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秦腔板鼓情

2023-11-25赵仲德

金秋 2023年16期
关键词:司鼓安安秦腔

◎文/赵仲德

我与生俱来热爱秦腔,热爱秦腔的鼓板。我的家族由来已久喜唱秦腔,拉的,敲的,唱的各方人手齐全。这种情结延续到我的下一辈,有几个晚辈供职包括西安易俗社及其他专业的院团,大多从事司鼓、板胡等。

从我的父辈开始,经过我辈,再到晚辈,在村中适时组织秦腔演唱活动成为惯例。我的秦腔情结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显现。在村巷的宽敞处或广阔的麦场上,或三九隆冬坐在自家热炕上或围于暖暖的火炉边,乡亲们放歌秦腔,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欢乐的时光。近几年,专业从艺的几个晚辈逐步成长,成为单位的骨干,每年过春节,带上同样搞乐器的媳妇从不同的地方赶回家。大年初一,他们和村里的戏曲爱好者组成相当规模的乐队,纵情欢唱,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纷纷赶来,唱得高兴,听得开心,尽情享受着高水平的音乐盛宴。

听大人们讲,我二三岁时,就爱看戏,耳濡目染,四五岁时就会唱《刘海打柴》中的唱段,奶声奶气而高亢激越,传到了村里自乐班导演那里。正巧那时他们排练秦腔《安安送米》,让我扮演安安。经过排练终因年龄太小未能出镜,但这一经历使我激动了好长时间。至今我仍熟记安安的戏词:(内唱垫板)安安送米心伤惨,(出场亮相转七锤带板)想起母亲泪不干,我每日米馆把米攒,要免我娘受饥寒。米袋儿压得我浑身打颤,我背不动拉向前。当年给我妈表演就是最后一句,拉着炕上的枕头当米袋儿。小时候看戏,别人都是在看剧情,而我就盯住打鼓的看,当时就不明白一双鼓槌竟能弄出那么美妙的声响。

此后,家里的物件遭了殃,我拿着筷子,逮住什么就是个敲,平平整整的桌面,弄得麻麻点点的,好端端的碗碟,弄得缺口裂缝,甚至粉身碎骨,为此我没少受皮肉之苦。

我们村一直就有新春佳节敲锣鼓的习俗。除夕起整个过年期间,村当中摆放一面大鼓,一俟鼓声响起,家家户户的人拿起自家或锣或釵或鼓,涌到大鼓前,震天动地的锣鼓声拉开一年一度的欢庆新年的序幕。夹挤在人群中的我,几轮锣鼓下来,竟熟记下了锣鼓点子,于是钻进人群,抢下鼓槌敲起来。也许是娴熟的锤法和潇洒的动作征服了观众,敲完后,人们围着我父子,给我爸说:这碎怂不得了,不得了。我突然发现我爸绽放笑容的脸上挂满泪珠……

1967年的夏天,因为“文化大革命”停课回家待命的我,接到学校通知,学校成立了文艺宣传队,计划排演大型革命样板戏《沙家浜》,让我担任司鼓。样板戏不像古典传统戏那样需用多的程式,但是这本戏也有像男一号郭建光慷慨激昂丰富多变的大唱段,有集花脸丑角青衣各行当,各种唱腔变化多端的表演,还有新四军发动进攻的跑场打斗等场面。要完成这个任务,对于一个十几岁、未经历过专业训练的少年来说确实困难不小。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通过刻苦钻研,终于顺利完成排演。这出戏在周边几个乡镇连演数十场,圆满成功。这件事在我的业余演艺史上,是值得骄傲的。

值得庆幸的是,因为喜爱秦腔,我竟顺便收获了终生的爱情。停课在家时,村里组织年轻人排演节目,主要是样板戏《红灯记》中“痛说革命家史”与“刑场斗争”两场。其中铁梅由C少女饰演,李奶奶由Q少女饰演,李玉和由我饰演。不知怎么的,我对Q少女有了好感。豆蔻之年的Q少女,粉粉的圆脸上,一双好看的丹凤眼扑闪一下,我就心揪一下。后来经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确定了关系。定了亲缘的我们仍在舞台上演绎李奶奶和李玉和,看戏的人又多了许多。最高兴的莫过于我的爸爸妈妈,他们定下了村里德行相貌文化样样顶端的少女做儿媳,自然是心花怒放。

自此后到50 岁,是我秦腔和鼓板爱好的停摆期,原因一是我先后供职的单位缺少进行秦腔活动的人脉和环境;二是正值干事业的年龄段,无暇顾及。虽然在停摆期间,秦腔唱得少,但是和打鼓并未脱离关系。我所在的工厂是这座城市的大厂,每每要在活动中出风头夺头彩。一辆加长加宽披红戴花的大卡车上,一面硕大的鼓摆放上边,四面围着小鼓和锣釵,我当仁不让担任首席鼓手,身着彩衣,挥舞带红绸的鼓槌,上下翻飞,令人眼花缭乱,鼓点铿锵有力,震天动地……

真正学习秦腔板鼓,是50岁以后的事了。我从繁忙的工作中退居二线,有了富余的时间,于是我决定重学鼓技,提高技艺和丰富生活,去追求我的秦腔板鼓梦!

学习司鼓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包戏,一是基本功。包戏,是解决会不会敲的问题;基本功,是解决敲得好不好的问题。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密不可分。我的一个业余司鼓高手朋友曾说过,你肚子里没有二三十本戏,你就不要说你是敲鼓的。说明了包戏的重要性。

包戏练习主要是多看多听多实习。我专门腾出时间,大量学看学听《乾坤带》《黑盯本》《苏武牧羊》《探窰》《别窰》等折子戏,又大量学听了各种名家演唱会,时间久了,很多折子戏和唱段都烂熟于心。

基本功的练习我是下了苦功夫的。学艺时年龄大也没有专门拜师,无形中增加了难度,大量的技艺和手法,没人指教讲解,多靠自己观察和琢磨,只要谁会敲鼓,我会千方百计去接近、去讨教,给我指点过的人记不清有多少了。练习基本功是辛苦而枯燥的,一有空闲我就把自己关在书房练习。当学艺有了长进时,周边社区邀请我加入他们的业余剧团。这个剧团人才济济,多年坚持排练,逢年过节都要上演几场大戏。其间,我学会了《五典坡》等几本戏,学会了《赶驾》《乾坤带》《探窰》《苏武牧羊》《三娘教子》等折子戏。在这个剧团,每折戏都要经过精心排练,其中有几个专业的演员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比如《三娘教子》中的三娘打机头的动作,《乾坤带》中银萍公主出场时的大段程式动作等,都是在这个时候学的。经过这一切,我的鼓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周边名声大震,自乐班纷纷邀我打鼓。一时间,忙得马不停蹄,一天至少演出一场,所到之处收获的都是鲜花和掌声。

人生就是这样,高峰和低谷总是相连。后来轻微的脑梗使我的鼓艺大打折扣,手慢了,反应慢了,接踵而来脚又生病,行动不便。这一切为我继续从艺增添了不少麻烦,但是,至今我都没有停止我所钟爱的秦腔和鼓板。

(请作者和本刊联系)

猜你喜欢

司鼓安安秦腔
新兴词汇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诚实守信的陈尧咨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安安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第七届江西艺术节·2019年江西省优秀青年戏曲演奏员展演剧照(一)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戏曲司鼓在演出中的作用探讨
戏曲司鼓在演出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