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3-11-24李力军
李力军
思维能力与创新素养是优秀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和品格。在新课改要求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作为重要任务,将培养具备创新素养的人才作为核心目标。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该阶段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团结协作等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简要阐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并围绕思维意识培养、认知能力分析、实践能力提升等展开探究,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人才的信息素养要求更高,需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信息素养。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在日常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在巩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前提下对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的思维能力,即利用计算机基本概念所开展的多样化思维活动,是创新意识构成的重要能力之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信息化社会中培养这一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初中阶段在学生的学习道路中不仅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格外突出。
首先,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育人价值。信息化社会对人们的计算机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在原本理论知识和工具应用的基础上,重视思维能力的提升,并以思维带动其他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是数据收集、分析、模型构建等能力形成的关键,是学生认知世界、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授课经验,加深对教材的探究,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在课堂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体现课程的核心价值。
其次,推动课程改革。思维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素养,学生具备这一能力,能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思路,对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新课程改革推动了信息技术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完善,也推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最后,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创新精神始终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创新能力的运用包括分析、解决、创造等,与计算思维内涵不谋而合,因此,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培养思维能力教学现状
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人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初中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借助信息技术发散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但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尚未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效结合,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安排较少,面对较为复杂的课本知识点,部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在知识传授方面仍然局限在理论知识教学层面,遇到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课教学,会直接通过电脑投屏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操作过程。学生则只能通过观察的形式了解知识,缺少实践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并未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流程,而且理论没有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因此对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不到位,难以在听完教师的讲述后拓展思维并在生活中实践应用。
三、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以弱化强——重视思维意识培养
在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重视知识讲解,忽视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意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础,也是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转变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基于思维意识培养需求,重视钻研教学内容,在备课中摸索清楚教学内容与思维能力之间的关联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契合度。同时,教师也需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多与同事进行相关交流,养成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助力思维意识的培养。下文以甘肃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演示文稿的欣赏与规划》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首先,为了在课堂初始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备课环节需重视对素材的筛选和运用,为学生播放《诗词配画欣赏》演示文稿,让学生欣赏并观察其中的基本组成元素,并对其加以指导。学生则需通过分析后认识到文字、图片、背景、图标、按钮等多种元素,对所学内容产生初步认知。
其次,教师结合演示文稿的内容进行知识讲解,其中包含图片、文字、按钮等内容的制作步骤与流程,使学生明确演示文稿的规划。为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培养运用所学、所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先结合课上所讲内容尝试自行設计演示文稿,在主动探索中熟悉演示文稿制作中所用到的各项功能。由此,学生能在学习中实现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并通过总结和反思合理调整学习目标,使思维能力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最后,教师需利用教师端支配学生端,在学生举手示意完成实践操作后,切换到学生端观看其作品,围绕构图、色彩、结构等多种因素对学生作品进行针对性点评,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作品中的不足,如文字大小与背景不协调、色彩搭配过于突兀等,引导其借助信息技术重新优化作品,使结构模型更加科学、合理。学生的思维意识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
(二)因材施教——重视认知思维能力分析
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有较大不同,思维习惯和解题思路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能力,采用因材施教这一方法进行教学。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重视围绕知识展开讲解,忽视对学生接受能力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学情分析,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真实需求。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主要特点在于逐步学会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知特点,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在分析和探究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以甘肃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制作形变动画》教学为例,为培养不同层次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措施,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其进行点拨和启发。
首先,教师通过播放Flash动画歌曲《明月几时有》,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这么美妙的画面是如何做出来的?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被画面充分调动,有效激活思维。教师则顺势引入教学主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和困惑。
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形变动画的原理,让学生注意观察变化过程并组织语言说出形变动画的原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可以先指定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回答问题,再由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加以补充。教师需演示图形形变的制作过程,选择播放两个形变速度不同的动画,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帧频设置情况,让学生结合具体演示過程反思自己的答案,对知识产生具体、完整的认识。
最后,教师结合学生所处层次,设计不同的实践要求。比如,针对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求其模仿教师演示过程,动手制作“月有圆缺”动画,教师则巡视辅导;针对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自主设计,灵活运用形变图形设计美观的作品,并尝试引用字符形变内容。教师则要为其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在课堂总结环节对其加以点评,进而促进学生整体计算思维的提升。
(三)由浅入深——注重实践操作思维能力策略
借助实践操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不仅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步骤,也是教学内容内化的重要过程。同时,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学实践设计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因此,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时,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再结合思维能力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素,设计具有启发和探索价值的高质量内容。如此一来,教学内容组织更具层次感,由易到难,逐渐深入,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应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解读,选择适合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模块,精心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重点讲授概念、方法和思想,以突出学生思维能力中概括、总结等素养;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则可以借助经典案例设计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探索主动性更强。下文以甘肃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添加动画和超链接》教学为例进行具体论述。
首先,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组织学生欣赏PPT课件“魅力平凉”,让学生结合课件内容思考如何才能让幻灯片动起来。学生则需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展开讨论与交流,猜测如何利用“动画”使幻灯片动起来。教师则需对学生加以鼓励,并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实践活动。
其次,教师用投影屏幕展示“蚕妇”这张幻灯片,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自主探索如何为演示文稿添加动画。小组成员之间积极展开讨论,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总结为演示文稿添加自定义动画的方法,并记录下添加的步骤。教师则需评价各小组的成果,并将学生合作探究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细化,带领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解决。
最后,教师提出任务并组织小组竞赛活动。具体而言,先引导学生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制作美观且功能齐全的演示文稿,需要提前完成哪方面的准备工作?学生则结合学习过程总结得出需要有精心的编排设计、好看的图片以及好听的音乐,认识到演示文稿制作过程即为信息搜集、整理和加工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竞赛主题任务,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制作素材,要求学生以小组分工的形式进行制作。教师需时刻关注各小组的学习过程,结合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此,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更容易内化所学知识,并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发散思维、展开思考并解决问题。
(四)多管齐下——多元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模式主张“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即教学模式、方法与技能应灵活多变,富有弹性,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展开教学,以此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先行示范演示再要求学生模仿操作的方法展开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刻板,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影响了部分知识点的教学效率。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先按照单元划分,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再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引导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利用不同的教学流程教导学生,引导其解决相关的问题。如此,学生才能在问题的解决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培养的效率。下文以甘肃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为例展开具体论述。
首先,考虑到学生处于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的阶段,且信息技术概念较为抽象,教师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法展开教学,基于班级学生入学测试成绩分析表提出任务,在观察中对所有人的成绩情况进行初步了解。
其次,教师将学生每六人分为一组,确定组长后由其自行选择队友,再结合教师所提供的资料展开分析,任选三名学生的成绩,借助信息技术技能展开分析,判断其未来学习哪门学科更具优势,探讨方案的合理性后设计相应的步骤,借助相应的算法落实具体方案。
最后,每个人的考虑角度不同,小组内可能存在多种思维角度,教师应指导学生尽可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思维碰撞中保证思维的完整性,进而在相互协商、互动讨论中开展系列性的思维活动,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基于此,学生结合所分析的内容,以文字、图像、语言等多种形式进行总结,再围绕总结的内容进行小组反馈。教师需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或补充,让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内容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提高教学认知,在反思中明确当前教学的不足,结合教学目标与当前人才培养需求采取多样化教学措施,完成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进而使学科教学得到高效开展,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