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流域防洪标准复核和防洪体系布局研究

2023-11-24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年30期
关键词:圩堤滞洪区堤防

雷 昆

中铁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江西 南昌 330029

1 研究区概况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东经113°35′~118°29′,北纬24°29′~30°05′之间[1],南北长620km,东西宽490km。江西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自古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全省10km2以上河流有3771条,其中1000km2以上河流有51条。境内水系中主要是鄱阳湖水系,以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为主要河流,此外还有直接汇入鄱阳湖的清丰山溪、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河流。

2 防洪体系现状

目前,江西省基本建立了以堤防为基础,控制性防洪枢纽工程、蓄滞洪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相配合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防洪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得到不断补齐加强,防洪能力显著提升,防洪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长江干流在江西境内河道全长152km。长江沿江已建成圩堤主要有8座,总长度259.64km。目前,鄱阳湖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圩堤为基础和主体,配合以五河控制性水库、蓄滞洪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防洪工程体系,再结合非工程防洪措施的防洪减灾体系。赣江流域基本形成了以堤防工程为基础,万安、峡江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分蓄洪区及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体系;抚河初步形成了以堤防为主、廖坊和洪门防洪水库以及箭江口分洪工程相配合,并结合防洪非工程措施的防洪体系;信江初步形成了以堤防为主、水库与河道整治相配合,并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体系;饶河初步形成了以堤防为主、水库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体系;修河初步形成了堤库、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

3 研究目的

根据重要防洪区、县城(含)以上城市等防洪保护区内的人口、耕地、经济规模等,全面梳理复核防洪标准设定情况和重点河段防洪能力;对照防洪标准和重点河段设防能力,查找防洪风险和隐患,分析现状防洪能力达标情况和防洪体系突出短板;结合近年汛情暴露出的防洪薄弱环节,以江西省为例,研究新形势下防洪方略、防洪体系优化调整的思路,以综合提高洪水风险防范能力为基本要求,研究提出防洪工程补短板的重点措施。

4 防洪标准和防洪能力复核

本次以河流水系为单元,以防洪保护区、县城(含)以上城市等为对象,梳理复核现状防洪标准及与所应达到防洪标准(有规划的依据规划防洪标准,无规划的、尚未设定的或需要提升防洪标准的根据《防洪标准》测算)的差距。

4.1 河流防洪能力和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复核

通过对江西省1000km2以上51条河流的城市、农村、农田等重点保护对象所在河段或区域进行分流域统计,1000km2以下河流主要统计城市区域。其中有重点防洪保护区防洪任务的河流有42条,涉及县城(含)以上城市1000km2以下河流的共计85条。

总共梳理出防洪重点河段417段,其中:1000km2以上河流的防洪重点河段331段(含万亩圩堤238段、城市93段)、1000km2以下河流的防洪重点河段86段。

经复核,与所应达到防洪标准(有规划的依据规划防洪标准,无规划的、尚未设定的或需要提升防洪标准的根据《防洪标准》测算)相比,417段重点河段中,基本达标27段,不达标210段,达标180段。

4.2 县城(含)以上城市防洪标准复核

共对90个县城(含)以上城市进行了防洪标准复核,因分宜县没有防洪任务,本次对89个县(市、区)共分269个片区进行现状防洪标准复核。经复核,共有8个地级行政区和40个县城区达标。269个片区共有115个片区达标,39个片区基本达标,115个片区不达标。

4.3 防洪短板问题分析

近年来,江西省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完善,防洪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得到不断补齐加强,防洪能力显著提升,防洪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但与新时期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4.3.1 防洪体系布局

当前,江西省长江流域基本建立了以堤防为基础,控制性防洪枢纽工程、蓄滞洪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相配合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

一是调控江河洪水能力不足。目前,全省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少,五大河干流仅赣江、抚河、修河建有控制性枢纽,万安水库、江口水库尚未按照设计正常蓄水位运行;全省现有1.08万座水库,多数未设有防洪库容,水库调控江河洪水的能力不足。

二是蓄滞洪区布局有待优化。现有4座国家级蓄滞洪区均沿湖布局,主要按防御长江1954年洪水设置,结合2020年洪水,在满足流域整体防洪布局要求的前提下,合理调整蓄滞洪区布局,系统安排,科学应对五河大洪水和超1954年的大洪水对滨湖沿江重点区域的威胁,意义重大。

三是工程设施布局有待完善。区内现有部分一般圩堤,或筑堤束水过多,或四面环水且地质条件差,遇大洪水往往需要承担巨大风险,有必要顺应自然规律,合理优化调整。防洪工程设施还有待完善,堤防达标率偏低;200km2以下河流基本未开展治理,山洪沟治理进展缓慢,农村万亩及以下圩堤尚未开展过系统除险加固;部分城市新建城区、新园区还未形成防洪封闭圈,防洪能力与城市群发展还不相适应。

四是单退圩堤运用管理有待优化提升。98年大洪水以来,我省经历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现状防洪能力显著提升,对一般洪水已有较好的防御能力。单退圩堤若仍按98年实施“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时确定的标准进洪,对防御一般洪水意义不大,而且会造成不必要的分洪损失,单退圩堤的启用标准需要按照其主要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进行调整,并采取主动进洪措施和退洪措施。

五是城市重点河段防洪排涝能力仍需加强。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部分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城市排涝能力不足。部分已有防洪设施的城市,现状防洪能力与其应达到的防洪标准仍有较大差距;部分新城区的防洪建设存在不完善或标准低等问题[3]。

六是中小河流防御体系有待健全。我省中小河流数量较多,分布着大量中小城镇,是生产生活聚集区。目前,中小河流治理主要以乡镇等保护区为重点治理河段,未实现全河段覆盖,流域综合性、系统性治理较差。同时,仍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及农田未得到防护,洪涝问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粮食安全[2]。

4.3.2 堤防工程

长江干堤及重点圩堤大部分按4~5级标准建设,尚未达到2级堤防设计标准,不利于保护区内整体统筹规划发展,与区内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严重不相适应。一般圩堤防未进行过全面系统加固整治,建设标准低,存在堤顶高程不够、堤身单薄、防渗能力差、建筑物老化失修、防汛管理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单退圩堤尚未进行过全面系统加固整治,圩堤现状堤身断面单薄,堤身渗漏、堤基管涌险情较多,风浪水流对堤身冲刷严重,坡岸坍塌,建筑物老化、隐患严重;防汛管理设施配套不足。

4.3.3 蓄滞洪区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起步晚、标准低,且建设滞后。蓄滞洪区圩堤及部分隔堤虽进行了加高加固,因受投资限制,有的隔堤已运行多年,存在工程措施不落实、标准不足、不配套等诸多问题。部分已建的避水楼分布不合理,转移道路数量偏少,部分已建路面标准低、路况差且桥路不配套,远不能适应分洪保安的需要。

5 防洪补短板重点措施研究

根据防洪保护对象重要程度、现状防洪保障情况及防洪保安能力提升需求,分析不同区域防洪补短板重点内容和紧迫程度,研究防洪补短板重点内容和实施建议。

5.1 骨干行洪通道治理

结合江西省防汛薄弱环节,以解决长江干流江西段及鄱阳湖区关键河湖段行洪瓶颈、卡口问题为重点,分析研究堤防达标建设、河势控导、碍洪清障、清淤开卡、洲滩民垸治理等重点措施。

5.1.1 长江干流江西段和鄱阳湖区

长江中下游防洪突出矛盾是河道的泄洪能力与上游来水不相适应,对于长江中下游洪水,首先是以堤防为基础,利用河道把大部分洪水直接送入东海,对超过堤防防洪能力的洪水,则必须充分利用蓄滞洪区,给洪水以出路。为构建滨湖沿江地区现代防洪体系,有效提高鄱阳湖及长江中下游整体防洪能力,对长江干流江西段河势及岸坡进行整治,实施长江干堤提质升级、鄱阳湖重点圩堤提质升级、万亩圩堤除险加固等工程措施。

5.1.2 五河及主要支流

经多年治理,五河流域及主要支流河道总体河势基本稳定,治理关键是控制河势、河道平面形态,以稳定现有河势为主,对局部河势变化较大的河段,进行相应的河势调整。与此同时,堤防工程仍是当前五河流域防洪的主要措施。随着中小河流和五河防洪治理等有关项目的实施,五河流域部分堤防已经完成除险加固任务,但仍有部分堤防存在较多问题。在现有防洪堤(墙)线基础上,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按照“清隐整险、加高加固”的原则,对圩堤(墙)、险工险段及隐患,根据险情、地形地质条件等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措施,包括堤防达标建设、河道清淤疏浚、河道护岸等。

5.1.3 城市防洪工程

根据洪水特性及影响,结合城区已有堤防工程情况及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城市防洪主要是沿现有河道进行堤防工程布置,建立完整的保护圈。部分已有防洪设施的城市,现状防洪能力与其应达到的防洪标准仍有较大差距;部分新城区的防洪建设存在不完善与标准低等问题。针对现状城市防洪堤防洪标准偏低、圩堤断面土质差等,采取圩堤堤身加高培厚和防洪墙新建等措施。坚持堤防建设与河道清障整治相结合、与城市经济开发相结合、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城市防洪工程主要是进行达标和提标建设。

5.1.4 中小河流与山洪灾害

中小河流治理以河道整治、河势治导、河道疏浚、清淤、卡口和清障、堤防护岸等工程措施为主。根据不同流域的特点,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地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高治理标准。重点是保障河流沿岸易发洪涝灾害县城的防洪安全。山丘区河流以县城为重点,浅丘区河流以沿河人口和农田较集中的河段为重点,平原盆地区河流以洪涝排泄出口河段和河道淤积卡口河段为重点。

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非工程措施是防御和减少山洪灾害的重要保障,强调以预防为主,通过预报、预测事先获知信息,提前作出决策,实施躲灾避灾方案;工程措施是实现标本兼治,改善生态环境,增强抵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山洪灾害防治标准为:县城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以上,乡镇和农田防护的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以上,护坡及疏浚符合相关设计要求。

5.2 蓄滞洪区建设与蓄洪空间管控

根据区域水系,布设赣鄱、抚鄱、信鄱、饶鄱、修鄱、长江沿线等6个片区;根据洪水特点和防汛需要,启用相应片区的蓄滞洪区。

根据长江中下游分洪任务和应对超标洪水要求,按照“地理位置优、分洪效果好、分洪损失小”的原则,重新布局鄱阳湖蓄滞洪区,由现有康山等4座国家级蓄滞洪区、新增一般圩堤蓄滞洪区和现有单退圩堤共同组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本文研究结合近年汛情暴露出的防洪薄弱环节,以洪水处置对策和洪量安排方案为基础,以鄱湖安澜百姓安居专项工程为重点,从优化蓄滞洪区空间布局、圩堤升级提质加固、蓄滞洪区空间整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区域防洪体系,通过圩堤升级提质加固+蓄滞洪区空间整治+科学有序分级分洪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综合运用,进一步完善与提升防洪工程体系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高滨湖沿江地区的防洪能力与安全保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防御超标洪水提供战略主动与应对安排。

滨湖沿江地区优化蓄滞洪区空间布局、圩堤升级提质加固和蓄滞洪区空间整治,完善滨湖沿江地区防洪体系。对于长江干流江西段,采取以堤防为基础、河道整治相配合的防洪工程体系;对于鄱阳湖区,按照“地理位置优、分洪效果好、分洪损失小”的原则,选择一部分圩堤调整为新增蓄滞洪区,采取以圩堤为基础和主体、配合以五河控制性水库和蓄滞洪区(包括蓄滞洪区、单退圩和一般圩堤分蓄洪)的防洪体系。

五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按照“堤库结合、以泄为主、蓄泄兼筹”的治理方针,在深入研究流域洪水特性与洪灾特点基础上,结合防洪保护对象的现状抗洪能力与防洪需求,统筹安排防洪工程措施与布局。对于五河及主要支流,主要采取堤库结合、蓄泄兼施、以泄为主,辅以河道整治等的综合防洪工程体系。

6.2 建议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加强新时期防洪体系建设,做好防洪减灾体系顶层设计,建议全面加快防洪体系布局优化调整和重点工程建设,补齐补强防洪短板,切实提升洪涝灾害和超标准洪水防御能力。

在滨湖沿江地区开展鄱湖安澜百姓安居专项工程建设,因涉及面广,项目规模大、投资多,建议尽早开展项目的专题规划与相关前期工作,对项目的总体方案、建设内容、实施影响等进行全面规划与可行性分析。建议下一步加强单退、蓄滞洪区建设管控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猜你喜欢

圩堤滞洪区堤防
胖头泡蓄滞洪区的工程管理制度与职责探析
紧邻堤防深基坑开挖方法研究与应用
2016年河南省己建成堤防长度
河南省2014年已治理堤防长度
河南省2014年已治理达标堤防长度
浅谈圩堤达标建设
高压喷射灌浆在水利工程防渗处理中的应用分析——以江西省五河及潘阳湖重点圩堤工程为例
汾阳市城市防洪规划滞洪区设计
申店隔堤恢复的必要性浅析
鄱阳湖区圩堤建设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