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联合EB 病毒抗体及核酸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3-11-23乔元昊唐阳芹
乔元昊 唐阳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 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和自限性疾病,以不规则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2]。该疾病在青少年或成人中较多发,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口紧密接触传播。40%~70%的EB 病毒感染且症状发作患儿中能够检测到EB 病毒核酸,在发病2 周左右检测阳性率则高达90%及以上[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儿童感染EB 病毒后发生率较高的一类疾病,会严重影响患儿机体内各个系统,导致鼻咽癌、淋巴瘤等疾病的发生[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病人数在近年来持续增多,该疾病发病隐匿,且临床症状和体征复杂多样,检测指标的特异性在低龄儿童中较低,因此误诊风险较高,需要寻找高效、准确的诊断方法,使患儿尽早接受对症治疗。本研究对异型淋巴细胞比例、EB 病毒抗体与核酸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获得的效果展开分析,旨在促进对该疾病诊断水平的提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收集 研究样本为2022 年1—12 月本院接收的180 例发热患儿中选出的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37 例患儿,其中男性22 例(占比为59.46%),女性15例(占比为40.54%);年龄2~11岁,平均(5.9±1.3)岁;身高74~155 cm,平均(111.5±20.6)cm;体质量14~37 kg,平均(22.6±4.0)kg。
1.1.1 纳入标准 ①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 版中有关诊断标准者[5];② 初次发病者;③ 未合并其他疾病者;④ 重要器官功能正常者。
1.1.2 排除标准 ① 存在自身免疫功能障碍者;② 因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③ 罹患严重血液疾病、癌症者;④ 存在先天畸形、发育迟缓等情况的患儿。
1.1.3 伦理学 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PYYXLL-LW-2023-010),所有检测均获得过受检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异型淋巴细胞检测 在患儿入院时采集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dipotassium salt dihydrate,EDTA-K2)抗凝,制作血涂片,再应用瑞氏-姬萨姆染液进行染色。血涂片自然干燥后,将其放置在油镜下观察。由具有血液细胞学检测资质的检验医师负责阅片,对血细胞形态进行观察,对淋巴细胞进行计数,分类100 个细胞,计算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以Downey 分类为参照,分为三种类型:Ⅰ型、Ⅱ型、Ⅲ型,分别对应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幼稚细胞型。阳性判定标准为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
1.2.2 EB 病毒抗体(EB viral capsid antigen immunoglobulin M,VCA-IgM)检测 采集患儿未进行抗凝处理的静脉血3 mL,待其自然凝固后,以3 500 r/min(离心半径为8 cm)离心10 min。取上层清液,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以及配套试剂进行VCA-IgM 检测。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步骤进行各项操作。检测结果为<20 kU/L 时判定为阴性,20~40 kU/L 判定为可疑,>40 kU/L 判定为阳性。
1.2.3 EB 病毒核酸(EB virus-DNA,EBV-DNA)检测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EDTA-K2抗凝血3 mL 展开检测,同时应用EB 病毒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得到EBV-DNA 检测值。结果判定标准:EBV-DNA载量≥1×103个拷贝/mL 为阳性。
1.3 评价指标 统计并分析异型淋巴细胞比例检测、VCA-IgM 检测以及EBV-DNA 检测的结果。计算并比较上述检测方法单独应用以及三种方法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
1.4 统计学处理 经SPSS 25.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涉及的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表现形式分别为例(%)和均数±标准差(±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 结果
2.1 异型淋巴细胞比例、VCA-IgM 以及EBV-DNA检测结果 结果显示,37 例患儿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为(16.22±3.47)%,阳性率为62.16%(23/37),VCA-IgM 抗体阳性率为83.78%(31/37),EBV-DNA阳性率为91.89%(34/37)。
2.2 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结果与确诊结果比较联合检测共检出真阳性例数为36 例,异型淋巴细胞比例、VCA-IgM 抗体、EBV-DNA 单项检测的真阳性检出例数分别为23 例、31 例、34 例。具体诊断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检测方法所得结果与确诊结果比较
2.3 不同检测方法单独与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比明显高于各检测方法单独应用(均P<0.05),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异型淋巴细胞比例检测和VCA-IgM 检测(均P<0.05)。见表2。
表2 不同检测方法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发热是儿科多种疾病的首发临床症状,多种因素均会导致发热症状的出现,其中以感染最常见,如细菌、病毒感染等,而EB 病毒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患儿全身多个系统受累,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差异,以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还会出现隐性感染[6-7]。单核细胞为血液内最大的血细胞,主要来自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能够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8]。原发性EB 病毒感染一般以隐性感染的形式存在于0~3 岁儿童中,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在学龄期及以上的儿童中则主要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9-10]。当EB 病毒进入儿童的口咽部后,会侵犯具有CD21 受体的细胞。另外B 淋巴细胞被EB病毒感染后会破坏原有表面抗原,导致T 淋巴细胞出现强烈的免疫应答,使其向细胞毒性T 细胞转变。细胞毒性T 细胞会引起免疫性病理损伤,将被感染的B 细胞杀死,并对多种组织器官造成损伤[11-12]。临床上一般根据流行病学、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行诊断。
健康人群体内的B 淋巴细胞表面存在EB 病毒受体,当被EB 病毒感染后,B 淋巴表面的EB 病毒受体被攻击后会激活T 淋巴细胞,逐渐向异型淋巴细胞转变。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病程进展有关,多在发病初的3~5 d 出现,在第7~10 天达到高峰并开始下降,持续时间在2~8 周[13]。异型淋巴细胞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与病毒的相互作用强弱,从而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本研究数据显示,37 例患儿血清中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阳性率分别为(16.22±3.47)%、62.16%,与临床相关研究中的数据相近[14]。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超过10%,表明检测结果呈阳性,80%左右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存在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的情况,因此可将此细胞比例的变化用于辅助诊断该疾病。但对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识别存在主观性,当检测者的辨别能力较差时,会出现检测结果重复,不利于与正常淋巴细胞进行比较[15]。同时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还会出现在其他疾病患儿中,只是与其他病原体感染比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引起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更明显,因此需要与其他指标进行联合检测,以促进诊断准确性的提升。近年来随着临床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EB 病毒抗体与核酸检测等方法也开始在该疾病诊断中得到应用。
EB 病毒感染后,B 淋巴细胞会促使机体出现体液免疫反应,导致一系列EB 病毒抗体的出现,如对抗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CA)的IgG、IgM,主要为VCA-IgG、VCA-IgM。VCA-IgM 的出现时间最早,可用于判断急性感染期,在体内的存在持续时间为1~2 个月,VCA-IgG 的出现则稍晚。在EB病毒感染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会出现抗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的抗体、晚期抗核抗原(nuclear antigen,NA)的抗体[16]。VCA-IgG 及病毒中和抗体(virus neutralization antibody-IgG,VNA-IgG)会持续存在于患儿体内。由于EB 病毒存在潜伏感染的特点,可将患儿VCA-IgM 指标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中。本研究结果表明,37 例患儿中的VCA-IgM 阳性率较高,为83.78%,分析原因可能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正处于发育阶段,尚未成熟,或者是处于病毒感染初期,机体感染病毒出现的抗体量较少,因此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近年来荧光定量PCR 检测技术越发成熟,已成为诊断多种疾病的有效手段。荧光定量PCR 通过有效扩增,能实时监测每一个循环中的PCR 产物,准确检测病毒的拷贝数,反映EB 病毒感染情况[17]。荧光定量PCR 通过对患儿的血清EBV-DNA 展开检测,有助于了解患儿体内病毒感染与复制情况,并与VCA-IgM 指标比较,该方法不会受到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具有操作更加简便快速、准确性更高的优势,还能减少误诊、漏诊等情况的出现[18-19]。另外EBV-DNA 的定量检测为EB 病毒感染的一项敏感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有助于临床医师根据病毒核酸量客观判断抗病毒治疗效果;且荧光定量PCR在病原体感染的血液筛查中能够检出抗原和抗体还未出现时的“窗口期”内感染,有助于预防因输血所致的感染性疾病[20-21]。在急性发热患儿中,应用荧光定量PCR 技术能够判断此类患儿是否出现EB病毒感染,并观察其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患儿的EBV-DNA 阳性率在90%以上,表明该项检测方式是一种较好的辅助诊断方法。另外本研究还表明,上述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优于单一指标检测,这是由于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存在隐性感染的情况,且发热等症状相似于其他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因此联合三种指标进行检测能够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出现,为后续治疗的展开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依据[22]。
综上所述,异型淋巴细胞比例、VCA-IgM 抗体、EBV-DNA 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促进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辅助诊断效能的提升,但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三种指标联合检测的费用昂贵,且对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实验室实施联合检测。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