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西高原高寒高海拔生境下寺院聚落适应性研究

2023-11-25聂康才高维嘉陈玉琴

四川水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寺院适应性布局

刘 琪 聂康才 高维嘉 付 瑜 陈玉琴

(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610225)

0 引言

人类聚落除了城市、乡村以外,还有一类因某种特殊功能而聚居的特殊聚落,如寺院聚落便是特殊聚落之一[1]。我国民族众多,存在着多种宗教信仰,也有许多文化融合。各民族之间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宗教信仰等不同,使得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在建筑风格、形式上千差万别[2]。川西高原独特生境、独特文化地理区域必然蕴育独特的人类聚落形式。其中高寒高海拔的生境对寺院聚落的形成、演变至今的形态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研究川西高寒高海拔特殊聚落——寺院聚落中,我们将聚落分为融合型寺院聚落和独立型寺院聚落两大类型,其中融合型聚落又细分为城寺型寺院聚落、(乡)镇寺型寺院聚落、村寺型寺院聚落三个小类,从中选取了四个典型寺院聚落进行研究,分别为白玉寺寺院聚落、草登寺寺院聚落、林坡寺寺院聚落以及棒托寺寺院聚落,见图1所示。

图1 典型特殊聚落位置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本文运用GIS、RS等技术,以聚落空间为主线,研究气候、场地、自然条件、交通、社会、经济、宗教等内容,分析聚落形成、演变的特点,探索川西高寒高海拔地区寺院聚落的适应性,分析并归纳总结出高寒高海拔寺院聚落空间的适应、存在原因。并提出村落与寺院发展适应性的形成和改造的策略和建议,对典型寺院聚落进行调查记录归档,进而提出引导、调控、保护、传承、发展的思路与策略,为地区的发展与保护提供建议,对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及村落保护发展有一定实践意义。

1 特殊聚落的研究现状

目前,聚落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村落空间形态及布局、村落建筑或环境景观特征,或提出聚落保护的相关建议,相关文献有学者黄馨予发表的《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的河西走廊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以肃南县马蹄藏族乡为例》;学者邵婷、杨尽、向明顺的《四川省不同地貌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等。部分学者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策略、空间改造和利用方法等进行实践方法的研究[3-6],此类文献有学者赵雅乐的《灾后重建区乡村聚落空间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学者曹馨跃的《韧性视角下黑龙江省鄂温克族乡村聚落景观评价及策略研究》等。此外,部分学者借助空间句法等手段对传统村落进行量化研究。但是,目前对特殊聚落进行研究的文献仍然较少。

大多学者对国内外藏传佛教寺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寺院建筑上。学者们把更多的目光集中于青藏高原腹地,关于西藏自治区范围内的大量寺院建筑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全区范围内的总结性论文与专著也颇具规模。关于分布在青海、甘肃、内蒙古、云南、四川等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也有较多的文章、论文见刊,已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7-9]。

本文研究的特殊聚落中的寺院聚落是由学者聂康才、学者文晓斐首次提出,他们在第25届民居建筑年会上发表的《川西高原藏传佛教寺院聚落综述及多源数据支持下分布特征研究》,从聚落人居环境的角度进行融贯的综合性研究,并详细科学地记述了特殊聚落中的寺院聚落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除上述学者相关研究外,对于寺院聚落的研究仍较少,对此,笔者希望本文能对寺院聚落的相关研究做出一定补充。

2 典型寺院聚落适应性研究

川西独特的高寒高海拔生境,孕育形成独具特色的寺院聚落,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地理因素以及人文因素。不同类型的寺院聚落由于本身所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交通条件、民俗文化等形成不同的布局方式,也因适应不同的影响因素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一般而言,城寺型寺院聚落相对(乡)镇、村寺型寺院聚落来讲,往往处于较为平坦开阔的位置,聚落面积较广,交通便利,气候适宜较多人居住生活,文化特征由于文化交融并存而具有复杂的特征;独立型寺院聚落往往处于山谷或山间,相对融合型寺院聚落更具神秘色彩。

本文主要从寺院聚落选址和布局对局地气候的适应、外部交通联系的演化机制以及寺院生活物资的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出发,研究典型寺院聚落的适应性。

2.1 选址和布局对局地气候的适应机制

川西高原地区气温低,降水少,日照充足,几乎没有夏季气候,冬季可长达半年以上。川西高原较高的海拔高度、坡度等因素影响人们的居住与生活,严峻的自然条件及地理环境影响了寺院聚落的选址与布局。

寺院聚落的选址与山水格局、地理环境具有较强的联系,本文选取四个典型寺院聚落对其选址进行研究,见表1所示。

表1 寺院聚落山水格局适应性分析

不同类型寺院聚落的布局极大体现了对气候、海拔等自然条件的适应性,本文主要从建筑的布局、建筑墙体以及道路宽度等方面对寺院聚落的选址和布局对局地气候的适应性进行阐述。

(1)为适应冬季干燥寒冷、长冬无夏、春秋短促、昼夜温差大的气候,寺院聚落的建筑布局一般为南北向,以获得充足的阳光,并且为适应气候影响,聚落主要建筑与次要建筑间形成独特的形态联系,如白玉寺寺院聚落多采用院落式建筑形式,房屋相互遮挡,产生一定阴影面积,在夏季能够有效阻挡日晒;草登寺寺院聚落总体呈向心型组织布局,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以达到日照充足时建筑相互遮挡的效果;棒托寺寺院聚落在建筑空间、街巷空间等均适应气候,做到保暖防寒的效果,高低大小形状各异的塔错落其间,形成抵御寒冷的屏障。

(2)寺院聚落的建筑墙体多用泥土或者不透水的岩石筑成,厚重敦实,可以有效隔离夏季室外的炎热空气,也可以有效防止冬季室内热辐射散失,使室内温度相对舒适。建筑空间结构紧凑,墙体大多不设窗,只开通风孔,既有效地降低夏季室外强烈日照引起的室温波动,同时满足采光通风的要求,寺院墙体的入口一般不开在北侧,适应冬季寒冷气候,防止由于南北侧开口的寒风影响正常生活。除此外,为防雨、防潮,寺院内地坪往往高出周围道路,采用暗沟排水。

(3)寺院聚落一般外围存在较宽道路,能够通风适应夏季炎热特点,而内部道路较窄,并且蜿蜒曲折,以适应冬季寒冷气候,达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如草登寺寺院聚落,聚落内部交通较窄,为支路道路,聚落建筑围合达一定程度时,存在一些较宽道路。

2.2 外部交通辐射的适应机制

聚落与外界联系,发生各种必要性的活动等均需要通过交通来实现,在研究选择的典型寺院聚落中均存在必要的交通要素。城寺型寺院聚落建设用地范围较广,为适应必要的经济活动等,需要丰富而完整的交通体系;相对而言,乡镇型、村寺型寺院聚落则缺少完整的交通体系,一般沿聚落周边存在主要道路,聚落内则为通达的支路;独立型寺院聚落则有所区别,聚落一般独处一地,距离周边的村落等存在一定水平距离或空间距离,由于部分寺院位于山顶或者独立的河岸,交通相比较前三种类型较为简单,一般由主要的一条道路引导出入。

除交通本身的布局这一重要的要素以外,交通水平同样是一重点,城寺型寺院聚落往往具有更加便捷的交通工具以及交通消费水平,对寺院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四种寺院聚落类型的交通适应性进行分析,见表2所示。

表2 寺院聚落交通适应性分析表

2.3 物资保障的适应机制

寺院聚落最大的特征是聚落中存在寺院这一要素。寺院是人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既是信徒参拜之地,也是僧人修行所在,寺院与人们其他生活的功能存在融合和分离两种现象,均是寺院聚落形成中适应环境、适应人类活动的结果。寺院聚落中寺院给与聚落中或聚落以外的居民宗教服务的同时,获得周边居民的物资补充,从而支持和保障寺院的发展。

不同类型的寺院聚落由于包含功能的差异,寺院与聚落内部以及周边如何建立物资供应关系也有所不同。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聚落内部寺院物资的供应关系进行梳理,见表3所示。

表3 寺院聚落寺院物资供应联系适应性分析表

寺院聚落周边一般存在居住以及基础商业功能,便于寺院实现物资的交流转换,在较小范围内满足在此地居住的僧侣以及居民的居住生活。不同类型的寺院聚落寺院与周边环境联系的主要区别在于周边功能的丰富程度以及与周边功能交往的便捷程度,城寺型寺院聚落往往具有更多的功能类型,逐渐发展演变形成诸多功能,不仅方便了聚落内部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了聚落与周边区域的联系,从而获取足够的物资,有相对完整的物资链条,从而具有更多生活保障。相对而言,乡镇型寺院聚落以及村寺型寺院聚落则缺少了丰富的内部物资供应场所,不适宜较多居民的生活居住,独立型寺院聚落则再次之。

3 结束语

川西高原高寒高海拔生境下的寺院聚落,为适应环境发展逐渐形成各种适应机制,如选址和布局对局地气候的适应机制、外部交通联系的演化机制以及寺院生活物资的保障机制等,从中展现了聚落强大的生命力。只有适应了高原独特的环境、因地制宜,才能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川西寺院聚落及其在上千年发展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在寺院聚落的整体保护中,应关注寺院聚落的适应性与存在的适应机制,来对聚落进行规划与保护,目光也不应仅仅聚焦在寺院建筑,还应该重点保护其特色空间形态。

猜你喜欢

寺院适应性布局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Fantasy and reality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VR布局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Face++:布局刷脸生态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