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2023-11-24林小文
林小文
小学阶段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阶段。阅读思维能力不仅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决定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几点教学策略。
语文阅读思维不仅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也对学生其他学科的能力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阅读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人们从丰富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关键信息。因此,在小学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能力十分必要。学生的阅读质量与阅读效果受其思维能力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提高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综合阅读能力
培养语文阅读思维能力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水平,因为阅读的过程需要用到一定的语言技巧,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阅读教学主要针对学生读的能力进行培养,并非只是简单对文章进行了解,而是需要学生深层思考文章的内容与脉络,了解课文当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句式结构,以及对文章情节走向和蕴藏的思想主题、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把握。要想了解以上内容,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阅读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阅读。
(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符合当前课程改革提出的新标准与新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引导下,帮助他们在阅读中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自主探究学习,才能够真正发现生活当中的语文,并将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实践中,解决生活问题。由此一来,进一步实现了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推动学生开展终身学习。
(三)提升语文教学效率与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阅读教学是较深层次的部分,也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环节。大部分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较弱,且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学习的阅读兴趣不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思维能力为根本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现状
目前,小学生普遍存在阅读兴趣不高、阅读习惯不良、理解能力差、思维能力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能力,如通过讲故事、引导阅读、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家长和学校也应该积极合作,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共同帮助小学生提升语文阅读思维能力。
(一)阅读兴趣不高
很多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认为阅读是一种枯燥无味的学习任务,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的原因很多。
(1)阅读材料的选择可能与小学生的兴趣不符,很多小学生喜欢看漫画、寓言故事等读物,而教材中的文章往往难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现代科技的普及使得小学生过早地接触电子屏幕,对纸质阅读材料的兴趣和耐心较低。
(3)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文化素养较为有限,难以理解一些较为深奥的文章,导致他们对阅读产生了畏惧和厌烦情绪,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未养成阅读习惯
很多小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愿意花时间阅读,甚至存在厌倦阅读的现象,长此以往,阅读能力难以提升。导致小学生缺乏良好阅读习惯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点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电子产品上,比如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电子产品的娱乐性和刺激性很强,容易让小学生沉迷其中,忽视阅读的重要性。此外,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较大,很多学生可能会选择用课余时间完成作业或者参加各种培训班,从而无法抽出时间进行阅读。这些因素会导致小学生难以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能力自然难以提升。
(三)阅读理解能力弱
由于阅读兴趣不强、未养成阅读习惯等因素,很多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弱,无法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更难以深入思考文章背后的含义。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学生缺乏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阅读过程中,只是简单地翻阅文章,而不是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或者因为自身的词汇量还比较有限,很难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文章,导致难以准确把握文章的意思。
(四)思维能力薄弱
很多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薄弱,无法有效地进行文章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难以真正理解文章,思维拓展效果更是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在生活和学习中了解和学习的信息比较单一,缺乏对知识的整合和拓展,难以形成全面的思维模式。此外,小学生的阅读量较少,受到的学科知识也比较有限,导致他们在文章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中难以发挥应有的能力。
三、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一)利用疑问探究,拓宽思维广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自身则作为课堂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索质疑。质疑是思考的初始动力,是学生自主提出疑问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探究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在不断提升,教师应利用疑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
第一,教师利用题目质疑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认知。质疑法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中心提示、交代核心内容、隐藏文章线索等,因此,文章题目质疑法的解读对于理解文章而言具有关键意义。
第二,教师应注意把握课堂教学时机,在课文的留白处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学的节奏以及教学技巧,在存在质疑时,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开展自主探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提问的时机,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問题。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一年级古诗《春晓》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在了解古诗《春晓》的诗句翻译后,思考春晓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象。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重新阅读《春晓》,使学生能够带着鉴赏的眼光概括古诗,能在鉴赏与概括的过程中感知《春晓》所描述的景色。教师利用问题探究与引导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处处闻啼鸟”这一诗句,他认为这一诗句不仅能够感受到小鸟的叫声,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句的意境。可见,利用问题探究的形式,不仅能够使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与情境,更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阅读思维。
(二)学习阅读技巧,培养阅读能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动力,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只有阅读兴趣是不够的,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不仅让学生爱上阅读,更让学生学会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多有价值的收获。一般来说,较常用到的阅读方法包括略读、精读和默读。这几种阅读手段都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技巧。
第一,略读法是在短时间内对文章进行粗略阅读,掌握文章的整体意思,并抓住文章思想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略读法,有选择地对书报进行阅读练习。
第二,精读法。所谓精读就是对文章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要求学生学会根据文章的语境进行深入了解,在阅读中厘清文章的发展脉络,对文章的含义进行深层次的内化理解。所以,精读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手段。
第三,默读法指在阅读过程中,不发出任何声音,集中注意力对文章进行快速阅读和判断,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接收文章中的文字信息。默读法训练,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文字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例如,在《小壁虎借尾巴》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略读法,带领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在学生完成朗读后,再引导学生利用精读法进行课文理解,根据小壁虎说的话,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感悟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壁虎。最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阅读。学生发现小壁虎在询问时都会用上“您、称呼(姐姐、伯伯、阿姨)、行吗”,感受到了小壁虎的礼貌行为,进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联系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能够在故事中有所感悟與启发,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也能培养学生的文章理解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不同手段的阅读练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章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在文章创作和文章脉络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主要手段,也是积累语文知识的方法,学生应通过阅读构建语文体系。
(三)增强文本感知,提升形象思维
在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本身所拥有的想象力是依附于其直觉和形象思维的,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也是再现作者创作思路的过程。因此,学生需根据自己当前已有的语文知识体系对文章进行感知,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在脑海中对文章形成具体的印象。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知文章中的情感、人物、形象,理解文本的深层次内含。
例如,在《找春天》教学时,文章中有一连串的动词以及四字短语,通过这些动词和短语描写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想象自己冲出家门的画面,试着请几名学生共同表演这些动作,让学生在真正的体验中感受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情感,并在边做、边读、边想象的过程中感受春天到来之时小孩子们兴奋的心情和形象。
(四)利用小组讨论,巩固思维认知
对于学生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巩固学生的思维认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活动可以看作个人的对话,所阅读的文章包含着作者的观点与看法,所以也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展开的一次对话。小组讨论的形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分享给同学,也能在讨论过程中思考其他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而完善自己的阅读思维。因此,教师需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通过沟通和讨论,巩固学生的思维成果与认知。
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寒号鸟》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文章中画出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并尝试通过添加表示心情的提示语,感受喜鹊的勤劳和寒号鸟的懒惰,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讨论中迸发不一样的思维火花。最后,在学生完成小组讨论后,鼓励小组代表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依据。小组讨论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能在小组中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概括能力,从而有效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优化阅读评价,推动思维进步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是结果性评价,以语文成绩为主,学生的能力提升与思维提升难以有效反映出来。因此,在对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评价时,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过程进行实时反馈,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进而使学生能够明显感受到自身阅读思维能力的进步,提高阅读的自信心。因此,在开展过程性评价时,教师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丰富评价主体,使评价更加公平公正,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与指导作用。
过程性评价主要对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的阅读心理与阅读行为进行评价。若学生参与阅读讨论时并不积极,在问题回答或文本感知等阅读环节表现欠佳,但是能够准确把握阅读重点,教师不应给予这部分学生良好的评价结果。因为若给予这部分学生良好的评价,可能会使其认为自己即使存在能力偏移的现象也是合理的,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对学生阅读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出色表现给予肯定性与鼓励性评价,也要做到不能以偏概全,对学生阅读能力较弱的方面也要给予客观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思维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阅读能力反映了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的思维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阅读与探索,使学生能够获得个性化发展。
注:本文系福州市长乐区教育科学研究2021年度课题“基于语文要素研究背景下农村小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CJXK20210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