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

2023-11-25牟倩莹易艳阳

新疆农垦经济 2023年10期
关键词:普惠农村居民金融服务

○牟倩莹 易艳阳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一、引言

为有效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农村发展的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乡村振兴的重要落脚点是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标志着“三农”工作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推进“三农”工作的总战略和总抓手,对乡村现存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系统的保障,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1]。农村金融是解决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等资金缺口问题的关键渠道,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领域[2]。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服务“三农”最主要的主体之一,其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乡村振兴的实现。国内学者通过实证得出农业信贷能推动农村资本形成,在东、中部地区农业贷款的增加明显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但在西部地区则影响不大[3],存在显著的负面效应[4]。甚至还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缺乏相对健全的金融体系,农村金融的发展使得农村资金向城市大量流入,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整体上看农村金融配置是失效的[5]。

2005年,“普惠金融”概念由联合国正式提出,强调普遍惠及人民群众,尤其是在欠发达农村地区,为农村居民提供价格较低或其可负担成本的金融产品及服务。自从我国引入普惠金融概念后,国内学者对普惠金融的研究不断深入,提出普惠金融发展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层面缩小城乡收入差距[6],但普惠金融与贫困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短期看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减贫有积极作用,但长期看发展普惠金融对减缓贫困却有消极作用[7],同时由于普惠金融存在较高门槛,在经济发展缓慢地区反而会抑制农民收入的增加[8]。而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数字普惠金融突破了原有金融研究边界,是普惠金融在空间上的功能延伸,是对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和组织模式的创新发展。2016 年9 月在G20峰会上首次提出“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提出数字技术可以向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可负担的金融服务[9],如教育储蓄、汇款支付以及购买保险等,且其中大多数为妇女[10]。根据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报告得出,从2011 年到2020 年,我国31 个省市自治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中位值从33.6 上升到334.8,几乎是2011 年的10 倍,每年指数值平均增加29.1%,表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11]。与此同时,从分指数来看,2011—2013 年各维度指数均呈正增长,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飞速增长,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保持平稳增长,中国数字普惠金融迅猛发展。2014—2016 年间,数字普惠金融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逐步减缓,且使用深度与数字化程度两个指数均出现负增长的情况。2017 年至今,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体保持稳定,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正迈入一个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稳定增强的发展时期。2020 年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指数较上年增长7.3%,快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指数和数字化程度指数7.2%和-0.1%的增速。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数字支持程度达到一定程度,其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有限,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已成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具体而言,2020 年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程度最高的地区与最低的地区之比分别为1.36、1.89 和1.24。虽然相较于前几年,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地区间差异已经大幅缩小,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弥补地区间数字金融使用深度,保持数字普惠金融稳定且迅速发展,增强农村欠发达地区用户对数字金融服务的依赖度,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不断深化有利于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服务的效率,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做到真正的“普”和“惠”,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宏伟目标。2019年,《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为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融资需求,必须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12],数字普惠金融应最大程度在农村地区得到有效推广。2022年的一号文件再次对数字技术进入乡村提出了期许,明确指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2023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做好风险预见预判预案”,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推广务实管用的乡村治理方式,推进“网格化+数字化”指导意见,在乡村治理中大力推进数字化支撑、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实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人民幸福安康[13]。因此如何使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覆盖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更好地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从而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许多学者从数字普惠金融对推动乡村振兴各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为有效缓解交易成本过高、金融排斥等问题,部分学者提出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完善金融市场[14],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包容性发展效益,对家庭创业行为有促进作用[15],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贫困状况。也有部分学者追溯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深层次作用机制提出,提高数字覆盖度和数字使用深度[16],对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富裕和生活宜居四方面有正面作用。还有部分研究关注数字金融对农村家庭金融需求的影响,得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对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有积极影响,但也会降低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的可能性[17]。现有研究大都通过以实证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展的积极影响,但欠缺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五点总要求的基本逻辑,因此本研究从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视角切入,充分挖掘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丰富数字普惠金融理论,实现真正的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态宜居。

二、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应加大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乡村振兴贷款投放,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吸引更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18]。部分学者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五个维度展开,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基于数字化、普惠化、金融化三个核心要素促进其全面、安全、便捷发展,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及性,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有效结合,多层面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进而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的目标。

(一)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产业兴旺新面貌

推进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直接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激发农业农村的活力,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首先,数字普惠金融以金融科技新业态为乡村产业升级与融合、重塑农村产业结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契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加速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聚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增强特色产业产值占比,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综合收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村三产融合。与此同时资金与人才的不断涌入有利于转化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助力农村发展,进而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19]。其次,数字普惠金融降低了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有效减缓了农业金融排斥,使得农村地区远离金融机构或者原本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的农村居民也能够获得其自身需要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规模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等特征使得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高了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等农业科技水平,优化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打造低成本、高便捷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现代化、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依托数字化的优势,推动乡村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充分发挥对农业产业的扶贫作用,增强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动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有效衔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缓解农业主体在不断扩大农村产业规模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与此同时,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信息技术和普惠金融结合的产物,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产业发展中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增强农户参与经济合作组织的意愿与比率,提升农村市场化程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村各环节进行串联,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强化农业产业发展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乡村生产效益水平。例如,为发展黄精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安徽省金寨政府出台相应扶持补贴政策,种植户凭借一定规模的种植证明,即可通过数字金融获得免息贷款服务。截至2022年,金寨县栽培黄精面积2.3万亩,年产鲜黄精1 500 吨、产值6 700 万元,带动1 300 户农户就业,与此同时作为数字金融发展的典型代表,金寨县数字贷款金额同比去年增幅超200%,形成“金寨模式”,真正实现数字普惠金融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二)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焕发生活富裕新气象

发展的落脚点是人民,农村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我国农村居民生活富裕起来。从已有研究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实现乡村生活富裕的研究较为丰富,大部分学者从农民收入水平、农民收入结构和农民生活质量三个层面切入,通过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等衡量农民收入水平,工资性收入占比、财产性收入占比表示农民收入结构,人均合格住房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体现农民生活质量[20]。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生活富裕的内在逻辑在于精准定位农村居民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优化乡村地区资源配置,完善农村居民的财富管理,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数字信息技术与普惠金融相结合,让传统金融的发展突破地域约束,拓宽覆盖面,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提高其服务效能,使被排斥在传统金融服务外的农村居民能够得到公平、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农村居民收入渠道,推动农村居民增收,改善贫困群体或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协同发展,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1],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其次,我国现阶段已消除绝对贫困,但一些农村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农村居民的收入相对较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金融科技手段,精准识别出相对贫困的人群,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满足农户保险、借贷和投资等多方面金融服务需求,减轻其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困境。最后,由于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供给困难,小微企业创业者面临着贷款难、融资难等严重的金融约束,导致农村地区流失了大量有才干、有能力的劳动者,数字普惠金融拓宽了农村创业者获取其所需资金的渠道,推动小微企业扩大其生产经营的规模,增加了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增加其收入。比如,为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中国农业银行、光大银行等佛山分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惠农e 贷”,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支持佛山水产、生猪、禽畜等做大做强,为焕发生活富裕新气象、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赋能。农行佛山分行积极应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截至2022 年5 月末,涉农贷款余额234.92 亿元,较年初增加21.50 亿元,实现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三)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书写乡风文明新篇章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注重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昆山农商银行聚焦数字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文化与金融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开展金融知识的文化宣传活动,落实进乡镇、进乡村、进社区和送金融知识上门、送金融服务上门、送金融惠农上门的“三进三送”工程。截至2023年4 月,昆山农商银行累计向7 万农户家庭预授信超过61亿元,累计用信超过40亿元,授信覆盖率和用信率相较于2022 年再提升10%,把金融惠农服务实打实地送上门。现阶段学者们主要从文化教育建设、公共文化发展以及优秀文化传承三个角度作为评价乡风文明的标准,采用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家庭文教支出占比等表示文化教育建设,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党员乡贤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占比等衡量公共文化发展,地方优秀特色文化的市场转化率、保护发展地方优秀特色文化的农村财政投入比例衡量优秀文化传承[23]。其内在逻辑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间接地促进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构建乡村数字文化网络,推动农村地区产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乡村文化传播渠道,进而改善乡风建设。首先,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开展农村金融宣传教育工作,实现农村居民金融基础知识的普及,增强其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了解以及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户的金融意识,引导农村居民树立诚信守约意识,形成良好守信的社会氛围,打造互信共赢的文明新乡村。持续开展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的宣传教育,有助于丰富农村居民在精神层面的追求,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乡村整体文明水平,最终实现以教育助力乡风文明建设。与此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地区弱势群体提供助学贷款等金融服务,确保农村地区的学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保障乡村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乡风文明。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农村地区优秀的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出的历史产物,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吸纳资金的流入,为优秀文化的传承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吸引更多人才学习、继承、创新农村优秀文化,助力农村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培育文明乡风。最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建设准确、共享、多维的乡村征信体系,有助于培养和督促农村居民以及乡村企业养成诚信美德,破除“等、靠、要”的消极思想[24],推动信用乡村的建设,促进乡村文明,营造“农户守信、企业守责”互信共赢的乡村发展新风尚。当农村居民提出需求时,金融机构不再是直接将低收入群体排斥在金融服务外,而是在调取他们的信用信息以及风险评估后再做出抉择,进一步减轻了金融服务的排斥效应。同时,对于失信农户和企业,也应当设置相应的惩戒措施规范其行为,有助于在乡村营造重信用的氛围,提升乡村征信水平。

(四)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构建治理有效新格局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和生态宜居的保障,乡村治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治理有效更加侧重于乡村社会的稳定功能,现有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乡村治理参与程度、一般公共预算指出、城乡生活差距、城乡一体化治理程度等方面表达治理有效成果,其中城乡一体化治理程度一般用农村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比来表示,乡村治理参与程度主要指农村自治人数占比[25]。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在乡村,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构建有效的治理体系,其内在逻辑是数字普惠金融为乡村主体参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推动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一般主要由政府负责,然而政府财力有限,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而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填补政府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缺口,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与此同时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育投资,缓解了农村教育贫困问题,在教育领域注入生机活力,提升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素养,促进农户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力量。同时,农村人口教育水平的提升促进了治理主体多元化,为推广数字化治理手段提供良好的开端,为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治理有效衔接的多主体参与提供重要的保障,进而构建共治共享的有效治理新格局。其次,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提升乡村创业与就业水平,优化农村经济环境,有效维护好乡村社会秩序,进而实现治理有效。与此同时,通过有效治理能够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提高社会公平程度,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最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推动金融机构与乡村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为乡村主体提供表达自身需求、有效治理的平台,提高乡村发展的参与度。加强农村地区网络覆盖,有效整合政务数据、农业科技资源等数据资源,不断完善更新农村征信数据库,扩大数据资源共享,赋能数字化乡村治理能力,促进乡村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使得农村数字化治理愈发有效,为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奠定基础。建设银行在江苏省泰州姜堰区淤溪镇多个行政村设置服务点,推出“裕农通”APP,将数字金融与生活消费、民生缴费等结合起来,为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丰富了数字人民币乡村应用场景。为加强昆山智慧农村建设,完善“农村三字智慧平台”功能,2022年昆山农商银行累计交易8.4 万笔、金额超35 亿元,覆盖全市13个区镇、街道下辖所有196个自然村和社区,惠及574 个村级经济组织,为全市村级经济数字化管理和统一运营提供有力支撑。

(五)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创造生态宜居新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6]理念的重要路径。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人居质量是实现生态宜居的核心内容。我国乡村地理位置大都较偏远,公共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较为原始,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因此产生信息闭塞、发展滞后、村民贫困、生活幸福指数低等问题亟待解决。大部分学者用自然环境宜居、人工环境宜居和社会环境宜居三个维度来表示生态宜居,其中自然环境宜居包括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村庄绿化覆盖率,人工环境宜居包括安全饮用水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家庭信息化覆盖率等,社会环境宜居包括农村医疗条件(卫生院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占比等)、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27]。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生态宜居的内在逻辑在于发挥金融资源的引导功能,满足在绿色农业和低碳农业的融资需求,实现农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在这过程中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发挥作用。

一方面,开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导向功能,将金融活动同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能够更精准地贯彻落实绿色金融理念,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开辟新的融资渠道。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人才、资金、技术投入到以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项目,利用绿色精细的生产方式代替原有粗放的生产方式,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农业金融服务环境,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有效提高空气质量,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绿色美丽乡村,进而实现乡村振兴。例如,为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昆山农商银行惠及农户近4 000 户,累计发放“建房贷”11 亿元,截至2023 年5 月已向175 户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建房贴息50 万元,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建设生态宜居新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建设、生态经济等绿色产业项目相链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通过乡村旅游、医药基地等方式二次组合,促进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优势。为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农行金华分行出台了服务乡村振兴“十六条”措施,包括支持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建设的“美丽城镇贷”“乡村旅游贷”,推动政银合作,实现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生态宜居新环境建设。2021年前三季度,金华市涉农贷款余额6 677.94亿元,同比增长16.9%,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同时全市城乡收入比1.9∶1,首次缩小到2以内,实现了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不断深化,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三、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障碍

数字普惠金融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障碍。

(一)基础建设不完善,覆盖广度不足

目前,乡村移动数字支付水平虽持续提升,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较城市仍显滞后,部分地处偏远或者相对贫困的乡村尚未实现全4G网络和宽带服务的全覆盖,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存在数字壁垒。与此同时,各级政府所能够提供的基础设施有限,缺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技术条件的支撑,限制了数字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运用,无法完全体现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红利[28]。

一方面,农村地区个人智能终端设备覆盖率不高。就互联网普及率而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2年6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8.8%,与城市地区中数字支付在日常生活缴费、交通移动支付和网络购物等方面的使用相比,农村的数字支付的使用场景相对较少。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支付观念仍较为传统,以现金为主的货币流通方式依然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支付形式,因此数字支付在农村无法得到迅速普及,而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恰恰是要以网络为传输媒介,这给农村地区推广智能终端设备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另一方面,我国国土面积广阔,部分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缺少传统金融机构的物理网点,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甚至可能出于“高成本、低利润”的考虑,撤销较为偏远和贫困落后地区的网点,导致这些地区的金融服务领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而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普及难度。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分为增强金融业务可触达性的传统金融业务数字化和进一步解决用户实际需求的金融服务创新两个阶段。但无论处于哪个阶段,其持续深入发展都依托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如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数字基础设施的落后会严重影响农民使用数字设施的使用情感和频率。因此,要实现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就必须坚持数字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发展。

(二)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有待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短缺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对比较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认知,金融素养较为薄弱,对数字金融的认可度和信赖度较低,加之部分农户经济风险承受力弱,导致数字金融排斥现象显著。一方面,我国农村尤其是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地区的常住人口以老年人、留守儿童为主,对较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了解程度有限。同时,由于教育观念及生活条件因素,存在受教育程度低等问题。在基础教育中对金融、法律等学科的涉及较少,涉及投资观念、金融素养等典型案例的教材过于琐碎,对培养人们形成较为系统的金融知识体系起到的作用较小。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低,对手机、电脑等现代通讯设备使用较少,对金融服务认知和需求意愿有限,削弱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在农村可行能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在解决乡村振兴人力资源瓶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较于传统金融,数字普惠金融依赖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信息技术,这对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人员提出更专业的要求。而偏远农村地区对人才吸引力不足,更多高层次人才倾向选择城市,尤其是对资源、城市要求较高的金融行业就业,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缺乏专业金融人才。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缺乏创新的主动性,所提供的普惠金融产品缺乏竞争力和创新性,难以满足农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无法吸引更多农户参与金融服务,也无法拓展数字普惠金融产品营销渠道,严重制约着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三)征信体系建设碎片化,信息安全有待提高

为确保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稳步、健康发展,如网络理财和互联网借贷等与数字信息技术结合的金融服务模式需要有充足的个人信用信息作为支撑。然而,我国目前个人征信体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征信体系还未覆盖,有关征信体系的法律相对来说较为碎片化,缺乏统一权威的法律规范,判断标准也并不统一。与此同时,社会信用基础设施不完善,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对于中小企业的数据覆盖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同时,低收入群体由于金融服务缺失,征信长期空白,动态信息的披露受到了部门之间界限阻碍,缺乏专业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目前数字普惠金融的飞速发展,数字信息技术必须要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数据以及资金安全进行有效保护。然而,随着数字技术使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多种交易数据交汇融合,形成了高度复杂的数据网络,给不法分子的非法融资、电信诈骗等带来了便利,蕴含客户信息以及交易数据被盗用风险。这不仅会造成客户的隐私和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也对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重大挑战。此外,农村居民由于防护意识不强,辨别能力较薄弱,操作能力较低,综合素质不高,这意味着农村居民在日常数字金融交易过程中很容易被盗取存款。

(四)监管体系有待完善,金融生态环境薄弱

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与普惠金融融合的结果,金融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不仅使金融服务冲破了地域与行业的桎梏,给农村居民带来了便利,同时也给监管机构的监管带来更多挑战。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科学的现象,尤其是在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是以2003年3月批准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为基础的,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分业经营而设立的。而数字普惠金融是对传统业务的补充,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态,已经发展出多种新的业务模式,如网络支付、互联网理财、互联网借贷等。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不能完全照搬照抄传统金融的成熟监管模式,同时,中国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及相关措施大多针对城市地区,对农村地区重视程度较低,监管缺乏针对性。因此,如何避免数字金融领域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问题,推进科学监管是目前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着监管难问题的根源在于,金融市场上传统金融机构、投资者、消费者等通过移动终端构成传输网,各环节联系日益紧密。在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若其中某一环节出现纰漏,风险可能瞬间放大,迅速波及其他行业组织[29]。部分农村地区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覆盖广度小,监管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较薄弱,缺乏对农户参加金融活动的有效保障,加大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风险。

四、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十四五”规划确定将增强金融普惠性作为重要任务,推进数字普惠金融规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前述的发展障碍,本文提出以下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

(一)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应拓展农村地区网络覆盖范围,增加互联网普及率,加快普惠金融领域内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应用,使农村居民可以通过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得金融服务。政府部门通过提供如税费减免、贷款补贴等一定形式的优惠政策,降低通信建设费用及维护成本,提高运营商投资的积极性,鼓励“数字下乡”,减轻农户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成本负担。通过使用金融服务来改善农村居民的低收入现状,为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其次,进一步扩大移动支付的使用范围,通过免费试用等方式让农村居民可以更好地体验到移动支付的优越性,进一步感受到支付体系的效率,调动农村居民本身对于现代支付平台使用的积极性。在大部分农户能够熟练掌握数字信息技术后,进一步探索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为农村居民提供更贴合其需求的金融服务,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最后,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数字化转型,并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合作,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确保基础设施的后期管理维护和升级,保证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的有效、安全使用。结合当地实际,对普惠金融服务的需求深入分析,对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动态调整,提供多元化服务,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度与广度。

(二)加强数字普惠金融教育投入力度

为进一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农村居民自身金融素养,提高农户参与热情,通过举办相关金融知识培训,增强其风险防范能力,同时也需要聚焦于金融从业者的道德素养和业务能力。首先,地方政府及有关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农民对数字普惠金融教育与培训工作,可以通过巡回宣讲活动、动画视频和短视频直播平台,提高农村居民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识,提升其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接受程度,进而更好地满足农户需求。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相关从业者应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农户需求的变化,创新金融服务内容形式,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其次,政府应增强对农户合法权益保护的重视程度,在农村社区开展相关宣讲活动时,将真实发生的金融诈骗案件告知农户,增加其辨别金融陷阱的能力,指导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金融产品。对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绝不允许以“扶农助农”为旗号实施圈钱诈骗。最后,加强农村教育投入,包括师资和经费的投入,统筹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地区教育发展事业添砖加瓦。鼓励将法律、金融等学科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提升本土地区居民的金融素养及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全社会共同进步和发展。同时,鼓励大学生与技术人员返乡创业就业,重视引进优秀的金融专业人才,政府加强对优秀人才的扶持力度,通过薪资待遇、住房需求及后续培养机制,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实现“引得进、留得下、干得好”的现实目标。

(三)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征信体系建设

信用记录是金融机构分配信贷资源的主要依据,因此应推动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征信体系建设,解决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可以建立起全面统一的数字普惠金融的征信平台,整合各支付平台的信用信息,统一信息征集、审核与更新,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构建征信体系长效运行机制,全面推动信息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政府可以利用指纹或者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完善电子信用档案,拓宽信息渠道,推动金融和政府信息高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向金融机构提供更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所需的数字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政府应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对征信的重视,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扫清障碍,定期开展有关数字普惠金融征信的宣传活动,提升农村用户征信与诚信意识。设立农业主体电子信用档案,建立与信用评级挂钩的奖惩机制,加强对个人信用的保护,增强农业主体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具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全方位多层次助力乡村振兴的效能,为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交易环境。

(四)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建设

尽管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了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但也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例如“裸贷”“网贷”等借助数字信息技术手段产生的诈骗或者非法集资活动。为发挥出数字普惠金融真正的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国家层面需优化顶层设计角度,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完善立法,明确权利义务并严格执法监督,切实保护农户利益,保证普惠金融体系开展的可行性、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营造稳定的金融环境,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地方各级应遵循2023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坚持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建立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为主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统筹优化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30]。与此同时,随着法律和制度的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相关金融机构人员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为农村居民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大力发展监管方面的科学技术创新,加强对金融资金流动的预警监测,识别、过滤异常资金流动信息,完善金融风险监控评估机制,保障农村居民在数字普惠金融中的合法权益。使监管部门对各种新型产品做到“看得懂、管得住”,促进数字普惠金融行业蓬勃发展,起到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

五、结语

在数字化背景下,“互联网+农业”已成为发展新趋势,数字普惠金融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是解决我国应对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有效手段,为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公平、便捷、高效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乡村经济已步入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服务“三农”最主要的主体之一,其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乡村振兴的实现。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做到真正的“普”和“惠”。因此,如何使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可以覆盖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探索出符合农村地区发展的便捷、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模式,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对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存在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得出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触达性和服务的效率,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缓解相对贫困,助力乡村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扎实基础。

猜你喜欢

普惠农村居民金融服务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