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融入实验诊断学“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单元教学中的探索
2023-11-25朱爱兰魏建威郑登滋徐丛荣杨梅玉
朱爱兰 魏建威 郑登滋 徐丛荣 杨梅玉
课程思政建设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在给高校大学生讲授专业课知识的基础上,融入与专业课程知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高校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1]。目前,实验诊断学的教学主要是授课老师通过讲解每一个检测项目的概念、检测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德育,但是没有深入挖掘实验诊断学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很难做到课程思政与实验诊断学知识的有机融合[2]。文章主要是通过挖掘实验诊断学中“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章节中的课程思政案例,并将其融入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政育人有机统一。
1 教材分析及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供8 年制及7 年制(“5+3”一体化)临床医学等专业用《实验诊断学》中关于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内容包括第十九章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第二十章性传播疾病实验诊断、第二十一章抗感染药物敏感性检测及其临床应用的内容。临床常见病原体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与人类健康和生活密切相关。从古至今,在研究与发现相关病原体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具有思政元素的典型案例,要充分挖掘案例中研究者的科学素养、医者的仁心风范及爱国情怀,并将其有效融入到实验诊断学的教学环节中,将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专业课程在培养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达到良好的思政育人的目标[3-4]。
2 教学内容
依据“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标准及人才培养的核心素质要求,制定了以下教学内容。
2.1 专业基础知识教学
教师详细介绍临床常见病原体在临床上常用的实验检测项目及其临床意义和评价,介绍抗菌药物敏感实验的临床意义、适应证、药敏试验用药的选择和分组原则。
2.2 结合临床,将专业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
在完成专业知识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临床病原体鉴定及药敏化验单,运用所学到的临床常见病原体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临床问题。
2.3 制定课程思政内容及目标
通过课堂上典型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挖掘案例中研究者的科学素养、医者的仁心风范及爱国情怀,激发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4 育人微视频线上补充
由于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课程内容多,课时不足,为弥补教学课时不足的缺点,结合时代特点,创新课程思政教育载体,制作育人微视频通过QQ、微信等线上推送给学生。
3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课堂教学中思政案例的融入
临床常见病原体课程的内容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在发现和研究病原体的过程中,本文整理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蕴含思政元素的案例,将这些典型的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之中,达到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技能、科学素养、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育人目标,见表1。
表1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3.1 “微生物学之父——路易斯·巴斯德”事迹
在讲述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概述中提出问题:“微生物最早是谁发现的?是怎么发现的呢?”。自然引出“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1822—1895)”的事迹。1856 年,巴斯德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乳酸杆菌,并证实了它是导致酒变质的微生物。他发明了著名的“巴斯德消毒法”,现在市场上售卖的巴氏鲜奶用的就是这种消毒方法。巴斯德的另一重大发现就是引起传染病的微小病原体,经过特殊条件的培养,可以将致病病原体的毒力减轻,使它们从致病的病原体转变成预防疾病的疫苗。1885 年,巴斯德通过减毒的方法,研制出狂犬病疫苗[5]。
思政教育目标:进一步升华巴斯德事迹,总结归纳巴斯德在研究过程中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甘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这些精神鼓舞着医学生认真学习、努力去承担社会赋予的使命。
3.2 在专业知识中结合经典案例
3.2.1 发现青霉素的细菌学家——弗莱明
通过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最早发现青霉素的事迹引入“抗菌药物药敏实验”这部分内容。在20 世纪40 年代以前,由于人类还没有找到有效治疗病原体感染的药物,患者的感染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救治。1928 年9 月,细菌学家弗莱明从青霉菌中提取了能够抑制葡萄球菌的物质,并命名为“盘尼西林”,即青霉素[5]。青霉素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除了能杀死葡萄球菌,还能杀死链球菌等多种病原体。因此青霉素的发现无疑造福了全人类,但是从青霉素的发现到人类大量投入使用经历了困难重重。弗莱明怀揣着救死扶伤、敢为人先的医者仁心,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最终造福全人类[5]。目前,在全球上市销售的抗微生物药物已多达百余种类,每年挽救了数以成千上万的生命,大幅提升了人类平均寿命和生存质量。
思政教育目标:首先,研究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其次,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3.2.2 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噬菌体抗菌案例
抗菌药物虽然是消灭或抑制细菌的小能手。然而,在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细菌为了生存,在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下,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以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噬菌体抗菌的经典案例融入课堂,让学生对细菌耐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1958 年5 月26 日深夜,工人邱财康为保护炼钢炉,遭1 300℃钢水烧成重伤,被紧急送进了当时的上海广慈医院(即现在的瑞金医院)抢救。按照当时国际公认的美国烧伤学科权威理论,该理论仅适用于患者全身烧伤面积低于50%的患者,而邱财康全身烧伤面积达到89.3%,由于烧伤面积过大过重,生命危在旦夕。当时邱财康腿部感染了铜绿假单胞菌,并且出现了多重耐药,导致败血症。经过专家会诊使用噬菌体来治疗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取得良好的疗效,感染得以控制。这就是著名的“瑞金方案”[6]。“瑞金方案”诠释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现在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得越来越不可控。为了遏制与延缓细菌耐药,应该准确进行抗菌药物药敏实验,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思政教育目标:“瑞金方案”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权威、坚持不懈、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养。
3.3 结合当下,奋发有为,勇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在讲述病毒感染时,引入消灭中国小儿麻痹症的病毒学家顾方舟研发脊髓灰质炎疫苗过程中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感人事迹[7]。
同时讲述在临床背后的“幕后英雄”——默默付出的检验人员一直奋战在直面病原体的一线。临床微生物的标本进入实验室的检测过程分为标本的接收、分类、标本信息录入、接种、培养、鉴定、药敏、标本审核。检验人员用自己的专业和敬业,为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保驾护航。检验人员在最普通的岗位做着最普通的工作,完成最不平凡的使命!
思政教育目标:结合当下,将热爱祖国、爱岗敬业的理念深植于学生的内心。
3.4 录制典型案例育人微视频,创新课程思政教育载体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课程教学内容多,但是教学课时不足,相关的思政内容无法在课堂全部体现。因此本研究制作与课程内容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育人微视频,通过微信、QQ 等线上推送给学生学习,全方位进行实验诊断学的课程思政育人。
微视频“病毒体外培养技术的创新者——黄祯祥”——培养学生坚持创新的精神。病毒能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那么科学研究者是怎么培养病毒的呢?病毒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病毒的培养。在20 世纪初,培养病毒的实验必须借助动物或鸡胚才能进行。由于这个过程不仅烦琐而且昂贵,极大地限制了病毒的研究工作。1943 年,中国科学家黄祯祥创新性提出了将病毒进行体外组织培养的“细胞水平”培养。这一技术为现代病毒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国际病毒学家应用或改良这项技术发现和分离出大量病毒性感染疾病的病原体[5,8]。
微视频“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培养医者仁心风范。1938 年3 月,著名的胸外科医师,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来到中国,其凭借着高超的医疗技术和奋不顾身的奉献精神,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白求恩同志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他的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白求恩精神”[5,9]。微视频“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在救治伤员的过程中将高超的医疗技术以及毫不利己的奉献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结合细菌感染引起败血症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败血症的危害,培养医学生勇于承担、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医者大爱无疆的精神[10]。
实验诊断学作为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课程,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诊断学主要是通过临床检验实验室提供的检测结果或数据,由临床医师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等资料,经过科学的综合分析,为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观察、疗效评价、预后判断等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11-12]。完整的课程思政案例主要以典型事件和人物为引领,使学生在掌握课程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13-15]。本研究将与这门课程相关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资源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丰富了临床常见病原体教学的内涵,赋予了专业课程重要的思政价值引领,同时达到知识传授和思政育人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探索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单元内容,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通过线下、线上等方式推送专业课程蕴含思政元素的经典案例资源,把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到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在线教学过程中,实现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