们更好地去完成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因此,在保证非遗传承人水平的前提下,应适当放宽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认定标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非遗传承人数量并有效缓解传承人老龄化严重问题,且有希望补充非遗传承人的行当配置。
3.2.2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人才发展
作为濒临消亡的国家级非遗,高甲戏的传承与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泉州政府的重视。泉州市政府除了在财政上对高甲戏剧团及演出人员给予一定补贴之外,还组织了高甲戏视频资料录制、文字资料整理等工作。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政府还应更加关注高甲戏的长期发展。高甲戏以“人”为中心,它的发展是离不开人的。政府作为推动高甲戏传承发展的主力军,应加强政策的引导性,建立强化激励导向的奖惩分明的责任机制。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对高甲戏优秀获奖作品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与奖励,提高人才的创作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人才发展。同时,应注意激励的方式与手段包括奖惩两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条例,对于未落实规定抑或是危害高甲戏保护传承工作进行的相关人员或组织给予严厉的惩罚。奖惩结合的激励方式能够大大改进人才的工作作风,强化人才责任意识。
3.2.3 打造专业化的戏曲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传承后继无人是高甲戏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尽管近些年来“高甲戏进校园”活动取得一定进展,但毕竟吸引到的人数有限,且高甲戏作为一门综合型的艺术,涉及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如果欠缺专业化的指导,学习效果并不能保证。况且,目前福建省内能够学习高甲戏课程的学校数量并不多,具有代表性的仅有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基于这个考虑,建议成立专门的高甲戏戏曲职业院校,与专业的剧团抑或是相关的文化企业达成协议,签订定向的培养合同,由他们派送专业人员到学校来指导学员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质量就得到了保障,同时也可以打破高甲戏传承方式的僵局,实现大规模培养。另外,院校也应注意对高甲戏戏曲人才的吸纳,可以聘请他们入校来进行教学,并鼓励学校教职人员加强专业实践,参与演出技能强化培训,定期与其他剧团、艺术机构进行深度的沟通交流,以提升自身艺术素养,更好地教授学生。
3.3 多渠道传播,注重内容营销
3.3.1 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纷呈而至,逐渐代替了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主流位置[16]。新兴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即时快速、内容生动丰富等优势,但无法否认的是,传统媒体仍旧无法抹杀,其在部分受众的生活中仍然承担着信息传播的职责。故高甲戏在宣传运营的时候不应只专注于新兴媒体的投入,而应将两者相结合,使宣传方式多元化,令传播效应扩大化。
3.3.2 关注受众需求,重视内容营销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人人都是传播者。关注受众的需求也因此变得尤为重要。毕竟流量绝非久远之道,精品内容才是王道。在宣传运营方面,高甲戏亟须以优质内容为导向,对接受众需求,搭建长久的双向交流平台。首先,高甲戏应充分提取自身优质内容并进行有机融合,打造传播精品,塑造良好品牌效应。其次,从受众需求入手,衔接内容开发,进行精准营销。另外,还可以打造高甲戏专属App、小程序,丰富高甲戏信息内容获取渠道,提高宣传效应。
3.4 走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泉州自身的区位优势以及泉州申遗成功所带来的热潮,为高甲戏走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4.1 打造高甲戏戏曲艺术节
在高甲戏发源地打造高甲戏戏曲艺术节,一年举办一次,每届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高甲戏戏曲艺术节的活动设置为《特邀剧目》(邀请名家在剧院进行演出)、《剧目竞演》(围绕设定的主题进行原创剧目竞演)、《戏曲交流会》(针对戏曲节举办情况进行交流与总结)3个环节。通过高甲戏戏曲艺术节的举办,为高甲戏演员提供一个自由交流分享的平台、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扩大高甲戏的知名度,还能够推进高甲戏剧目的创新,后期还可与其他非遗(戏曲类或非戏曲类皆可)进行联动,以期获得最佳整体效益。
3.4.2 高甲戏戏曲主题酒店、客栈的建立
建立高甲戏戏曲主题酒店、客栈,在客房区域投放高甲戏戏曲杂志、书籍,并在其公共区域展示高甲戏戏服、高甲戏道具(如武打戏时会用到的刀、戈等)、高甲戏传承人的资料及图片、高甲戏发展历史介绍资料等,同时播放高甲戏优秀作品片段,借此来增加高甲戏主题酒店、客栈的戏曲文化氛围,让游客了解高甲戏的相关内容,并在潜移默化中扩大了高甲戏的优势宣传。
3.4.3 进行文旅衍生品开发
文旅纪念品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高甲戏这种地域特色浓厚的传统剧种来说,其文旅衍生品的开发,势必不能脱离当地文化。当地应深度挖掘高甲戏文化,探索其中的特色资源,并与旅游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以授权为渠道的开发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泉州高甲戏的各项优势。譬如说,可以以高甲戏中经典的角色形象为画布,打造文具、玩具、服饰等多种类型的文化创意特色产品。还可以与其他知名品牌进行跨界联名营销,限定限量发售高甲戏套装组。文旅衍生品的开发有利于延长高甲戏的产业链,促进高甲戏的产业化发展,给古朴的高甲戏注入新的发展力量。
3.5 结合流行形式,塑造高甲戏艺术新姿态
互联网时代为传统文化复兴带来了新机遇。2022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成为整个舞台的亮点,成功火出圈,“青绿腰”也一度成为网络热议话题。《只此青绿》在演员站位、头饰、舞裙配色以及灯光渲染等诸多方面对《千里江山图》进行了高度的还原,是艺术形式转换的成功典范。《只此青绿》在为传统文化提供新的演绎方式的同时也在启示笔者:承接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积淀的传统戏曲在复兴之路若欲要拔丁抽楔,便须得将流行形式考量其中。目前,高甲戏与流行形式的结合还尚少,可以说几乎为零。因此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发展市场十分值得期待。以流行方式进行改变创造,塑造艺术新姿态,是提升经典老戏的一剂良方。通过将高甲戏与当代正流行的形式相结合,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创新,不仅有利于扩大高甲戏的受众群体,也能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感。但在改造过程中,也尤需注意兼顾高甲戏的文化内涵,切莫为了“新瓶”而失了“老酒”的香醇之处。
4 结语
作为闽南地区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泉州高甲戏与春秋相伴,走过了300多年的漫长岁月。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其生存空间骤然消减,后续传承与发展深陷窘境。为了避免艺术精华走向沉寂,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AHP-SWOT分析法,从内外两方面,对有利与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AHP-SWOT模型,得出了泉州高甲戏最佳的发展战略走向,即争取型战略区中的进取型战略。尽管将这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能够取其所长,补齐所短。但仍存在一定不足:一是易受专家主观性影响,二是受个人能力水平所限,考虑的因素可能不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