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探究

2023-11-25杨永鹏杨真真徐鲲淇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年28期
关键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知识点

杨永鹏,杨真真,徐鲲淇

(1.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与通信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2.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0 引言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1]中着重强调高等院校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作为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2]上又明确指出了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需要抓好包括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等三项基础工作,聚焦和深化了人们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融入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众所周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3]是高等院校面向理工科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是后续众多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开设的时间一般在大学二年级,该阶段恰是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关键时期。所以,课程思政视域下构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教学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叩开编程世界的大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近年来,许多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被陆续提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但仍存在着诸如不同专业和课程等差异带来的课程思政实施的灵活多变问题、专业课与课程思政融入度不高、教学形式老旧、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和评价标准不够完善等问题[4]。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调查研究、融入思政理念、梳理课程知识点、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形式和构建思政评价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六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融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策略,并以运动目标检测实训项目为例描述将课程思政融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过程。

1 基于“六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融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策略

如图1所示,本文提出的基于“六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融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策略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5-6],以调查研究、融入思政理念、梳理课程知识点、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形式和构建思政评价体系等为主要手段打造有效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教学体系。

图1 基于“六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融入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

1.1 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

近年来,课程思政的引入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提出了新要求。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本文所构建的教学体系的“粮草”就是调查研究[7]。调查的对象为国家、企业、学校、学生和文献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解读国家政策,了解国家需求,明确课程思政目标。主要调查内容为国家课程思政相关政策,其方法为政策收集、统计、分析和提炼等。通过上网、查阅书籍、文献等资料,参加与国家政策方针解读相关的会议,对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归类、讨论和分析,从而完成课程思政目标、方法等的提炼,为课程思政融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奠定基础。

2)走进企业,明确企业所做、所想和所需[8-9]。通过调查问卷、定期访谈、企业实践、校企合作、合作论坛等方式开展广泛的调研,了解各类企业所做、所想和所需,即了解企业所正在做的事情、所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最终,提炼与课程思政相关的专创能力、沟通合作和履行责任等思政元素。

3)加强校际沟通与协作,去同存异,打造适合自己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10]。通过定期走访、实地考察、经验借鉴等方式开展深入的调研,了解同类院校针对不同课程开展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去同存异,有选择地提炼适合自己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4)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所想。通过调查问卷,交流沟通和教学反馈等手段,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眼中的思政形态等信息,真正能够打造学生欣然接受的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

5)系统的文献搜集、阅读、分析和提炼方案。文献包含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从不同视角解读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方法,蕴含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文献的搜集、阅读、分析不仅能够提炼课程思政深层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亦能搜寻已有的课程思政融入策略,集思广益,为打造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1.2 有效的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措施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由此看出教师是决定一门课程得失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然而由于专业课程的专业性使得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往往过于专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课程思政的融入。在此情况下,本文从思政理论学习、思政经验分享和思政活动开展三个方面打造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措施,具体描述如下所示:首先,思政理论学习。课程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书籍、学习强国App、中国大学MOOC、抗战纪录片等为学习平台,深入广泛地了解历史、哲学、创新理念、红色传统等思政理论,真正落实提高教师思政理论水平;其次,思政经验分享。课程组通过教学沙龙、课程研讨等多种形式,分享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经验,携手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最后,思政活动组织。主要是通过党日活动、参观红色基地、社区服务等方式增强教师的爱国、奉献和敬业等方面的素养,营造良好的思政环境。

1.3 完善的课程知识点梳理方式

实践教学中,要实现润物无声地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必须理清课程知识点以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真正做到思政与专业相长。本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从某种角度讲,这部电影给我的启发是最大的。以往我们老是写总结,可是过去的事情不能改变。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着眼未来总结过去,给现在的自己以启发和提醒。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可以尝试着开始做。

首先,找准切入点,做到专业与思政无缝融合。具体来说,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等手段,梳理与专业知识点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比如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发展历史出发,凸显相关技术发展史中爱国、科学和创新等精神;从知识应用角度,展示我国在5G通信、北斗卫星、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思政案例,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课程的关键点和难点出发,引出目前我国致力解决的卡脖子问题,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从课程的细节问题,引入重大安全事故往往是由于细节问题导致的,增强学生爱岗敬业等精神;

其次,立足课程特殊视野,交叉融合,兼顾重点,深度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实践创新类项目单元中,通过引入视频运动目标检测等实训项目,融合专业知识点,又兼顾创新理念,重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实践创新、专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等精神。

最后,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从课堂出发,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从专业知识出发,不断延伸,不断发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国计民生相关的热点思政问题,做到专业与思政相长,从而达到事倍功半地教学育人的目标。

1.4 先进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法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调研方法,有效的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和完善的课程知识点梳理方式,还需要有先进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法,本课程从合作挖掘方法和区分挖掘方法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合作挖掘方法。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是一个人或一门课程的任务,需要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挖掘。主要包括思政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的合作、多门课程的合作、和多部门多学校多行业的合作挖掘。

其次,区分挖掘方法。具体来说,在挖掘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学校、不同行业和不同课程的特点,实事求是,各有侧重。例如,与文科类课程相比,工科类课程更侧重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类院校更侧重工匠精神等。

1.5 创新教学形式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教学形式主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和以任务为中心的“两位一体”教学形式。首先,线上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总结问题和巩固复习为主。通过线上任务的布置,使得学生主动搜集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思政元素,使思政元素更深入人心。线下以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师传授为主,使课程思政巧妙且有效的融入课堂教学。通过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教学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思政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往复循环,形成有效的学习闭环;其次,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主要过程为从前序知识点出发,激活、巩固和复习旧的知识点;以单元知识点为中心,学习新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与该知识点相关的任务,引入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

1.6 完备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的复合型特性使得检验课程思政成效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检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思政的有效性,本文从科学设定评价主体、构建评价机制和开展评价活动三个方面开展评价活动,主要描述如下所示:首先,科学设定评价主体。课程思政的评价主体不仅仅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授课教师,而是涉及与学生学习、生活等相关的所有教师与同学,主要包括授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其他课程教师、同学等。其次,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应该是多维度和有区别的。例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授课教师应该从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爱国敬业等多个方面给予考量,辅导员要从管理能力、爱国敬业、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给予考量,思政课教师要从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给予考量等。

最后,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体制应该是系统全面的,采用调查问卷、评价报告和建立思政档案等方式,从价值,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出发,形成有效的思政评价体系。

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例分析

运动目标检测实训项目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一个重要单元,能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专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本节以运动目标检测实训项目单元为例,详细阐述课程思政融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过程。

2.1 思政元素的挖掘

通过前期调查和课程知识点梳理,找准本单元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例如,以运动目标检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交通、安全和医疗等方面的应用为例,讲述我国在交通和安全方面从白手起家,到智能化大国,再到智能化强国的历程,分析此种变革的原因在于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民族企业砥砺奋进的精神和优秀杰出领军人物的前赴后继,以激发学生爱国敬业,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从大国到强国而不断奋斗的信念。

2.2 课程实施

本单元的课程实施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教学方式为以任务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其中,本单元的中心任务为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基于鲁棒主成分分析算法的运动目标检测,其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实施如下所示:

1)课前:课前主要采用的是线上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教学视频、网络资源等方式为学生展示运动目标检测的概念、重要性及所涉相关知识,并链接前序知识点,同时引入与运动目标检测关联的国家政策、经典企业案例和领军人物事迹等,提出课程思政元素。同时,在课前线上学习之后,以测验、问卷和论坛等方式执行课前测试。

2)课中:课中主要采用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三个步骤开展教学。提出问题通过描述视频监控在我国智能交通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展示目前我国在交通管理方面的成就,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履行责任精神,同时提出“大数据”给视频监控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从而引出基于鲁棒主成分分析的运动目标检测技术;解决问题是通过授课教师剖析该任务总体思路和所涉及的知识点来进行的,主要手段为互动式讲授法,主要过程如下所示:架设在各大交通路口的监控所采集的视频对应的矩阵M 可以根据视频内容的特点分为基本保持不变的背景部分L 和视频中占比较少的运动目标部分S,则基于鲁棒主成分分析的运动目标检测模型如下式所示:

其中,‖ L ‖*是L的核范数,‖ S ‖1是S的l1范数。同时给出求解上述模型所采用的步骤为交替方向乘子法。然后,通过代码讲解和结果演示具体展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开发步骤及其预期目标,并通过学生技能实例现场展示,实验报告和检查表等对学生所涉及的专业能力和价值能力进行评价,其中图2为最终实训任务的效果图。

图2 基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运动目标检测项目效果

如图2 所示,(a)图为原始交通视频,(b)图为原始交通视频对应的对照图,(c)为实训项目最终效果图;总结问题部分为通过内容回顾、小组讨论、小组反馈和综合评价对基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运动目标检测进行总结。

3)课后:课后主要采用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复习和总结,内容包括课后作业、完善实训报告、完善程序设计以及在线答疑等,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价值能力。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课程思政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引领下,提出了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从调查研究、融入思政理念、梳理课程知识点、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形式和构建思政评价体系等六个方面巧妙地将课程思政融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课程中。

猜你喜欢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基于Visual Studio Code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探索
从细节入手,谈PLC程序设计技巧
面向对象的计算机网络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
面向对象的数据交换协议研究与应用
高职高专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G20 的知识点
面向对象Web开发编程语言的的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