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探索
2023-11-24黄雅婷
黄雅婷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指将思政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各学科教学工作中,以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为载体,有序推进学科教学和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步实施,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为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紧扣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深入发掘课本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教学元素,在原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方法做出系统升级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课程思政与初中生物融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推进生物学科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一、初中生物课程思政的教育内涵
课程思政是新课改教育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新课改教学背景,各个学科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侧重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现有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对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课程思政的教育指向来看,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又是一种新式的教学观念。针对初中生物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而言,强调在生物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科学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解释社会及生活中的现象,能够灵活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生物学科本身属性来看,学科内容涵盖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以及生命科学等多个板块,学科知识具有理论性强、知识面广等特点。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与初中生物教学工作进行巧妙融合,可以在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综合水平,推动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因此,在具体落实环节,教师需要围绕课程思政以及生物教学的实际需求,多角度融合课程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搭建有力的教育平台,发挥生物学科的育人作用。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奠定思政基础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在初中生物学科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地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紧扣课程思政的基本教学内涵和具体要求,做好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升级工作,为各项教学活动的有序推进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立足新课标教育背景,虽然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但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教学主导性地位仍旧不容忽视。从这一角度分析,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落实情况。所以,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措施,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内涵的了解,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方面,需围绕课程思政的实际教学需求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帮助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和价值产生客观深入的了解,并针对各学科教学特点,督促教师整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落实方法,做好思政融合教学的准备工作。其次,在教师自身教学观念和方法方面,需进一步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桎梏和影响,加强对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将课程思政和学科教学工作置于同等重要的教学地位,然后围绕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要求,有序整合課程教学资源,为提升课程思政视域下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助力。
(二)立足课本教材,整合思政资源
在初中生物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虽然现行的课本内容中融合了许多的课程思政元素,但是作为思政教育的一种形式,课程思政的内容和素材多以隐性形式呈现,需要教师从课程思政教学的角度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从中提取优秀的思政元素,并将其纳入生物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有序落实,兼顾生物学科知识本位和课程思政教学的实际需求。
例如,在基于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课程思政教育视角下,教师可以在教学“种子萌发形成幼苗”这部分内容之前,为学生引入袁隆平院士的事迹,通过多媒体课外教学资源的融入,为学生介绍袁隆平院士在水稻培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做的贡献,并对其水稻培育技术对我国国民生活的影响展开介绍,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正是基于袁隆平院士的水稻杂交技术,才有效解决了我国粮食短缺的问题,从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角度综合分析袁隆平院士在水稻培育领域的成就。然后,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及生活实际,谈一谈袁隆平院士身上的哪些精神值得学习,用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
另外,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还可以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出发,带领学生一起探究种子萌芽的过程,了解种子在萌芽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等外部条件,同时种子自身必须是完整且具有生命力的成熟胚胎这一生物学条件。从事物的表象延伸至深层的内涵,促进学生加深对“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一辩证唯物观点的认知和理解。这种立足课本教材内容、深度整合思政教学资源的方式,为课程思政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提供了有力载体,助力学生在高效完成学科知识本位学习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政素养。
(三)引入科学史实,彰显思政本质
对于生物学科教学而言,简单的生物现象背后蕴藏的是无尽的生物科学。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将科学史实引入课程思政的生物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并沿着科学家的探索道路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和思考,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体会生命科学的魅力。
初中生物作为学生目前接触生命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巧妙地融入生物科学史,有助于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成果。为此,在课程思政视角下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融入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将生物科学中的思想、方法以及科学世界观潜移默化地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丰富生物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在拓宽学生生物学视野的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思政教育的本质,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例如,在“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单元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微生物的类型、结构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点,也要从生物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引入“巴斯德——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这一课外阅读材料,以科学史实和相关文献资料为载体,充实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从巴氏消毒法、近代微生物学以及针对狂犬病、鸡霍乱等疾病的预防接种方法等角度出发,为学生展示巴斯德在微生物领域以及生物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以生物科学史为载体,向学生渗透生命科学研究中所需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除此之外,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还可以将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故事等纳入生物课堂思政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命科学的魅力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
(四)联系社会生活,提出思政问题
新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提出,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关注课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成果之外,还要针对学生生物科学的态度以及价值观念进行引导,教给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和生活现象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掌握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的方法与能力。生物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不利于学生充分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而社会生活则更加鲜明、更有探讨性,同时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和热情,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有效方式。
为此,在课程思政视野下开展生物教学时,教师需要积极联系社会生活的具体现象和事件,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者关注的生活问题、热点社会现象等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带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更好地迁移和应用生物知识创造良好条件,让学生在具体社会生活中掌握和内化吸收知识,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逐步提升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动物的主要类群”相关内容教学时,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主要从不同动物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角度对动物类群的分类进行简要介绍。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围绕本课主要内容设计相应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能够对社会热点话题展开积极的讨论和互動,提高学生对生物认知的同时,培养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家国责任感等思政修养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推动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五)开展课外实践,强化思政体验
初中生物作为一门生命科学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是当前学科教学的重要教育指向。从生物教材来看,课本教学资源中有许多实践类型的教学内容,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预防传染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物种的多样性”等,都可以作为实践活动开展的主题。为此,在基于课程思政的生物教学中,教师需善于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学习平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外出研学、宣传小报制作等实践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课程思政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预防传染病”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课后作业的学习活动中。在课后巩固阶段,为了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一幅“预防乙型肝炎”宣传画,要求宣传画能够体现乙肝的传染性以及危害,同时将生活中科学的预防方式融入其中。这种实践学习活动的设计,既可以让原本枯燥的生物作业展现更高的活力,丰富巩固作业的形式和实现途径,也使学生在参与宣传画制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深对乙肝的了解和认识,使其借助课后实践作业的方式自觉参与公共卫生话题的宣传和普及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六)完善教学评价,提高思政效果
教学评价作为学科教学活动的最后一环,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基于课程思政的生物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系统整合之外,还要充分发掘教学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并以教学评价为载体,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课堂教学流程进行复盘,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在课堂落实环节,许多教师处于边摸索边实践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设计不科学或者不合理的地方,这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做出诊断,依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形式,保障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质量。
在具体落实环节,一方面,需从学生学习角度对教学质效进行系统性评估,围绕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一体化评价,指出学生在学习环节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引导学生精进学习方法和过程;另一方面,教师需及时做好教学总结和自我评价。针对课程思政与生物教学的融合效果,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系统性总结与反思,并从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情况、教学活动的反馈效果等方面做好教学梳理与评价,明确现行教学方式的优缺点,为优化后续教学策略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评价机制,不断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在教学相长实践课堂中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三、结语
在基于课程思政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明确课程思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内涵,并以此为依据对课堂教学方式做出系统整合和创新。在落实环节,教师需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深入分析课程思政与生物教学融合的立足点,基于课程思政的实际教育需求整合课本教学资源,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元素巧妙地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互动课堂中循序渐进地提升思政素养。教师还需基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价,助力学科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及成长环境,发挥生物学科的育人作用。
注: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初中生物学探究实践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设计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JSZJ22079)研究成果(福建教育学院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