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分析

2023-11-25杨秉臻朱勉顺王庭俊

科技和产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耦合度产教产业结构

杨秉臻, 朱勉顺, 王庭俊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27)

推进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同时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相连。在高职教育增强对产业升级适应性的背景下,探究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对促进产业调整优化、高职教育提质增效及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研究从理论和实证等角度,围绕高职教育与产业的发展互动及二者的结构关系做出阐释。从发展互动方面来看,产教融合是二者协调发展的高度概括。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教育助推了地区产业和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提质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源[1]。高职教育短期内对产业发展具有正向效应,产业升级对高职教育短期内呈现正负交替的作用,而长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相较于产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影响,高职教育对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3]。当前,高职教育和产业发展间的协调水平不高,主要原因体现在政府的主导作用并未发挥,院校的服务能力并不突出,企业的合作参与并不积极[4],探究高职教育与不同行业的适切性[5]、强化信息和资源共享[6]、挖掘产教融合的内生价值[7],有助于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协调互促。从结构关系方面来看,相关研究将院校专业与三次产业对应,着重分析了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度和适应性。当前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耦合协调度远未达到同频共振[8],各区域存在不同程度产业结构滞后或专业设置滞后的问题[9],产业作为“需求端”应参与到人才培养和培训全过程,高职教育作为“供给端”应主动适应产业多元需求[10]。高职教育需从专业结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等角度全面优化,以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11]。

综上,现有研究存在如下特征:研究内容上,对教育结构分析多从专业、学科设置视角,产业结构多从三次产业视角,鲜有关注高职教育与不同行业的协调关系。研究方法上,多数采用定性研究,高职教育层面定量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此外,针对江苏省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定量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从产业和行业两个角度,定量研究高职教育与产业间的关系,有助于为不同行业的产教融合发展提供现实参照。其二,以江苏省为研究样本,阐明区域产教融合发展制约因素,有助于为“强富美高”(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1 数据与方法

1.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次产业层面,以学科专业为纽带,基于马力和张连城[12]的研究,将学科专业归并至三产进行分析(表1)。高职教育参照耿孟茹和田浩然[13]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选取流量结构与存量结构两个一级指标。流量结构通过毕业生相关数据表征,反映高职教育人才输出结构;存量结构通过在校生相关数据表征,反映高职教育人才储备特征。人力和资本是产业发展的要素,考虑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性,选取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一级指标考察产业结构,指标体系见表2。

表1 学科专业与三产归并对照表

表2 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行业层面,以人才供需为纽带,细化评价各行业产教融合现状。高职教育结构通过2021年江苏省19大行业毕业生就业比例测算;产业结构通过各行业对应地区生产总值、就业人数比例两个指标测算。

研究区域为江苏省,基础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2013—2022年)、《江苏省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1.2 研究方法

1.2.1 标准化处理

为消除各指标计量单位差异的影响,采用极差法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通过式(1)和式(2)分别对正向和逆向指标进行处理,公式为

(1)

(2)

式中:x′i为i指标的标准化值;xi为i指标的实际值;xmax为i指标不同年份数值系列中最大值;xmin为相应数值系列中最小值。

1.2.2 确定指标权重

采用反熵法对指标赋权,公式为

(3)

(4)

(5)

式中:ri为各年份i指标的特征比重;wi为i指标的权重;Ri为反熵值;n为指标数。

1.2.3 计算综合评价指数

通过式(6)和式(7)分别计算高职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水平,公式为

(6)

(7)

式中:f(x)和g(y)分别为高职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数;xi和yj分别为高职教育和产业对应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值;wi和wj分别为高职教育和产业对应指标权重;n和m分别为高职教育和产业对应指标数。f(x)、g(y)越大,表示高职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水平越高。f(x)>g(y)、f(x)=g(y)、f(x)

1.2.4 耦合协调模型

耦合源于物理学概念,指两个及以上子系统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耦合协调模型用以测度系统间关系强度和水平,现广泛应用于物理、经济、教育学等研究领域。参照文献[14],建立高职教育结构f(x)和产业结构g(y)的耦合度模型,公式为

(8)

式中:C为f(x)和g(y)两结构的耦合度,C∈[0,1],C值越大,表示耦合度越高,两结构的关系越紧密。根据C值大小划分耦合度水平,见表3。

表3 耦合水平层次

耦合度反映f(x)和g(y)两结构间作用紧密强度,但并不能准确反映两系统是否为高水平的协调,即在两系统均为低水平状态下,也可能存在较高的耦合度。因此,建立协调度模型测度f(x)和g(y)两结构的有序协调水平[15],公式为

(9)

(10)

式中:D和C分别为f(x)和g(y)两结构的协调度和耦合度;T为两结构的综合发展评价水平。D越大,表示协调度越高,两系统发展水平高且关系较强,系统整体运行状态理想。根据D的大小划分协调度水平,见表4。

2 结果分析

2.1 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

如图1所示,2012—2021年江苏省高职教育结构综合评价指数先降后升,2015年为最低值,后逐年递增,年均增长23.68%,2021年教育结构综合评价指数较2012年也有显著提升。分三次产业对应学科比较,一产对应高职教育结构综合评价指数呈下降趋势,年均降低40.02%,二产教育结构指数在波动中上升,年均增长25.94%,三产教育结构指数自2014年来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均增长67.35%。结果表明,受第二、三产业教育结构优化调整的贡献,江苏省高职教育结构显著改善,三产教育结构的贡献度更突出,但一产教育结构并未同步改善,是高职教育结构优化的限制因素。

图1 2012—2021年江苏省高职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数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受三次产业结构改善同步贡献。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数自2012年至2020年连增,2021年略有回落,年均增长65.40%,三次产业结构评价指数增势基本趋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6.81%、63.43%和66.01%。

综合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分析,表5列示了各年度分产业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水平差异f(x)-g(y)的结果,可见,2012—2021年高职教育结构较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历经“超前-同步-滞后-同步”变化格局。分产业比较,一产教育结构较产业结构发展呈“超前-同步-滞后”变化,二产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10年间均同步发展,三产教育结构较产业结构发展呈“超前-同步-滞后-同步”变化。平均来看,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及三次产业层面两结构的水平差异不明显,基本处于同步发展状态。结果表明,江苏省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存在互动与共变。f(x)与g(y)的差值比较难以反映结构间存在何种互动关系,故引入耦合协调模型进一步分析。

表5 2012—2021年江苏省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水平差异

2.2 分三次产业耦合度及协调度

耦合度方面(表6),2012—2021年江苏省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基本处于高水平阶段,尤其在2013年后耦合度评价值稳定在0.9以上,表明江苏省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作用影响显著,在产教融合发展方面形成有效互动。分三次产业比较,10年间第一、二、三产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均值分别为0.787 4、0.937 8和0.829 6,二、三产业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均处于高水平阶段,而一产则处于磨合阶段。时序变化上,二产教育与产业的耦合度相对稳定,三产教育与产业的耦合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一产教育与产业的耦合度明显降低,且在2019年后呈现急速下降,需关注这一发展态势是否具有持续性。

表6 2012—2021年江苏省三次产业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和协调度

协调度方面(表6),2012—2021年江苏省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度整体处于失调状态,由严重失调,跨越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至2021年达到初级协调,平均来看处于濒临失调水平,但协调度评价值年际变化上表现为逐年递增。这表明随着江苏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教育结构在人才储备和输送以及专业设置方面不断做出积极响应,产教融合发展由不相适应转向相互协调,并向良性耦合、同频共振迈进,但从研究时段的结构调整整体效果来看仍是差强人意。分三次产业比较,三次产业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整体处于中度失调水平,协调度评价值由“一二三”格局向“三二一”格局转变。一产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评价值先增后降,2018年后年均降低28.62%,表明高职教育在一产教育结构和人才供给方面与江苏省产业需求现状并不匹配,产教融合发展呈松散无序之势。二、三产业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增势明显,产教融合发展有所成效。

综合分析江苏省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及协调度可知,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整体表现为低协调水平的耦合,“产”和“教”虽然具有强相互影响关系,但二者并未形成良性互动,也未实现产教融合协调发展,而从三次产业视域分析,这种不充分的发展多是因不同产业的“产”和“教”发展不平衡所致。探究各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产教融合协调发展的受限因子,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针对性施策。

2.3 分行业耦合度及协调度

表7显示,耦合度方面,2021年江苏省19大行业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均达到磨合水平以上,68%以上的行业处于高水平耦合,这表明在行业细分下,江苏省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间同样存在紧密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在产教融合发展中存在强动态关联。对比各行业高职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数可知,68%以上的行业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达到同步发展,而未同步发展的行业均表现为“教育滞后”型,可见,在江苏省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高职教育正同步改进,但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高职教育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未及时跟进,对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侧造成结构性失衡,甚至在一些行业脱离了产业发展需求。协调度方面,各行业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等级跨度较大,协调度评价值介于0.061 4~0.614 0。19大行业中仅有制造业达到初级协调水平,可能由于制造业居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地位,对职业教育人才就业友好,但需注意到,制造业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并非平等互惠的发展,而是产业占据绝对优势的“教育滞后”型耦合协调范式,这种“不对称的协调”,一方面是高职教育紧跟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激进,另一方面是高职教育跟不上产业变革的无奈。在处于失调发展水平的行业中,建筑业处于濒临失调水平;批发和零售业、教育行业处于轻度失调水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处于中度失调水平;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处于严重失调水平;采矿业处于极度失调水平。结果表明,当前江苏省73%以上的行业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度处于中度或严重失调水平,从人才供需角度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与产业生产实际契合度较低,也反映出专业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的“产教偏离”。

表7 2021年江苏省分行业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和协调度

3 结论、讨论与建议

3.1 结论

基于江苏省2012—2021年高职教育和产业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从三次产业、19大行业层面,对江苏省高职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及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江苏省高职教育结构明显改善,主要受第二、三产业教育结构优化推动,但第一产业教育结构并未同步改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受三次产业结构改善同步贡献,结构综合评价指数年均增长65.40%。

2)分三次产业来看,江苏省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处于高水平阶段,具有强相互作用。协调度则处于失调状态,但协调度评价值逐年递增,一产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呈松散无序状态,二、三产业协调度增势明显。

3)分行业来看,江苏省19大行业中,68%以上行业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处于高水平,未同步发展的行业均表现为“教育滞后”型。73%以上的行业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度处于中度或严重失调水平,仅有制造业达到初级协调水平。

3.2 讨论

高水平耦合反映产教互动的强渗透。江苏省高职教育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增强人力资本输入与积累,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又不断为区域高职教育持续健康提质赋能,二者形成较强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2012年来,江苏省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三次产业格局由“二三一”向“三二一”模式转变,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起主导作用,从各产业就业人数来看,第三产业同样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导产业,产业增加值的创造和劳动力的流动均表现为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以2022年为例,江苏省高职教育通过专业设置预警和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撤并关停电子产品营销与服务、内燃机制造与应用技术等供给过剩、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又增设区块链应用技术、民俗管理与运营等专业,对接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然而,高职教育的结构调整是在受到产业冲击、就业困顿下的被动调整,在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中即表现为“教育滞后”,这也反映出江苏省高职教育结构动态调整力不足。

低水平协调反映产教融合的不充分。首先,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随着生源探底回升,“百万扩招”战略实施,高职教育生师比显著提高,但生均教学设备、生均图书等相关指标均显著下降,职业教育资源从基本平衡到紧平衡再转为相对短缺。虽然“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扩大,但校企合作在资源共享、工学结合上仍有差距,导致高职教育质量与产业生产的不协调。其次,同质化专业设置突出。在生源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江苏省高职教育与产业对应的学科设置调整并不及时,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与现代产业体系不相匹配、与产业充分就业不相适应,人才对产业的吸引力不强。高职教育重复性专业多,特色化、集群化专业少是突出问题,这势必会造成全省层面教育资源浪费和人才培养无效,导致不同产业和行业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协调度的巨大差异。再者,产教互促作用不明显。当前,多数囿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定势思维,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水平还普遍偏低,校企课程共建内容粗浅,合作办学形式单一,技能培训覆盖面窄,导致高职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内生力不足。

3.3 建议

1)注重前瞻性,共建产教互促环境。产业结构升级应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基本,推进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同时优化劳动力等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而人才是产业升级的支撑,需重视企业人才超前培养,加大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力度,创新推进高校教师“揭榜挂帅”合作方式和“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内外资源互通共享。高职教育面对结构调整的滞后性,应具备前瞻意识,主动建立校企信息共享平台和高职教育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以服务地方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灵活高职教育专业群设置权限,创新校企“学分置换”教学改革,充分实现校内校外专业优化、产业升级、人才培养双循环。

2)突出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供需是高职教育与产业对接的桥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应建立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参与和高职教育、产业吸纳、就业准入全过程的闭环型人才流动模式。面对不同产业对人力资源的挤出或吸纳效应及产业内部人才层次结构的分化,高职院校应不断优化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体系,重点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创新创业水平结构,突出专业优势。企业应打破就业市场“惯性”,完善就业机制,加强适应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职位和岗位创造。政府应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事业,重视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拓展技能服务领域,强化可迁移能力的培养,推进以高质量就业促进各产业行业产教融合发展。

3)强调主动性,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发挥政策导向,破解传统高职教育社会歧视,以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提升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协调性。首先,提高高职教育供给水平,扩大高职教育资源供给,滚动实施“双高计划”建设,着力培育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其次,加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推动高职教育全覆盖,建立健全退役军人、下岗职工等群体职业教育和再教育机制,激活学习主动性,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扩大高职教育的影响范围。再者,打造高职教育品牌效应,深入挖掘高职院校区域产业匹配优势、自身专业优势,围绕建设规划、建设标准、组织管理、评价机制建立改革创新体系,把握“专精特新”方向,促成高职教育、产业发展、地方经济协调联动。

猜你喜欢

耦合度产教产业结构
中国北方蒸散-降水耦合度时空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辽宁省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基于耦合度分析的家禽孵化过程模糊解耦控制系统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